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武昌首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茶文化海外传播中的《茶经》翻译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视角
张琦
(武昌首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我国的茶文化早在南北朝时代就已悄然兴起,但茶文化真正得以传承却是从唐朝开始的。陆羽的一部《茶经》被后人誉为“茶中圣经”,这是我国首部有关茶学的伟大著作,《茶经》是全球最早论述茶学的经典之作,它是我国茶文化繁荣兴盛的标志。《茶经》经多国语言的翻译后,对我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从接受理论这一视角,研究《茶经》的英译版本与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以期让西方各国更加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茶经;茶文化;接受理论;海外传播
当前形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备受世界关注。《茶经》这部著作的翻译,必将让我国茶文化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英译后的《茶经》给西方各国了解中国茶文化提供了便捷通道,伟大的东方文明随着《茶经》的翻译将变得更为璀璨耀眼。从这一角度来看,翻译《茶经》在现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但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中英文的字义、内涵的较大差别,《茶经》的英译不仅要准确表达出其中的文化底蕴,更要让西方人民理解、接受中国茶文化。
2.1 《茶经》的英译难点
基于接受理论的《茶经》翻译,能够扩大茶文化的传播范围,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效果。然而众所周知,陆羽所著的《茶经》始于唐朝,生涩难懂的古文即使是中国人阅读都未必能完全理解其中内涵,书中蕴藏深奥的中庸思想,只字片语间便囊括了有关文化、艺术、道德、信仰等诸多内容。以接受理论为指导来英译《茶经》,如果只是从字句的表面意思来翻译,根本无法充分表达出书中浩如烟海般的信息内容,更无法很好地向西方读者传递茶文化,所以《茶经》的翻译,除了考虑语境与语感之外,还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只有翻译者深刻理解、感悟《茶经》中的文化元素,才能采用最准确、最有效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保证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2.2 《茶经》英译后的茶文化体现
《茶经》一书共有十章,包括上中下三卷,对种茶、采茶、烹茶、饮茶、颂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十分全面、生动的描述,是最为详细地讲解中国茶文化的经典论著,也是茶文化得以在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代表性很强的茶文化著作,英译版《茶经》的传播,进一步提高了西方人民对中国茶文化的喜爱程度,使之能够深刻地感悟到文化大国无与伦比的精神魅力。《茶经》的翻译是否准确、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否得当都会影响到茶文化在海外各国的传播效果,影响西方国家对东方文化的理解程度,精彩的翻译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蕴藏于《茶经》中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扩大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范围。英译《茶经》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发扬光大,所以,衡量《茶经》翻译好坏的重要标准在于译本中是否能够保存下原汁原味的《茶经》内容,现下比较流行的英译《茶经》有Carpenter翻译的和姜怡、姜欣翻译的两个版本,在中国,《茶经》的翻译通常会根据以上两个版本作为参考。
3.1 中庸文化在英译《茶经》中的传播
陆羽写作《茶经》时,采取的是应用问题,因此,基于接受理论下的英译版《茶经》,应该重视信息的传递,包括传递茶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中所蕴藏的精神品质,以此实现最佳的传递效果。所以,《茶经》的翻译,重在茶文化的信息与内容,翻译语言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英译后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尽可能地还原出《茶经》的本来面貌。《茶经》中蕴含的茶文化,主要传递的是茶和儒道释文化之间的关系,只有顺其自然不强求,才有可能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们才会在饮茶中获得精神的安宁喜乐。
以《茶经》第五章为例,在“茶之煮”中陆羽这样写: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煤阎如钻,使炎凉不均。这段话主要讲的是煮茶的过程需要掌握好煮茶的水与火的比例,在英译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对烹茶的物象翻译,又要向西方国家的人们传递了蕴藏于茶文化当中的中庸思想——过犹不及,无论做人与做事都要有分寸。茶文化中饱含的中庸思想就这样无形地渗透在英文版本的字里行间。
3.2 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取决于英译策略
若想很好地翻译出《茶经》一书里的茶文化,必须保证英译版本中不失“和谐、自然、中庸、包容”等茶文化的精华思想,完整地表达出儒家文化。《茶经》讲,天地自然之间,茶叶是天与地的灵草,如果把“茶”字拆开,也暗喻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茶文化,充分表达了人们向往大自然的内心需求。所以英译策略的选择对《茶经》的翻译至关重要,能够进一步促进精妙的茶文化的传播。
以《茶经》第四章为例,在“之器”中陆羽写道: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这段文的意思是说饮茶用到的茶锅也是有要求的,茶的味道和茶锅虽然并没有太大关系,然而我国茶文化推崇儒家思想,所以陆羽认为茶锅的锅耳应该是方形的,锅沿必须要宽,锅脐也要长,借此表达出儒家思想的令正、务远和守中。姜怡、姜欣等在一文中连续用了三个动宾结构的句式,用broad和upright向人们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直”与“宽广”,暗喻了中国茶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Carpenter的译文,仅仅是做了字面上的翻译,并没有深刻地揭示出茶文化的内涵,因此读者并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蕴藏在茶文化中的深远意义。
3.3 道家思想在英译《茶经》中的传播
尊重自然、渴望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家思想同样能够在《茶经》中体现出来,根据接受理论,英译版本的《茶经》既要让西方国家的读者接受完整、准确的字面含义,还要在字里行间中向读者传递茶文化里的精神与思想,让读者懂得自然的茶叶最好,人们更愿意在品茶的过程中体会茶叶源自大自然的特质。
以《茶经》第一章为例,在“之源”中有关茶的品质陆羽写道:野者上,园者次。这段话的翻译重在恰当得体,要让西方读者很容易理解野生茶叶吸收了大自然的天地精华,所以口感上佳,但人工种植的茶叶,因为生长环境遭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口感自然不及野生茶。
比如要翻译这样一句:茶的功效与甘露、醍醐相当。这句话讲的是茶的药用效果,它可以与甘露和醍醐相提并论。醍醐是一种油脂,提炼于牛乳,是唐代的胡人把醍醐带到中原。甘露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门弟子把甘露浇在头顶,用来洗涤身上的俗世尘埃,也能让人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在翻译中要表达出这句话的佛意。
以接受理论为指导英译《茶经》,更易于西方读者接受和理解中国茶文化,对于茶文化的海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茶经》的英译要尽可能地呈现原汁原味的茶文化特色,恰当选择翻译策略,以免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因为英译不当而被误解。
[1]宋佳.唐朝茶诗模因发展在其作者英译中的呈现[D].大连理工大学, 2015.
[2]于欢.宋朝茶诗互文性在其作者背景英译中的再现[D].大连理工大学, 2015.
[3]陈文慧,朵云峰.林逋茶诗《烹北苑茶有怀》英译审美重建解读[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84-88.
[4]姜欣.古茶诗的跨语际符号转换与机辅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0.
[5]姜欣,姜怡.试论典籍英译中形式对应对于功能传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12.
张琦(1981-),女,湖北黄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