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典籍翻译看中华文化的传播

2017-02-05 06:28王霞王云
福建茶叶 2017年3期
关键词:典籍译本中华文化

王霞,王云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43)

从茶典籍翻译看中华文化的传播

王霞,王云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43)

茶典籍是我国茶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在当代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茶典籍翻译体现出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茶典籍翻译对于中华文化传播的价值,而后指出翻译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存在信道容量与信息承载量不协调的情况,最后从拓展信道宽度、删减冗余信息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科学地翻译茶典籍,以实现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茶典籍;翻译;中华文化;传播;《茶经》

近年来,文化软实力成为了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它是由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强劲力量,是与一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地位相当的推动伟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与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核心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国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努力以文化力为根据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茶典籍作为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典型依托形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我国茶文化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是人们系统了解和学习我国茶文化的最为简捷的方式。中国人爱茶乃世人皆知,自古以来,茶即被视为自然天成之物,汲取了天地山川的灵气,醇厚清香、淡泊宁静,具有独特的精神气韵,所以,历代文人皆以茶为友、引茶入诗,从泡茶、品茶之中获得启示与灵感,谱写出诸多读来令人神清气爽的茶文化作品,为后世的茶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在众多茶典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茶经》与《续茶经》,两者并称为“中国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全面而详尽地记载了从种茶、采茶、制茶、煮茶、饮茶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让后世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这些茶典籍以优美的措辞将茶文化的审美价值、哲学意蕴、处世理念再现于世人面前,极大地增强了茶文化的艺术表现力。那么,如何翻译茶典籍,突出茶文化的重要内涵,最大程度地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就成为了翻译理论界热议的课题之一。

1 茶典籍翻译的文化传播价值

目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密切也愈加深刻,中华文化正处在与其他文化价值体系的激烈碰撞之中,倘若不能积极有效地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区域、加强传播力度,那么在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盲目崇拜欧美文化的背景下,诸多承载着华夏精神文明的传统文化体系就会面临解体的困境,几千年的文化宝藏也将慢慢流失。茶典籍是我国茶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有力彰显,应当努力加强对年轻一代国学体系的培养,首先让国人感悟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继而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中坚力量,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茶典籍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哲学理念的精髓,包含了道家文化中“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思想,又具备了儒家文化中“谦和中庸”、“和谐大同”、“有礼有度”之道,还有佛家文化中“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万物皆空”的理念。茶融合了大自然中最为纯净、最为高洁的品性,饮茶能够抚平人们浮躁的内心,安稳动荡飘浮的灵魂,把人们从纷繁复杂的物欲社会带回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淳朴环境之中,帮助人们平心静气、回归本我,顿悟人生的真谛。由此可见,茶典籍并非单纯的信息文本,更是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物质载体,借助翻译这道桥梁,可以让世界人民透过优美的字句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我国文化,具有极高的推广与传播价值。

2 翻译与信息传输

翻译的过程与信息传输的过程极为类似,都要经历解码和编码这两个环节,信息的传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其信息容量总会遇到上限,翻译也不例外,由于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有限,文化负荷过载的信息就难以被读者顺利解码。从理论上说,原文所包含的信息总量一般是与其信息容量相吻合的,换句话说,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能够适应作者心中读者的接受能力。但是,由于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并不处于同一个交际环境,相应的,他们对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部分或者完全缺失,所能够解码的信息容量就会大幅缩小。另外,译者在翻译时要遵循“忠实性原则”,力求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忠实于原文,有时就忽略了不同文化知识背景所造成的理解差异,出现译文的信息传输量远远超过目的语读者的信息容量的尴尬局面,造成信道堵塞,不利于文化内涵的传播。

以《茶经》为例,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全文仅有七千余字,却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炼,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据统计,当前《茶经》的译本已多达上百部,但获得较高认可的主要有两部,其一是美国人卡朋特的译本,其二是我国姜欣、姜怡的译本。其中,卡朋特作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对于目的语读者信息容量的把握非常准确,译文通常不会对读者的理解造成影响,但是,由于其东方文化背景尚有不足,在对原文的解读上会出现一定偏差,译本也会出现少量误译和漏译的情况,特别是有些重要的文化意象并未得到合理的传达,造成信息传输不对等、文化内涵有缺失的结果。而对于姜欣和姜怡而言,汉语是两人的母语,她们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原文所传达的意蕴,加之两人同处于东方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对茶文化的认知较为深刻,所以译本可以有效避免文化缺损的情况发生。不过受生活环境影响,两人对于西方文化和语言体系的认识仍有一定欠缺,对于信息容量的控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偏差,最终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影响目的语读者对中华文化的领悟。

3 控制译本信息容量,促进中华文化传播

茶典籍是我国历代茶学家精心编撰的书目,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其中蕴含的茶学精华对于国人而言已然不易参透,通过翻译转换成其他语言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更是难上加难。纵观现有的茶典籍译本,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信息过载问题,一些是由于译者对重要信息缺乏必要的解释,还有一些是由于译本中存在诸多对目的语读者价值不大的信息,容易对读者的消化吸收造成额外负担,不利于西方读者对中华文化的接纳。针对上述瓶颈问题,译者一方面要提升自我的中西文化及语言修养,另一方面则要通过有效的手段积极扩展信道容量、适时删减缺乏价值意义的信息,以原文内核为传达重点,突出原文主题,彰显我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方面,译者应当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对促进理解所必需的文化背景知识给予补充,填补中西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白,有力拓展信道宽度,使信息负载量与信道容量在目的语文化系统框架下找到平衡点,实现“冗余等值”。众所周知,文化背景差异会导致两个文化框架下的人群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不同乃至相背,对于茶典籍这种文化负荷极大的文本更是如此。通过拓展信道容量,添加对原文文化背景的解释性信息,可以将目的语读者置于特定的中华文化体系之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茶学知识和传统文化。

例如,在《茶经》“茶之器”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茶叶功效的表述:“体均五行去百疾”。姜欣、姜怡的译本为:“Balancing five elements to cure all diseases”,直接将“五行”翻译为“five elements”,没有做任何解释。作为中国读者,我们非常明确这里的五行就是道家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五个要素,它们相生相克、相互转化,令自然界呈现出和谐统一的局面。煮茶时,水在上,风在下,火在中,风炉为金,木炭为木,阴阳五行皆备且化一,故而煮出的茶水能够“去百疾”。茶文化的哲学源泉之一是道家学说,陆羽结合茶的自然品性,通过阴阳五行的和谐来传达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既是历代茶人所追求的至高茶道境界,也是我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中国可谓人尽皆知。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他们的文化系统中并没有“五行”之说,他们并不知道这“五行”所指的是哪些元素,更不用说其中的文化意义了。所以在翻译时,对于这一类西方文化中没有对等表达的内容,译者应当在不影响原文语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解释性信息,拓展信道容量,实现原文茶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卡朋特站在西方读者的立场上,以注释的形式搭建了东西文化的桥梁,将这段文字翻译为:“Harmonize the five elements in the body and you will banish the hundreds illness(the five elemetns are fire,earth, water,wood,metal)”,将原文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处理方式相比姜欣、姜怡的译本,更加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译者应当明确,翻译茶典籍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传达其中的茶学知识和中华文化内涵,书中所承载的其他与茶学知识和中华文化无关的仅具备解释、对仗、转合功能的信息都居于次要地位,必要时可以省略,从而避免大量无关信息对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造成负担。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紧扣茶学及中华文化这两个主题,对无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删减,为信道腾出足够空间。

例如,《茶经》“茶之源”对于产茶土壤的描述如下:“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按: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原文中的“[按:栎字当从石为砾]”这一部分只是为了说明“栎”这个字从意义上来讲与我们通常使用的“砾”字是一样的,仅仅是字形不同。显而易见,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茶典籍中对于汉字字形的描述并非其核心,并且两者读音一致,单纯翻译这两个并无太大价值的字而大费笔墨,反而会造成信息超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影响原文内涵的体现。所以对于这段文字,可以采取省略的处理方法,姜欣、姜怡的译本为:“As regards the agrotypes,superior tea is usually yielded in places where the terrain is covered with eroded rocks.Gravel soil cultivatesmiddling tea.Tea growing in clay soil is often poor in quality”,卡朋特的译文为:“Tea grows best in a soil that is slightly stony,while soil that is graveled and rich is next best.Yellow clay is the worst”,都是遵循了删减信息、通畅信道的做法,有利于目的语读者思想聚焦,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顺利传播。

此外,在翻译茶典籍时,除了把握好目的语读者的信道容量,控制好译本的信息承载量,实现两者的平衡之外,还应当遵循翻译的一般原则,使译文忠实、准确、简洁、生动。

首先,译者应当遵循忠实性原则,并将之视为翻译的根本原则。译者要努力提升自我文化修养及语言水平,准确理解原文意义,以读者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乃至形式,同时,在语法、标点、措辞的使用以及词汇的拼写搭配上都要科学、严谨。

其次,译者应当遵循简洁性原则。英语是一门力求简洁明了的语言学科,行文通常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汉语则是一门追求美感的语言艺术,行文优雅、对仗工整,多用修辞手法增添文本的审美意境,特别是文化层次极高的茶典籍,惯用四字结构,形美、意美、音美三者有机融合,使阅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在翻译茶典籍时,译者应当抓住原文的根本内涵,必要时舍弃原文的外在结构,使用精炼、简洁、简单的语言将文本呈现出来,避免多余、重复的解说,减少目的语读者的负担。

再次,译者应当遵循约定俗成原则,不宜随意改变英文中的固定搭配。在英语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们创造出一些看似不符合规则或者没有规则的词句和搭配,并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使用着。此时,译者就要尊重目的语的语言行文习惯,入乡随俗,使用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而不做随意的更改和创造,避免理解困难。

最后,译者应当遵循专业性原则。每一个翻译领域都有自己的原则框架,比如商务英语翻译讲究简单易懂,法律英语翻译要求缜密严谨,文学英语翻译则追求深度和美感;同时,每一种翻译形式也都拥有自己的术语体系。因此,翻译茶典籍时,译者应当根据文学翻译的特殊要求,选择恰当的翻译技巧和专业术语,以专业的姿态为目的语读者呈现专业的信息,促进读者对中国茶文化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可,实现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陈倩.《茶经》的跨文化传播及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2014(1): 133-139.

[3]黄志根.中国茶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4]姜怡.茶典籍的对外译介与文化传播[J].农业考古,2009(5):288-290.

2015年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编号:SQ151198)、2016年河北省社科联课题(编号:201604040104)。

王霞(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教学法、英美文化。王云(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教学法、英美文化。

猜你喜欢
典籍译本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