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
弟弟秦建文从北京回到老家富裕县,投资上千万元,在县城西郊利用原养渔场一千多亩天然水面,建一处旅游景点,名叫“雁翔湖”。
富裕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方,有两个少数民族乡,分别是友谊达翰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和塔哈满族、达翰尔族乡,十七个少数民族村,人口近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六。由于多方面原因,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利用旅游景区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一直是弟弟的心愿。
目前,全县己建起了“乌裕尔达翰尔族风情园”和“五家子村柯尔克孜族文化展览馆”。雁翔湖距县城不到五公里,周围的村屯多数都有满族人居住,把旅游的调子定在传承满族文化上,将会唱响“雁翔湖”。三家子村是全县满族人口最多的村,县民委主任吴旭英举荐我们到三家子村走一走,看一看。
三家子村位于县城西南,嫩江东岸,距县城二十余公里,全村三百多户,1071口人,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满族。该村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因建村时只有计、孟、陶三大姓而得名“三家子村”。
初夏的一天,我和弟弟驱车前往三家子村,在通往三家子村的水泥路两侧,四排高大的柳树在微风中摇摆,好像在跳满族舞欢迎我们。快要进村了,村子北有一片刚刚吐叶的杨树林,树冠顶端有三百多个老鸹巢,让我惊呆了,这么多的老鸹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是不是老鸹屯啊?一群老鸹在树的上空盘旋,还不停地叫着,似乎在迎接我们进村。树上是鸟屯,地上是民族村,可见人与鸟,村与屯之间相处多么和谐。
进了村,一栋栋别具一格的房屋建筑,让我目不暇接。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一排排砖瓦房之间,还夹杂着几间草房,草房的房墙是土的,房盖儿是用小叶樟草苫的。据当地村民讲,这几间草房,是五十年代建造的。那个年代,砖瓦很少,也很昂贵,买不起,只能就地取材用土和小叶樟草建房屋。这些房屋虽然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很破旧,但它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着。这留下的不仅仅是几间房子,那是一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展示。
走进村部,村长孟艳杰接待了我们,他听说弟弟通过旅游传承满族文化,一再叫好,主动给我们介绍村里满族文化的发展情况。他很忧虑地说:“据一些专家学者们说,三家子村是世界上唯一保留着完整满语口语的村,在全国一千多万满族人口中,只有几十人能比较完整地说满语,基本都在三家子村,这些人的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如果不采取拯救措施,一旦村里的老人故去,这种语言就可能在地球上消失了”。近些年美国、德国、日本、丹麦、俄罗斯、韩国等国际专家学者都先后到三家子村考察。内蒙古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的专家们也先后来到三家子村进行调研。把三家子村誉为“满语活化石”。为了保护、抢救满族文化,延长满语生命,富裕县及省、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先后投资280多万元,帮助该村扩建了满族学校,增设了满语教学和教学设施,并建成三家子村满族文化历史陈列馆。
在满语老师石君广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三家子村满族文化历史陈列馆。该馆座落在学校院内,学校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馆舍占地530平方米,校门东侧的墙垛子上并排挂着两个牌匾,一块匾上写着“三家子满族学校”,另一块匾上面用满文和汉文写着“三家子满语文化保护区”。两米多高的院墙西侧墙面上工整地写着“传承满族文化从我做起”十个非常醒目的大字。院墙上有十六位满语传承人的画像,还绘制了满族历史文化、习俗传说的风俗画。院内过道旁有两排高大的杨树,直立挺拔,院墙周围一排小松树郁郁葱葱,象征着满族文化如松柏一样常青。院子东南角有二十几间砖瓦房,是满族文化历史陈列馆,在陈列馆的南侧,有一块四米多高的花岗岩雕石,意味着满族文化像这块雕石一样永垂不朽。
整个展览馆,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历史展览馆,另一个是现代展览馆。在历史展馆中,我们见到了周围墙上挂着计、孟、陶三姓宗谱,满族人的狩猎、捕鱼和宗教信仰的画,三家子满族先民戍边图等,既有画面又有文字说明。屋内周围的展台上摆放着风车、油灯、清代瓷瓶、悠车、服饰、木斗、弓箭、渔叉、纺车等二百多件满族人过去用的物品。现代展馆有四大板块,主要内容有“与时俱进的三家子村”、“富裕的满族生活”、“快速发展的民族经济”、“团结奋进的民族兄弟”等,两个展览馆集中展示了三家子满族语言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三家子村所取得的成就。
现代展馆中,“从三家子走出的杰出人物”栏目里,一眼看到原富裕县政府副县长赵金纯与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合影,他的满族名叫爱新觉罗金纯,正黄旗。1954年出生在本村,曾任村里的小学校长,友谊达、满、柯乡副乡长,县政府副县长,齐齐哈尔市政协副秘书长,第九、十两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被省满语研究所聘为特邀研究员,被称之为土生土长的满语专家。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更出于对满族语言快速消失的担忧,1978年至1998年期间,他自编满语教材八册。自发组织开展小学满语教学。目前,该校满语教学已经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教学体系。全村会说满语和会写满文的人越来越多,像雨后的春笋一样,茁壮成长。抢救满族文化,赵金纯在这块土地上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听说他已经退休,放弃了城市舒适的居住条件,又回到了本村研究满族文化,这让我们从内心钦佩,我和弟弟专到他家去拜访。赵金纯家住在村子北,离村子不到两公里,一条嫩江支流从他家房西穿过,一片高大的杨柳树林,把房子团团围住,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走进屋,看到书柜里密密麻麻摆放着满族文化方面的书籍,书柜前边的写字台上有几篇他刚写完的满族文化发展的文章。当他听弟弟说要把雁翔湖旅游景点建成传承满族文化的基地时,高兴得从座椅上站了起来,给我们讲起满族文化发展的前景,并主动和我们说:“这个想法非常好,既能传承满族文化,又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可是两全齐美呀,需要我帮你们的,只要你们打个电话我马上就去。”
这次三家子村一行,我们与满语的历史相会,与一个创造历史的民族相遇。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弟弟到家后,首先对雁翔湖旅游景点进行了规划和改造,对已有的建筑重新进行装饰。新建一处具有满族风格的水上接待中心。在当地收集满族历史文物,把已有的茶馆改成满族文化展厅,扩建了养殖区和采摘园。饭店的菜增加了满族流传下来的“八大碗”,即: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等。清一色的大海碗,纯是满族风味,纯属绿色食品,看起来爽快,吃起来过瘾,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这些传承满族文化的一道道美餐,醉了游客,绿了雁翔湖。
百年老窖惹人醉
今年是富裕老窖建厂一百周年,厂庆落下帷幕不久,正是仲夏时节,我陪同《北极光》文学杂志社的编辑和记者们一起来到远近闻名、声誉全国、文化底蕴深厚的富裕老窖酒厂。
一进厂院,浓浓的酒香扑鼻而来。院子中间的圆形喷泉池中央,一座不锈钢制作的酒仙娘子献酒的塑像映入眼帘,引人入胜。塑像的后侧六米多高的墙壁上,有一幅菊黄色的富裕老窖桂花牌商标图案,图案两侧并排写着“传承卓越”、“缔造经典”,图案下边是“富裕老窖”四个鲜红大字。一排排厂房座落在院子西侧,办公室在院子北侧,博物馆在院子西南侧。
酒厂的工作人员把我们领进博物馆,该馆建于2009年10月,总投资200多万元,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由750平方米的室内展厅和450平方米的室外古文化休闲广场两部分组成。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白酒文化博物馆。展厅内分为发展史、文化传承、酿酒工艺、鸿源涌烧锅、酒道馆、老窖酒品等六个展区。每个展区都是图文并茂,让游客大饱眼福。
一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对面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九龙壁”图,画面是九龙腾飞,气势磅礴。这是富裕老窖企业的标志,象征着富裕老窖企业如龙腾飞,快速发展。
解说员给我们讲述了富裕老窖的来历,富裕老窖前身是1951年龙江县(今富裕县)宁年乡杨屯村(今富裕镇杨屯村)的站丁杨贵堂,在家中办起的酿酒作坊“小醑”。由于“小醑”酒酒质清冽,味道纯正,香气浓郁,闻名遐迩。到1924年已经发展成大作坊,改名为“鸿源涌烧锅”。1945年“鸿源涌烧锅”更名为“同源涌烧锅”。1964年由三方合营,又更名为“宁年制酒厂”。1973年酒厂第三代传承人赵修身率领科技攻关小组到全国名优厂家学习取经,从“泸州老窖”带回了二斤香泥,培养扩大后,筑成了28个泥窖池,并于同年12月31日生产出优质酒,取名“富裕老窖”。从此赵修身被誉为“富裕老窖”之父。并把12月31日定为富裕老窖的生日。在博物馆里我们见到了鸿源涌烧锅的创始人杨贵堂和富裕老窖的奠基人赵修身两米多高的半身铜像。喝酒不忘酿酒人,雕像寄托了富裕人对这两位老前辈崇高的敬意和不忘之情。
在文化传承展区,桂花和桂花酒的传说吸引了我们。相传古时候有个美丽善良的酿酒女子,酿出的美酒芳香四溢,远进闻名,她先后救了一个乞丐和一个白发老人,忽有一天,千万朵桂花从天上飘然落下,其中有一幅黄绫上写着“善行感天地,仙子赐桂花。采花酿美酒,香飘千万家。”原来乞丐和白发老人都是嫦娥所变。酿酒女子用善行感动了月宫仙子,把桂花酒洒向人间,从此人间有了桂花和桂花酒。人们感念她的善行,称呼她为“酒仙娘子”。赵修身受酒仙娘子的传说和毛泽东“吴刚捧出桂花酒”诗句的启示,以此为名,为酒厂注册了第一枚“桂花牌”商标。博物馆里富裕老窖传说故事很多,如“龙神托梦传说”、“大泉子和小泉子传说”、“琼酒传说”等等。这些传说都讲述了富裕老窖不同时期的传奇故事,像一杯杯美酒,醇香可口。
在发展史展区,展示了富裕老窖历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奖杯、奖状等,让人关注的是该厂2004年获“全国百名先进企业”称号,2007年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状”,同年又获得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识,也是2007年“桂花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殊荣。2014年“桂花牌”商标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行列。展区还展示了国家、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人士莅临酒厂参观、考察、调研的照片、书画和名句。在书画展中,见到了中国著名漫画家苗地来到酒厂画的一幅漫画,名字叫“太白醉酒”。画面上是唐代诗仙李白穿着一身红袍,头戴着黑色的乌纱帽,坐在地上,倚着富裕老窖的酒坛子,闭着眼睛,张着嘴,好像在吟诗。画得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我在想如果李白还活着,来到此地,一定会留下更美的诗篇。一位著名诗人饮酒后挥笔泼墨,留下了“人言茅台风味好,我品老窖味更浓”,“小勺入盏湖水碧,大提落案月光白”的诗句。83岁的我国白酒“泰斗”,原国家白酒评审专家组组长周恒对“东方巨龙酒”给予很高的评价,欣然命笔写下了“富裕美酒激龙舞,老窖香醅伴鹤眠。”精美诗句。
鸿源涌展区是用泥土建造的,再现了鸿源涌烧锅使用的原始酿酒工具、管理工具,居住房屋和生活物品等。一坐仿古式房屋,房墙和院墙都是用青砖砌的,方格式的窗户,屋内土炕上放着一个方桌,桌上摆放着酒壶和酒碗。游客们坐在土炕上,端起桌上的酒碗,学着喝酒的样子,抢着拍照。亲身体验一下古老的站人(站丁)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院子内,一角有一个原始的酿酒锅,锅的两侧放着两个用红布封口的酒坛子,坛子旁边站着一个标准大汉抱着酒坛子往前走。不远处一个人推着单轱辘车,在往窖池子里放酿酒的原料。池子旁边还有一口老井。院墙外,一匹泥塑枣红马,拉着50年代的木制车,上边装着木制的酒桶,向前奔走。马、车、人的大小和真的一样,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让游人了解到鸿源涌的酿酒工艺,思绪万千,感受颇深。
酿酒工艺区,以泥塑群雕的艺术形式,向游人形象地展示了富裕老窖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富裕老窖生产用水与北方名泉“大泉子和小泉子”为同一水系,水质优良,再加上用地产无污染的红高粱,好水好粮酿出好酒。在制作工艺上,既取川酒各家之长,又具有自家独到之处。采用“一种高梁,两种曲霉,三种酵母,五个除杂,七个增香。低温足水,长期发酵,分层蒸烧,分自保管,合理储存,自然烤熟,精心勾兑”的工艺路线。多年来,企业经营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本,以传承文化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使企业走上了稳步发展的快车道。
酒品展区,展示了百年来富裕老窖开发了浓香型,兼香型,芝麻香型,营养型,清香型五大系列百余种白酒不同风味的产品。多数产品都是优质产品,在市场非常畅销。芝麻香型产品在全国同行业名优产品大赛中荣获全国第一名,被授予全国酒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推荐品牌。更引人注目的是,“东方巨龙”是国家A级绿色食品,2006年走进了人民大会堂,2014年在全国白酒评比中荣获第四名,被授予中国白酒技术创新典范产品。“木马车酒”和“龙酒”包装精点美观,是人们值得收藏的佳品,“龙酒”己成为代表黑龙江省的形象的礼品酒。
酒道馆是博物馆的馆中馆,馆舍配有四张长方形的酒桌,桌上摆放着三个盛满酒的酒壶和二十几个空酒杯,三个酒壶分别装的是酱香型、兼香型和芝麻香型白酒,共游客品尝,一位游客端起斟满酒的酒杯,一饮而进。放下酒杯,伸出大母指感慨地说:“富裕粮食富裕水,富裕老窖味道可真美呀!”
走出博物馆来到了富裕老窖酿酒的第一车间,一进屋,一股热乎乎的气流夹杂着酒糟味,扑面而来,让你喘不过气来。十多位工人,有的光着膀子,大汗淋漓,正在用木锹翻拌冒着热气的酒醅,在酒醅堆的不远处,有两个甑桶,一个冷凝器,一个出酒的酒罐,遗憾的是我们进屋酒刚刚出完。虽然没有亲眼见到出酒的过程,但这些酿酒设施和浓浓的酒香余味,让人大包眼福,回味无穷。
我们又来到了酒厂的灌装车间,宽敞明亮的厂房里有五条灌装生产线。正在灌装富裕白酒和红部优酒,我们看到了从白酒灌入瓶中到最后装箱的全过程。屋内摆满了当天灌完的成品酒,工人们正在搬运送到酒库和销售车间。
离开酒厂了,大家都恋恋不舍,把车开到门外大门北侧的富裕老窖酒厂专卖店,浏览酒店摆放的各种样品,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酒,车渐渐地离开了酒厂,可酒的香味还在车里散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