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智+邓任华
[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对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评价及预防作用。方法将93例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对症补液及思密达治疗;治疗组患儿是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治疗。3d治疗后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腹泻情况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大便性状改变时间和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分别是(3 08±1.25)d和(3.24±0.79)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7±1.87)d和(4.68±1.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不仅对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治疗有确切疗效,还对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益生茵;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道茵群
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其肠道菌群仍处于动态平衡的建立阶段,机体防御能力较差。随着高档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抗生素相关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制剂的发展,益生菌(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在肠道疾病防治作用日益受到广大儿科医师的关注。目前,有关益生菌应用于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疗效研究已报道,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从益生菌对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影响因素和疗效评价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益生菌对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防治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6月期间在封开县慢性病防治站诊治支气管肺炎患儿93例,其中男54例,女39例,年龄0.5~3岁,平均(1.4±0.8)岁。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均符合腹泻诊断标准吲;(2)入诊前无腹泻症状;(3)使用抗生素≥2d后出现腹泻症状,大便≥3次/d,多为绿色稀水便或黄色稀水便;(4)入诊前1周无使用过益生菌。将上述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其中治疗组中男27例,女20例,平均(1.8±0.9)岁,病程(53±2.6)d;对照组中男30例,女16例,平均(1.9±0.8)岁,病程(5.1±2.3)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对症补液及思密达治疗,包括:(1)调整饮食,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纠正酸碱失衡、脱水及电解质紊乱;(2)口服思密达[博福一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H20000690],用法用量:1岁以下,每日1袋;1~2岁,每日1~2袋;2岁以上,每日2~3袋;均分3次服用。治疗组患儿是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20020037),用法用量:2岁以下,一次1袋,一日1~2次;2岁以上,一次1~2袋,一日1~2次,要求服用益生菌后1h再口服思密达。3d后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腹泻情况并比较疗效。
1.3疗效标准
参考2009年全国腹泻防治学术研讨会制作《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作为疗效标准。痊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基本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显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导入SPSS13.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后大便性状改变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后结果显示,在大便性状改变时间方面,对照组为(4 27±1.87)d,治疗组为(3.08±1.25)d;在大便次数恢复时间方面,对照组为(4 68±1.28)d,治疗组为(3.24±0.79)d;经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大便性状改变时间及大便次数恢复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经过3d治疗后结果显示,对照组患儿抗生素相关腹泻治疗有效人数为29例,有效率为63.05%;治疗组患儿抗生素相关腹泻治疗有效人数为43例,有效率为91.49%。治疗组的抗生素相关腹泻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见表2。
3讨论
抗生素相关腹泻是小儿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发生的一种常见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及大便日行次数增多为主腹泻症状。目前有关研究资料证明,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的频率及其严重性,不仅与抗生素使用种类有关,更与患儿的肠道菌群免疫力存在密切关系。
3.1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目前,临床上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能引起小儿腹泻,主要以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为主,且联合用药种类越多,使用时间越长,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率就越高。其主要相关影响因素:(1)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患儿诊疗中,由于病原学检测的滞后,普遍出现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甚至部分儿科医师出于利益驱动,使用昂贵广谱抗生素,导致患儿二重感染、细菌耐药等情况时常出现,加重患儿的病情。(2)小儿自身免疫系统不完善:由于小儿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机体防御能力差,易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抗生素的毒性作用不仅直接引起肠道粘膜充血、水肿,使肠道动力学发生改变,肠蠕动加快,继而诱发腹泻等不良胃肠道反应。(3)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比例失调:小儿时期肠道内微生物菌群也处于生理性的动态交替过程,其稳定性比较脆弱。在抗生素作用下,肠道寄生菌几乎处于抑制状态,而有害菌及中间菌得以生长繁殖,并黏附于肠道黏膜表面达到抑制乳糖酶活性作用而引起腹泻。因此,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给患儿带来更大伤害,还会增加患儿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
3.2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效果评价
目前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尚未完全明确,多数研究结果认为是由于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破坏小儿体内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引起不良反应。因此,重建小儿肠道菌群平衡是预防和治疗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关键,特别是增加肠道益生菌。近年来,益生菌作为治疗制剂(如妈咪爱等)受到儿科医师广泛关注。卢丽莉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的975例患儿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对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具有明显效果,安全系数较高,且有利于小儿健康生长。陈希凤研究报道显示,应用益生菌制剂使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率从38.82%降至10.37%,腹泻症状明显减轻,缩短住院天数,进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从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大便性状改变时间和大便次数恢复时间方面,治疗组患儿早日康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患儿有效率为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63.05%),疗效显著(x2=10.76,P<0.05)。与上述卢丽莉、陈希凤等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表明益生菌能有效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
综上所述,虽然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且副作用小,但是诱发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最重要因素是临床上过度滥用抗生素造成。因此,结合患儿病情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方案,而不是盲目使用抗生素,这样才能达到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