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松敏
摘 要: 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不断发展,我国长期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老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学生从不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这样失去的是宝贵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度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质疑能力 主动质疑 善于质疑 有效释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但目前教师对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视及学生质疑的技巧仍处于不够理想的状态,基于这样的现实,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怎样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质疑水平?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取以下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敢于质疑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敢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质疑的前提。
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自主学习,由此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发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而提出比较幼稚问题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切忌指责和嘲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二、创设兴趣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主动质疑
问题是产生探究动力的源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当然,我们应当承认人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能够独自提出问题,而有的学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好奇、期待、积极的探究质疑欲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事实正是如此,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使他们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并从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例如我在教学《惟一的听众》一文时就先出示以下两句话:“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惟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惟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音乐家。”然后要求学生对比这两句话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第二句话‘聋字加了引号?”“为什么第一句话称她是老人,而第二句话称她是音乐家呢?”“老人为什么要装聋?”等。抓住问题的关键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即可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他们产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三、构建开放的平台,引导学生有效质疑。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实践发现,学生敢问了,却不知从何问起。因此,解决了学生敢于质疑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什么时候问”、“问什么”和“怎么问”。
1.初读课文,表层质疑。
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同时学生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学生在看了课题后提出的问题有“谁在找骆驼?”“为什么要找骆驼?”“骆驼找到了吗?”等。我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在文中寻求答案。几分钟后,问题都解决了,但新问题又出来了:“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的?”这些都是学生初读课文后带有个性的质疑,同时是课堂教学的真问题。课堂教学也只有紧紧围绕这些真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2.研读课文,深层质疑。
质疑的深度与读者的能力和对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关。研读课文时,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他们往往会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进行深层的质疑,此时收获的主要是以理性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筛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让其自行解决。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又会带动质疑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深层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总——分”的结构特点,知道分述部分又紧紧围绕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开描述。学生在读中自然感悟到两段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但有学生提出:“课题是‘桂林山水,理应先写山,再写水,而文中恰恰相反。是不是像这种‘分述部分的前后顺序可以调换?”我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桂林山水》开头写道:“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写水,再写山。
3.深读课文,联想质疑。
学生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产生的是联想质疑,从而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境和新方法。此时,学生对课文的质疑是高层次的质疑,会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当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深层次探究阶段时,教师要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遇,让学生探究质疑、联想质疑。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随着质疑问难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从不成熟、肤浅的阅读质疑,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联想质疑,同时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高层次的阅读鉴赏。
如在教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学生问:“周恩来贵为一国总理,工作那么劳苦、生活那么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不好好为老百姓服务呢?”多有价值的问题。我马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研究。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大受启发,不再拘泥于课本,不由自主地议论开。
总之,质疑大有学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抓住时机,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适时质疑,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既学到新知又发散思维。
四、广泛收集相关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释疑。
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知识视野,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首先要占有更多的资料,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根据提示或初读后的疑问查找相关的资料,并运用到新课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前,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收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并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当学生理解“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后,就可体会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这样学生对诸葛亮其人的个性品质就有更深刻的理解。
质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的质疑释疑,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学会者”真正转变为“会学者”,才能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才会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与全面发展.刊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陈龙安著.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5]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第1版).
[6]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