“一带一路”视阈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探讨

2017-04-02 04:35
关键词:跨文化一带交际

孔 海 燕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一带一路”视阈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探讨

孔 海 燕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已不能有效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方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应该做以下调整:第一,更加重视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学习策略和跨文化学习态度的培养;第二,课程内容适当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知识;第三,学会用国际交流能够接受的方式讲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态度

“一带一路”是现今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涵盖65个以上的国家,涉及40多种语言,人口40多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方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跨文化交际人才,这对跨文化交际课程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课程应该具有新视野。

一、国家纲领性文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在“社会参与”中明确指出中国学生要有“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在“课程设置”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3]4。《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在课程设置中提到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教学原则”中明确规定:“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4]12从以上纲领性文件看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家教育纲领性文件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要求。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意识”是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能够意识到“内外有别”“外外有别”,不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去评判其他的文化,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的时候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性。跨文化意识可以分为文化知识层面和认知层面两部分。文化知识层面上是从对文化知识的表面感知到深入理解的过程;认知层面上是交际者的态度从新奇到困惑再到能够相信并认同的变化过程。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能够有效地沟通、交流的能力。Yong Yun Ki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5]13-21。Deardorff建立了金字塔式跨文化能力模式,第一层塔底是必备的态度:尊重、开明、好奇与发现;第二层是知识理解、技能;第三层是理想的内在结果,具备适应性、灵活性、民族文化相对观和移情能力;第四层塔顶是理想的外在结果,即进行有效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该模式将跨文化能力看作基于个人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有效、得体的沟通能力[6]241-266。

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有些学者把跨文化意识看成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例如,Micheal Byra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获得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技巧、态度和客观评判型的文化意识[7]8-13。我国学者高永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知行合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知”是指知识系统,“行”是指行为系统。知识系统含有知识、意识和思辨能力三个要素,行为系统有态度、技能和策略能力三个要素[8]80-88。综合上述学者观点,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跨文化意识、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跨文化交际态度。跨文化交际者通过输入文化知识,运用交际技巧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具体的交际行为上。

三、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起源于美国,在国际上的发展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 80年代引入中国。我国很多教材都受国外跨文化交际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主要以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为主,有的教材的名字就是如何与英美人交往、如何与西方人打交道等;很多理论和案例是基于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的社会和文化。通过对已经出版的多部跨文化交际教材、一些国家精品课程和部分省级精品课程的研究发现,目前中国高校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核心概念的探讨,如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等;言语交际以及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比;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行为规范指导(主要是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价值观的比较(主要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比较);文化冲击和跨文化适应,等等。我国传统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内容主要是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主,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像东南亚、中东、北非等地区的文化涉及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到。虽然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为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奠定了的基础,但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现状与社会需求,无法应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各种跨文化问题。大学的课程应该服务于社会需求,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内容应该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而有所调整。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丰富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技巧、跨文化态度和文化知识的建构过程。与传统的教学内容相比,“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视野更加宽阔,内容更加丰富,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知识方面都比以前更加宽泛和深入,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R.G.Hanvey把跨文化意识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方式对于明显的、表面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此时,交际者对这种文化特征感到新奇、难以置信;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文化冲突察觉到与自己文化形成鲜明对照的一些重要而又细微的文化特征,在这个阶段交际者感到困惑、烦躁、难以置信;第三个层次是通过理性地分析,了解与自己文化形成鲜明对照的一些重要而又细微的文化特征,此时交际者发现这些文化特征是可信的、能够认知的;第四个层次是通过文化浸入或深入体验、真正理解、甚至认同对方的所作所为。”[9]31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是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电影、杂志、QQ、微信等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知识的输入让学生获得新奇感,提高他们对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然后精选矛盾突出的文化震荡(culture shock)事件让学生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理性讨论、分析,引导他们理解跨文化交际者的困惑和烦躁,从心理上和行为上理解文化差异的存在,探究矛盾冲突的根源和应对策略。这种讨论能够让学生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事件,能够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对跨文化事件的敏感性,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第三个层次——坦然接受并能理性分析文化冲突。R.G.Hanvey认为第四个层次很难达到,但是好的跨文化交际者应该致力于部分达到这一层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资源和发达的信息技术,线下、线上共同进行。线下活动包括课堂与课外,课堂上要求学生开展模拟交际活动,拍摄模拟交际视频;课外让学生与本校、本市的留学生和其他外籍人士交往,邀请他们做文化讲座,共同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线上活动主要是借助网络,鼓励学生利用论坛、Skype、Facebook、微信等社交工具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线上交往,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二)跨文化学习策略的培养

文化知识层面上的内容繁杂而琐碎,在有限的课时中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在增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况下;另外,文化是动态发展的,这一特点会使有些知识由于时间、空间和使用社会阶层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认知层面上的改变更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所以,跨文化交际教学特别强调“授之以渔”,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第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有限的授课时间和真实异域文化环境的缺乏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接触和学习到有关的文化知识,因此,自主学习才是了解更多文化知识的有效方式。广义上的文化不是教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身去感知、去探索。感知文化的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是通过影视、文学和网络媒体等渠道间接地了解文化。影视作品、文学著作和网络媒体等能够真实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集中呈现矛盾冲突,是学习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差异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推荐一些电影、电视剧让学生观看并讨论,间接地感受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敏感性。另外,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参观学习,与不同文化的人接触,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机会,但是随着国际留学生和外籍人士在中国数量的增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出国门就可以感知到异域文化。

第二,需要反思本族文化[10]240。将本族文化与目的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批判性地看待本族文化。人们对本族文化大都出于一种潜意识接受的状态,因为它是在人们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习得的,人们的价值观、是非观大都基于本族文化,如果不经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刺激,人们很少会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进行反思。跨文化教学将本族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形成一种跨文化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能刺激和保持学习者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还能够让学习者了解本族文化与其他文化接触时可能发生的冲突和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对本族文化的反思还有利于学习者消除或减弱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客观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质疑,能够了解其他文化所推崇的不同世界观,从而培养一种开放包容的思维模式。

(三)跨文化交际态度的培养

态度决定立场,决定一个人的处事方式。跨文化交际态度对一个人在交际过程中的立场和行为方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从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态度,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而且这种习惯要贯穿以后的整个学习过程。

第一,避免刻板印象(stereotype)。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的、过度归纳的看法,仅仅因为某人是某一群体的成员就认为其具有某些特征。虽然刻板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过于笼统,忽视了个体差异,例如,法国人很浪漫,德国人很严谨,美国人性解放等,这些说法都是刻板印象,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以偏概全,这样的刻板印象势必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课程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建立某一文化印象时要避免片面性,减少偏见,客观、辨证地去评价其他文化。

第二,牢记在跨文化交往中要描述文化现象,不要武断地进行是非评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的时候不能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去评判其他的文化,不能由于别人的文化与自己的不同就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怪异的或者是错误的。解读文化现象要谨慎,多想一下其他的可能性,尽可能地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他人行为,分析是非曲直,不要武断地下结论,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准则去衡量或评判其他民族成员的行为。

第三,保持包容开放的胸怀。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各异,有些让人赞叹,有些让人新奇,有些却让人觉得诡异。面对文化的差异,跨文化交际者应有开放的胸怀,兼收并蓄,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一味地评判、挑剔、指责。只要人们对彼此的差异抱着理解宽容的态度,就能求同存异,和谐共处。

(四)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

有关调查表明,中国在跨文化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了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语言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人员较多,而了解中小发展中国家相关情况的人员较少”,“涉外人才储备冷热不均、地域失衡的情况非常突出”[11]。为了应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各种跨文化问题,中国跨文化交际的教学重心应该有所转移,应该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尤其是与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课程内容应包括提高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沿线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知识,形成对沿线国家文化的宏观整体印象;掌握一些跨文化交际策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毕竟这是中国中长期的发展战略。

兼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并不是忽略英语国家文化,而是在原来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基础上增添沿线国家文化。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面对如此多的国家和文化,该讲哪些内容,以什么方式讲,在授课课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和传统课程中西方文化应该如何分配,这些问题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以下方式比较可行。

第一,在案例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改变过去所有的案例都以英美国家文化为主的现象,适当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例如,讲餐桌礼仪的时候,除了刀叉文化、筷子文化之外,还可以讲讲中东地区的手抓饭。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争论和进一步探索,通过分析、比较和讨论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跨文化交际原则,案例教学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视野,做到举一反三。

第二,根据地域发展与专业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学习文化。“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以上的国家,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内学习所有国家的文化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有选择地学习。例如,利用自主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探讨“我”与“一带一路”的关系,探索“一带一路”给“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先让学生按生源地分组,查找资料,了解各自的家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例如,当地有哪些企业在国外投资建厂,主要投资对象是哪些国家;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专业,重点学习这些国家的文化。以淄博市为例,“鲁泰纺织分别在柬埔寨、越南、缅甸投资建设了工厂,淄博合瑞经贸联合企业在乌兹别克建设了两条陶瓷生产线;淄建集团、天泰建设、盛华建设、胜岳集团、山东丽村热电等一批工程企业分别在柬埔寨、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突尼斯、卡塔尔、伊朗等沿线国家开展对外工程承包业务;淄博市政府在十三五期间要完善柬埔寨齐鲁工业园区、印尼综合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乌兹别克斯坦工业园区建设项目”[12]。根据淄博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我们指导纺织学院的学生重点学习柬埔寨、越南、缅甸的文化;指导材料学院的学生重点学习乌兹别克的文化,等等。这种把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地域发展、专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

第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文化专题活动。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根据国别或者地区划分为几个模块,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模块,每个模块用两三周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图片、手抄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对该国家或地区进行介绍,或者请该国家或地区的来华留学生做主题报告。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增强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

第四,通过各种特色微信公众号进行学习。目前,微信不仅是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还是获取知识、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各种特色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是很好的文化学习的窗口,例如,“走出去网络商会联盟网”的微信平台开辟了“一带一路”栏目,逐一介绍沿线国家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交往以及未来有可能进行的经贸合作等。微信平台为跨文化实际教学提供了真实的交际环境,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虽然这些方式不能涉及到“一带一路”沿线所有的国家和文化,但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讲好中国故事——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一带一路”政策推行的过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如何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如何以国际上能够接受的方式介绍、阐述和表达我们的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者应该必备的能力。一直以来,中国的跨文化交际者做的比较多的事情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但是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界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新一代的跨文化交际人员有责任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外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介绍出去。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是要有讲故事的能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讲故事才容易被接受?如果跨文化交际人员“以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宣传方式表达,传递带着中国特色的国情内容,同样西方媒体也是以西方思维方式,用西方式的沟通和理解方式接收中国新闻媒体传递的信息,这就必然导致国际媒体看不懂中国媒体讲述的中国故事,误解也在所难免”[13]68-74。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讲中国故事的时候应该思考跨文化问题,应该思考以何种方式对外传播。如果想让世界接受我们的观点,让对方了解中国故事,我们必须用国际交流的表述方式,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思维方式及沟通方式阐述观点,反映出中国的态度与意图。

如何讲中国故事才能避免民族中心主义?通常,人们在接触另一种文化时,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文化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把自己的文化当作一切事物的中心,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对方,倾向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当作标准,认为“人同此心,事同此理”,忽视了文化差异。民族中心主义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中心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承认和接纳文化的多样性,倡导文化平等,包容与尊重不同民族、种族的价值观。

讲中国故事不仅仅是讲汉民族的文化,中国是多元文化的国家,由56个民族构成,汉族只是其中之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讲中国故事就是介绍中国的多元文化。

五、结语

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要满足社会需求,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跨文化交际学应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扩大研究领域,让未来的跨文化交际者——现在的大学生,具有更广的国际视野、更高的国际意识、更强烈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1]汪瑞林,杜悦.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N]. 中国教育报,2016-09-1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2016-08-08].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 2007,(4).

[6]Deardorff, D.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2006, 10(10).

[7]Byram, M.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Language Teaching [J]. Sprogforum, 2000, 18(6).

[8]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外语界, 2014,(4).

[9]Hanvey, R.G.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 [J].Theory Into Practice, 1982, 21(3).

[10]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11]周虹.“一带一路”需要跨文化人才支撑[N].人民日报,2016-02-01(5).

[12]淄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规避风险,融入“一带一路”战略[EB/OL].(2016-12-20)[2016-12-21].http://xxgk.zibo.gov.cn/xxgk/jcms_files/jcms1/web4/site/art/2016/12/20/art_5009_84320.html.

[13]庄恩平.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J].公共外交季刊,2011,(4).

(责任编辑 李逢超)

2016-09-27

山东理工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负责人支持计划项目(201596)。

孔海燕,女,山东曲阜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

H319

A

1672-0040(2017)01-0083-05

猜你喜欢
跨文化一带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