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行经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城乡交界处,能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有不少造型别致的别墅已拔地而起,或灰砖黄墙、或灰砖白墙,门前种有几棵小树,地上铺有草坪,再留有一些菜地,俨然一种融合了“田间野趣”与“城市特色”的乡村别墅风格。而这些都是当地村民自主参与设计、建设和监督建造的。自主参与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要想落到实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新屋遍地起 村民说了算
这些乡村别墅的外立面以白墙灰砖铺设,配上门前的圆木柱构成了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户型分为二、三、四、五人四种类型,人均居住面积达50平方米,三人户以上还配有专门的车库。
这样精致的乡村别墅在双流区很多地方都能看见。虽然这些新村建筑风格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是由村民们自愿参与,自主决策建设的。而村民们有各自的意见,人又多,怎么把他们组织起来呢?这就要归功于“五自主”模式。“五自主”模式是双流在“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理念指导下,以真参与、真做主、真受益为目标而创新的一种做法,它的主要内容是让村民参与自主选、实施方案自主议、资金安排自主定、建设质量自主控和建好新村自主管。
有了理念和模式,组织就是非常重要的实施载体。以胜利镇云华社区为例,他们在双流区统筹委、农发局、国土局等区级部门和胜利镇的指导下,由参与的农户自主成立了云华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村民去参观学习,回来后,通过动员会,有159户自愿参加了新农村建设。
为了能充分表达民意、切实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区里统一规划下,云华合作社还设立了议事会制度,通过选举产生了15名议事会成员,每周五都会定期召开例会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因为新村建设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村民们还会自发组织队伍监督工程和工期,一发现问题马上就解决。在这样透明的机制下,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小证”换“大证” 资金有保障
除了“老百姓说了算”,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保障:资金。改造的资金如何而来?拿“古蜀云华·田园驿站”来说,新村建设总投资要5000多万元,其中双流区拨的启动资金和“双一万”扶持基金共计1002万元,37户87人放弃宅基地所拿到的补偿款有1300多万元,剩下的全是银行贷款。银行放贷的理由是什么呢?
从2008年开始,双流区陆续对辖区内的农村土地和房屋颁发了产权证,并进一步拓展农村产权登记颁证范围,对农村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等确权颁证。同时,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房屋、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农村财产权抵押资产再流转、收储、评估、处置和资产处置损益评估机制。
正是基于双流区农村产权制度、金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村民就能拿着自己宅基地的“小证”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以“小证”换取项目区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大证”。
不过,即便有“大证”抵押,但对银行而言,这毕竟是一项新业务,而且复垦验收的周期要两年多,很多银行开始并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不过经过多番交涉和沟通,双流区最终实现的是土地合作社为借款主体,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的融资途径,实现了建设资金市场化筹集的运作机制。
公共服务便民到家
双流公兴街道市民中心由大联动指挥中心和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两部分组成。走进指挥中心,便看到了一面硕大的监控墙,正实时播放着各路口的监控视频。“这是我们公兴街道的智能联动服务平台。”公兴街道大联动指挥中心主任韩冬梅说,“它是整个公兴街道‘大联动网格的枢纽。”指挥中心建立三班倒工作机制,24小时全天候对接、处理遇到的问题,力争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居民能就近办理包括社保、生育、养老、随迁子女入学、残疾人补助等32项社区综合服务。此外,双流区还引入了线上、线下的“一键通”行政审批平台,大大提高了居民办事的效率。
公兴街道快捷高效的便民服务不是孤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双流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片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养老、医疗、文化等领域,双流区正着力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大园区+小业主 助力农业发展
住进美好家园、享受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发家致富更为关键,而双流正走出“大园区+小业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走进永安镇“天府红提园”,长达几百米的长廊上挂满了一串串的葡萄,在2012年,红提园面积就达到3200亩,涉及386户,分布于周边多个村。
既然园区那么大,直接搞规模经济不好吗?为什么还要把业主分散出去呢?“20~50亩的种植面积是最赚钱的,到了100亩往上反而不赚钱了。”永安红提葡萄协会会长陈贵彬等人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对每户农户而言,大面积种植葡萄技术成本、人力成本都很高,单户大面积种植反而可能不赚钱。因此,种葡萄想要有大规模的经济效应,非以大园区的技术力量为支撑,发展小业主不可。陈贵彬说:“在政府引导下,红提园以合作社、协会、家庭农场等方式将农户组织起来。”由红提园的专业技术人员输出技术,帮助周围农户种植,不到两年经济效益就提升了,20多亩土地能带来50多万元收入,一下子就带动了当地农户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双流区农村产权制度、金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也让红提园受益匪浅,“我们正在申报土地经营权和农业设施所有权的分离,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抵押融资,进一步向外乡发展。”陈贵彬表示。
其实,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还是发展现代农业都是为了盘活城乡统筹发展一盘棋,而显然,成都双流已经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摘自《小康》 作者:洪 治)
点 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因此,只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路子,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前提
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他们既是农村的主人,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接地气”,把好事办好。双流区在“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理念指导下,以真参与、真做主、真受益为目标创新提出了“五自主”模式:村民参与自主选、实施方案自主议、资金安排自主定、建设质量自主控和建好新村自主管。“五自主”模式保证了美丽乡村在规划阶段,充分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使得规划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紧密结合,使美丽乡村建设既统筹考虑、大气唯美,又符合村情实际、尊重农民意愿。“五自主”模式充分保障了村民在方案实施、资金使用上的自主权,不仅公开透明,而且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主人,办好自己事情的积极性高涨,村民们自发组织队伍监督工程和工期,一发现问题马上就解决,避免了“豆腐渣工程”。要长久保持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离不开后期管理,“五自主”模式中的建好新村自己管,提升了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好、发展好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也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才能避免“被上楼”等违背农民意愿的好事办坏的事件发生。
二、提高组织化程度是基础
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们的共同意愿,才能使农民的整体意愿转变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成果。胜利镇云华社区在双流区统筹委、农发局、国土局等区级部门和胜利镇的指导下,由参与的农户成立了云华土地股份合作社,同时设立了议事会制度,通过选举产生了15名议事会成员,每周五定期召开例会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组织起来的农民,才能建立并实施公开透明的制度,将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的淋漓尽致,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三、资金投入机制是保障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边缘化、集体弱化、财政投入虚化等成为农村发展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才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美丽乡村大部分的建设资金来自于政府,虽然能在短期内解决资金难题,迅速改变农村面貌,但这种方式难以大面积复制,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受制于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将全部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包大揽。对农民而言,最重要的财产是住房和土地承包权,但这些财产多数地区难以向银行抵押,导致贷款难。因此,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资金投入机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双流区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作用,引导农民自筹资金,并通过对农村各种财产确权颁证与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了土地合作社为借款主体,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的融资途径,实现了建设资金市场化筹集的运作机制,切实保障了建设美丽乡村的资金需求。
四、完善公共服务是关键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存在相当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教育、社保、公共安全、养老、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到农民基本权益的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从硬件上改善交通、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更要将硬功夫、真功夫下在完善公共服务上,切实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双流区通过建设大联动指挥中心,搭建智能联动服务平台,实时监控各种情况,全天候对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农村的综治维稳水平。通过建设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村民就近办理社保、生育、养老、随迁子女入学、残疾人补助等32项社区综合服务,促进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方便了办事村民。此外,双流区还引入了线上、线下的“一键通”行政审批平台,大大提高了居民办事的效率。
五、产业发展是核心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服务水平,更要让农民从中提高收入、得到实惠。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短期靠环境整治,长远靠产业支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扩大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核心是产业发展。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双流区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发现以大园区的技术力量为支撑,以小业主为生产主体的模式非常适合葡萄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园区+小业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不仅“产业美”,而且“腰包鼓”。以永安镇“天府红提园”为例,由红提园的专业技术人员输出技术,帮助周围农户种植,不到两年经济效益就显著提升,20多亩土地能带来50多万元收入,当地农户的积极性高涨。在产业发展上,一定要因地制宜,发挥特色,拓展农业功能,与旅游休闲、养老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获利空间。同时,产业的发展,生活的富裕,会带动乡村文化活动蓬勃兴起,村民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滋润下精神美、形象美、行为美,形成以产业美带动事业美,以事业美支撑乡村美的良性循环。(点评人:张宏升)
(责编 / 吴耀明)
领导之友·综合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