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分析

2017-02-05 12:40伍银峰
学周刊·中旬刊 2017年1期

伍银峰

摘 要: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生网络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职德育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树立道德理念、培养道德心理、培育道德价值是加强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对中职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施加道德影响,使网络道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中职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道德理念;道德心理;道德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6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2.036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在网络参与中的角色和责任正逐步摆脱传统社会中道德、制度环境的制约。作为网络参与的重要群体,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的道德突破了现实社会道德单一性的格局,道德失衡和失范问题变得异常严峻,因而加强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一、树立道德理念,履行道德责任

(一)树立科学理念

科学技术跟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双面性,网络信息技术也不例外。网络在提高我们生活、工作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造成重重网络困惑和危机。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不可逆转,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和趋向更是不可动摇。因此,应树立科学理念,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伦理意蕴,引导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树立科学的参与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尊重科学、遵纪守法、崇尚道德,自觉克服科技发展的消极后果;培养和塑造中职生的网络道德,使网络参与和网络道德不相悖而行。

(二)树立诚信理念

中职生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失诚信理念所致。在“网络事务”中待人不诚,不讲信用,不守诺言,缺乏对自我和谐及其目标的理解。“自我和谐的目标,是发自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是从‘整合自我生发出的自我直接的选择。”要培养中职生和谐的网络参与意识,进一步树立诚信思想,加大中职生的诚信教育力度,将诚信教育纳入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去,建立以道德为支撑的网络社会信用体系,树立中职生的诚信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力,有利于形成网络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道德环境。

(三)树立责任意识

道德责任是基于内心信念引导下而自觉地意识到并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一般而言,道德责任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产生的并对其自主选择行为的负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的个性、人格更趋于自由、独立,为人的意志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生更容易迷失道德责任方向。因此,应树立中职生的网络道德责任理念,使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勿忘社会价值的实现,使之对自己、对社会具有双重道德责任感。在提升自我道德人格的同时监督他人道德责任的施行,把对自己、对他人的道德责任感延伸至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责任感。

二、培养道德心理,增强道德认同

(一)提高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对道德行为的产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就网络参与而言,中职生的道德认知就是中职生对网络参与中的道德现象、行为规范、行为后果的理解和认识。根据人们对网络道德行为、现象、后果的认识程度可分为感性道德认识和理性道德认识。感性道德认识是一种表面、粗浅的认识,理性道德认识是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中职生的道德认识,就是要促成中职生的感性道德认识上升到理性道德认识,通过自我网络道德实践,在自我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判断”,并由此进行“推理”,以对自我网络行为进行切合实际的评价,进一步指导自己的网络参与实践。除此之外,中职生道德认知水平的高低也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积极引导中职生提高自我道德认识水平、增强自我道德判断能力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挥家庭的道德蒙养、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的道德环境对个人道德认识提高的合力作用,共同构筑网络参与“四位一体”的个人道德教育堡垒。

(二)培养道德情感

情感是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在行为活动中都会或多或少的伴有一定的情感因素。道德情感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中在道德层面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道德现象和行为产生的善恶、美丑等的心理体验和倾向。道德情感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有评价作用,有利于合理调节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情感具有强化个体道德意志的功能,不仅会增强个体对不良现象的憎恶和反对决心,也会增强个体支持良好道德现象的决心。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的道德困惑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参与行为受不良道德情感的左右,导致情绪型网络参与,使得中职生的是非观、荣辱观、责任心、义务感等模糊甚至旁落。因此,要疏解中职生网络参与的道德困惑,引导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情感是关键,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培养中职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责任感,增强中职生的道德信念,引导形成自发的社会道德评价,“在微观层面发生作用的自发的社会道德舆论其影响力往往更具有直接性。”因此,不能低估中职生自发道德评价的作用。

三、挖掘道德资源,培育道德价值

(一)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教育

目前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的种种道德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对网络参与中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不够明确。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教育对治理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衡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就是要教育中职生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参与网络活动,自觉遵守网络公德,在网络参与中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网络参与中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谋求个人切身利益的同时兼顾集体利益,把个人合理、合法的利益同集体的大局、整体利益联系起来,坚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在网络参与中做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不利用网络散布、传播有损党、有损祖国、有损社会主义的言论,自觉抵制一切有损党、祖国和社会主义的“言”与“行”,善于识破西方敌对势力和所谓“持不同政见者”的险恶用心和企图,同一切有损祖国和人民的网络行为做斗争;要着力培养中职生的网络公德意识,大力提倡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的文明用语,引导中职生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时时按法律法规行事,处处审视自己的网络行为,正确对待和认识网络民主与自由的限度,时刻保持个人利益和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二)吸收传统道德价值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资源,儒家诚信思想就是其中重要的资源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道德修养,离不开对这一传统道德价值资源的吸收和利用,因为它对于启发人们的内心觉悟,约束网络世界中种种不诚信现象具有强大的无形力量,是网络技术监督、网络管理、法律制裁所不可替代的,有利于整合网络和现实的双重世界。网络世界的出现,意味着人们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世界之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个人自身年龄、性别、学历、职业、身份等限定,在交往中较为注意自己的言与行。而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们不受个人自身特点和外界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无需面对面地直接互动,只需隔着屏幕用一系列“符号”进行交往,人们往往戴着虚假面具扮演着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角色游离于网络世界中。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儒家倡导的诚信思想,并不随时空的变化而改变,也不因交往对象的不同而“失色”。孔子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朋友信之”告诉我们,与“朋友”交往应当讲诚信,这种真诚无妄之德不仅存在于熟人社会之中,也理应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存在,不因网络的虚拟性造就人的虚伪性、两面性。

(三)引导中职生自我反省、修身正己

人是主体性的存在物,一切网络行为的主体是人,网络困惑、危机最终是由网络主体的种种不诚信行为造成的。因此,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的困惑、危机的消解最终取决于中职生个体的自律。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要引导中职生认识到,作为网络社会的一员,自己在网络参与中的“言”和“行”要始终与社会职责、道义以及自己的身份相符合。同时,要强化德育教师的指导,“使教师的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发展的动因”。亚当·斯密在1762年就曾说过,在法律还不是很完备的市场经济初期,商品的交易只能依靠人们的道德良心来维系。在网络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备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网络参与又何尝不依靠人们的道德良心来维系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活动放在了网络上进行,任何一种不诚信行为都将导致网络参与失序。因此,要引导中职生在立身行己、应事接物中从“诚”出发,自觉遵守网络世界中正常的社会秩序,在网际交往中做有德之人,行有德之事,争做网络道德的坚定执行者和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