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伟,米洁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
形体教学在茶戏表演中的作用研究
孙建伟,米洁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
本文介绍了形体教学对戏剧表演的重要影响,分析了茶戏表演中的动作套路特点,并从柔韧性、平衡性、艺术表现力三方面分析了形体教学在茶戏表演中的作用。
形体教学;茶戏;表演;作用
歌舞是戏剧的源头,戏剧产生之前只有歌舞。当歌舞中出现了需要展示的故事内容时,戏剧才逐渐形成。而最初形成戏剧雏形时,舞台上需要依赖演员通过形体展现出大量夸张甚至近乎唯美的舞蹈动作,这不仅体现了戏剧和舞蹈之间所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注定了形体教学对于戏剧表演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从著名剧作家余秋雨关于戏剧的专著《戏剧理论史稿》中已经能够清晰地体现出形体训练对于戏剧表演的重要影响——戏剧自形成之初就注定与行为、动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强调行为和动作是戏剧表演的基础。当涉及到戏剧表演时,人们通常会将语言和动作一并视作最直接的表演与创作手段,演员的行为和台词都具有“行动性”。在戏剧表演中塑造角色时,演员常常需要同时运用语言和动作,虽然语言作为显性的工具看似在塑造角色时作用更加直接,然而动作的辅助和烘托作用却常常会在许多关键时刻超越台词,使角色的个性更加鲜明、细致。这也正是俗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缘故,有时一个极其细微的眼神动作能够透露出角色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而语言在此刻反而很难展示和体现。
“三道弯”是茶戏表演中最具典型性的动作套路特点。“三道弯”主要是指表演者的身体姿态中头与胸、腰与臂、胯与腿互为相反方向,身体体态呈现出犹如字母“S”一般的舞蹈姿态。“三道弯”的动作既有静态展示,也有动态表现。这种舞蹈动作是东方国家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常见的姿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茶叶产区的茶戏表演具有且歌且舞的主要特点,茶戏既属于地方民间戏曲,也同样被纳入民族歌舞的范围。茶戏中典型的舞蹈动作以“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三种为主,这三种典型性的舞蹈动作恰恰也是“三道弯”舞姿的重点表现。
“矮子步”是采茶舞中“生”角的主要舞步,也就是男演员最常见的动作姿态。在表演“矮子步”中的蹲身时,要求演员略略前倾上半身,弯曲膝盖,由此形成背、臀、膝弧线组成的“三道弯”姿态。“矮子步”中的“三道弯”在表演时通常分“上下”、“前后”、“八字”三种韵律展示肢体形态,也就是通过腕、肩的动作与上半身形成配合完成前后、上下以及横八字的摇摆。
“扇子花”是另一种展示“三道弯”动作的茶戏套路,与“矮子步”基本依赖表演者自身形体动作不同,这类动作全部依靠道具扇子完成表演。扇子在现实茶业劳动中的作用在于通过扇风帮助茶降温以避免高温影响茶产品的品质。而在借鉴到茶戏表演中以后,扇子的作用延伸到了更多劳动工具的替代品上,比如根据茶戏情节内容变化的需要,扇子既可以替代锄头、篮子,又可演化为毛笔、鞭子等。“扇子花”在女演员的茶戏动作表演时使用更多,除了充分展示女性角色的妩媚婀娜外,使用扇子时的“三道弯”还能使舞台气氛更加活跃、热烈,使茶戏表演的层次更加丰富。
“单袖筒”动作常见于茶戏中丑角表演,主要用于展现角色的情绪变化。尤其是“茶童”一角更常采取“单袖筒”舞姿———茶童略屈双膝,稍稍左倾上半身,左手袖筒搭在肩膀,右手执扇,且走且舞。这样的茶戏动作除了展示“三道弯”的身体姿态外,还让茶童的动作多了更多的趣味性,使茶戏过程更加富于表现力。
3.1 影响演员的柔韧性
形体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芭蕾基训”、“中外民族民间舞基训”、“古典与现代舞基训”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首先在于重点训练学生的柔韧性,尤其“芭蕾基训”会从学生最基本的日常体态着手强化柔韧性的训练。包括行走、站立、坐、跪、跑、跳等人体基础性的行为动作都会在“芭蕾基训”得到矫正以形成最标准和优美的身体姿态。手位、脚位、小跳、把上等芭蕾舞蹈的基本训练能够促使舞者的肢体灵活程度与肌肉的力量与柔韧达到最佳状态。经过了芭蕾的基础舞蹈动作训练的舞者能够使身体姿态保持矫健、挺拔,在举手投足中尽显专业素质与职业美感。
通过形体教学提高演员身体的柔韧程度既能够促进包括韧带弹力、肌肉张力和关节与骨骼的相对运动等在内的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协调,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体的体质和机能。正常情况下,弹性强的物质在延展性、伸缩性、可变形性等诸多方面较弹性差的物质具有更大范围的可利用性。具体到人的身体方面,人体弹性出众则能够增强可屈曲性,也就是身体运动时的动作幅度能尽可能扩大,显示出更加优美的体态。例如芭蕾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能够轻松地完成“一字马”、下腰等基本动作,而且在很多跳跃动作中能够使四肢和躯干屈曲到令人惊诧的角度,这些都是身体柔韧性达到足够强度时才能实现的姿态变形。不仅如此,良好的柔韧性还能提高演员对自己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控制力,也就是无论躯体还是四肢的动作移位程度能够达到大脑要求的高度或位置,不会出现柔韧性欠佳时大脑指挥不了肢体的问题。而可控性良好的肢体不仅能够帮助演员顺利完成舞蹈动作,而且可最大限度确保躯体不因剧烈运动出现损伤,既达到完成表演的目的,又可使身体安全无虞。
戏剧与舞蹈内在的深刻关联对于戏剧演员身体柔韧性的要求同样很高,尤其是茶戏中无论男女演员均会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出现大量“三道弯”形态的动作或位移,例如男演员的“矮子步”中的高桩、中桩和低桩舞姿均是典型的“S”型“三道弯”,这样的动作要求演员身体屈曲角度极大,对身体柔韧性提出了很高要求。演员的肩部、腰部、腿部、胯部中任何一处柔韧性欠佳都会导致整个身体姿态的变形,不仅影响视觉观感,而且会影响到躯体和四肢的协调配合,进而导致舞蹈动作失败。因此,系统完善的形体教学能够促进茶戏演员身体柔韧性达到足够的强度,使其在完成诸如“三道弯”等舞蹈动作时不仅姿态准确、到位,而且视觉效果美观,同时又能确保四肢和躯干在舞蹈过程中的安全性。
3.2 影响演员的平衡性
这里的“平衡性”并不简单地指演员肢体在完成戏剧表演过程中不失衡,而是指人体内外部的平衡和协调。由于形体教学中还包括利用大量古典和现代舞蹈基础对学生的呼吸和运动进行共同训练,这就能够使学生掌握在肢体移动过程中与呼吸形成协调互动,通过调整呼吸配合身体舞蹈姿态的变化。这样的平衡性训练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保持呼吸的顺畅,使躯体的耗氧量维持在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中,不至于因为呼吸的时断时续导致肌体的血氧饱和度下降而降低人体机能影响舞蹈动作的持续进行。另一方面,呼吸与肢体运动的平衡性能够促进人体肌肉保持相对放松,也就是避免无规律的呼吸造成身体和心理出现紧张状态,而紧张状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身体动作变形、僵硬,这恰恰是包括舞蹈在内的一切运动的大忌。
在茶戏表演中加强形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在舞蹈过程中与呼吸的配合程度,使学生的戏剧表演更加流畅、自然,使内在的呼吸和外在的身体姿态变化达到良好的平衡与协调。尤其是古典舞蹈基础训练中强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恰好也是茶戏表演中演员完成各种动作时需要使用到的技巧,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戏曲表演艺术形式和古典舞蹈原本同宗同源,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开始了各自不同方向的演化,但本质上相通的特点使二者在基本功练习时具有相同的原则和套路要求。古典舞蹈基础训练对呼吸的要求能够直接运用到戏曲的程式之中,尤其是古典舞蹈训练讲究的含蓄、内敛与中国戏曲表演动作的要求如出一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益。
3.3 影响演员的艺术表现力
茶戏是诞生并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茶产区的一类民间戏曲形式,其植根于茶园茶山又展示和体现普通茶农日常劳作与生活内容的特点使茶戏富于浓烈的茶乡特色,其中的故事情节或矛盾冲突等都直接表现着茶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因此,茶戏中男女演员的舞蹈动作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其艺术表现力强烈,动作开阔、张力大,同时兼有江南水乡民众个性中特有的柔媚、婉约和茶人的吃苦耐劳又幽默风趣的品质特点。
而在形体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训练的要点与茶戏表演具有相同的契合点。传统民族舞蹈来源于不同民族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俗民情及民族个性特点,比如观看蒙古舞表演时,观众能够感受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风情及游牧民族的豪爽热烈,而欣赏孔雀舞则能够体味亚热带季风气候特有的湿润和傣家灵秀慧黠的民族性格。利用民族舞蹈对茶戏演员开展基础训练既能够让表演者理解利用身体姿态和动作变化展示不同民族文化与风情的原则与特点,又能够通过强化对肢体的协调控制能力提升艺术表现效果。茶戏表演者经过一定时间的民族舞蹈形体教学训练后,能够利用所学的民族舞蹈表演技巧和其中蕴含的美学基础及舞蹈文化运用于茶戏的舞台表演,不仅使身体姿态和动作表演更加到位,也能够使其中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内敛,有助于增强茶戏舞蹈动作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1]冯光钰.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4):5-14.
[2]李寿麟.牛田人.客家采茶戏源流考[J].嘉应大学学报,2003(1): 118-119.
[3]蒋燮.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对花-的音乐形态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4):63-70
[4]陈孝余.博白客家采茶戏音乐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16-24.
孙建伟(1974-),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形体教学、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