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学视角下茶类词汇翻译策略

2017-02-05 05:14戈芮卿贺瑾
福建茶叶 2017年1期
关键词:借词茶类跨文化

戈芮卿,贺瑾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跨文化教学视角下茶类词汇翻译策略

戈芮卿,贺瑾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不仅限于国内,而且通过翻译可在国外得到交流。有关茶类术语与词汇的翻译十分重要,笔者希望在跨文化教学视角下探讨茶类词汇翻译的策略,分析茶类词汇翻译策略成因,以期能为我国茶文化传承作出些许贡献。

跨文化视角;茶类词汇;专业术语;翻译策略

人类的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密不可分。语言是记录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内容。语言是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伴随文化发展演变而成的东西,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和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积累与结晶,是对民族历史传承的记录,人类未来的文化发展也将通过语言继续推进。”同时,语言又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工具,而文化同样又是语言成长的沃土和基础。跨文件教学角度下茶类词汇的翻译集文化与翻译于一体,并融合文化内涵。然而,茶类词汇翻译因自身文本的局限性而无法完全无误的表达。从茶类词汇文本来看,该类词汇的翻译应以结构简单和句型严谨为基本原则,不用过分关注利用从句来容纳信息。另外,中西文化差异极大,中国汉语与西方英语隶属不同语系,且语言特征与风格迥然不同。翻译工作者应对两种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而跨文化教学角度下茶类词汇翻译过程仍需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如此方能为外来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

1 跨文化教学视角下茶类词汇翻译的策略

1.1 音译法

在英语方面,有关中国茶的词汇翻译多以音译法为主,例如:小种茶(souchong)、屯溪茶(Twankay)、武夷茶(bohea)、白毫茶(pekoe)、拣焙茶(Campoi)和乌龙茶(Oolong)等。

1.2 意译+音译综合法

跨文化教学角度下茶类词汇的翻译,绝大多数是以外语角度进行翻译,这样做的弊端是使得很多本该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完全呈西式化或直白化方式表达,丧失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机会。茶类词汇翻译过程中,意译+音译综合法式翻译工作者最不愿意使用的翻译手段,然后以传播中国文化的愿望来看,其推广与应用十分具有必要性。例如,绿茶(green tea)、紧压茶(compressed tea)、茉莉花茶(jasmine tea)和雨前茶(Yony hyson)等。

1.3 约定俗成法

“约定俗成”一词通俗的定义是某种事物或习惯在社会大众中长期得以实践并论证而最终形成。“约定俗成”在中国茶中的体现较为明显,如红茶(black tea)。我们应用以上两种方法来翻译“红茶”应该是“red tea”,而实际上我们一直以“black tea”来表示“红茶”,这就是一种“约定俗成”。“black tea”的历史要追溯到十七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的海外购茶地主要是中国福建省,福建省盛产武夷茶,而武夷茶色泽为黑,即将武夷茶翻译为“black tea”,而武夷茶按加工工艺与自身特点又属红茶类,应以“red tea”来取代“black tea”。然而,以“black tea”表示武夷茶已为“约定俗成”,故而至今仍以“black tea”作为“红茶”的翻译词汇。

2 茶类词汇英译策略成因分析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曾说:“语言同文化意义,难以自给自足。人类需要交流的愿望使得说一种语言的人与临近语言及文化层面占据一定优势的人可能引起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不难看出,人类在使用多种语言之间因需要“交流”而产生相互作用,以此形成“共同语言”。从翻译角度讲,两种不同语言在词汇方面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借词”,它也是人类语言必然的发展趋势。美国知名语言学家霍凯特对“借词”缘由分析主要有两点:其一,贷出词汇占据一定优势;其二,借入词汇存在空白。其中,借入词汇存在空白是“借词”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从英语借入汉语词汇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涉及的是有关官职、工具器械、衣着服饰和饮食品等概念性的名称,英语使用未发生“借词”以前并无此方面的概念,当真正需要表达这种概念时只能通过“借词”这种方式。通常,“借词”在音译借词方面最为便捷,而中国茶词汇最早被引入英语便是通过“借词”实现的。中国茶最早传入英国发生于十七世纪,当时是受到了英国皇室的钟爱,然后逐步蔓延全英国,这样促进了英语引入茶词汇翻译的需要。因此,以上归纳的三种有关茶词汇翻译的策略均是在西方人需要在此方面通过语言准确表达而形成的。另外,英国最早进口中国茶多于广东省、福建省一带,因而很多茶词汇翻译也具有当地方言的韵味,如粤语、闽南语等。喝茶备受英国人喜爱,每日中午必喝茶已成为生活习惯,因而在茶类划分方面深谙其道,很多茶类作为贷出方的中国人也未必熟悉。由此可见,英语翻译茶词汇在英国乃至全世界普及程度非常高,这一点其他语种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无法与文化脱离并存。语言沟通带来文化交流,而“借词”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然而,因政治饮食、军事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存在也影响两种不同语言及文化交流的公平对等性,由此也造就了各种语言文化的强弱之分。霍凯特提出的“贷出语言”便指出文化交流的基本导向是以强势语言向弱势语言输入。从历史情况来看,中国茶词汇向英语输入大部分发生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之间。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通过对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发现:如果我们的研究是对的,那么英国对中国的仰慕在十七世纪就达到了顶点。”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崇拜中国文化的热情可谓空前绝后,当时的中国文学在很多欧洲学者看来便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中国文化风吹遍欧洲大地,优秀的文化与历史制度对正处变革的英国带来极大的冲击作用,而极具浓郁特色的中国茶文化“趁虚而入”。

语言文化有强弱之分,不同语言文化的“借词”策略不尽相同。拥有强势地位的语言文化多以“归化为先”为主,而弱势语言文化则以“异化更新”为先。十七世纪的英国文化相对较弱势,其英语文化中引入茶词汇便以“异化更新”的方式实现。然而,时过境迁,很多通过音译法翻译的茶词汇已经趋于消逝,并逐步以其他翻译词汇替代。比如,功夫茶(congou,音译词)。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李小龙执演的中国功夫影片于西方广为流行开始,功夫(Kongfu)一词正式被录入英语辞典,功夫茶的译名“congou”也随之更名为“Kongfu tea”。较之音译的“congou”,“Kongfu tea”则是一种归化词汇。

3 茶类文化词汇翻译的启示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语言文化相较于中国汉语文化强弱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十七、十八世纪蔓延整个欧洲的“中国文化风”就此遭遇逆风潮,英语文化向中国汉语“借词”的情况已不多见。同时,如同中国茶词汇这样具有异质色彩的语言文化在翻译方面也应存在一定限度,“借词”超过限度势将使得茶词汇遭受“文化污染”。跨文化教学角度下茶类词汇的翻译最为推崇的方式是构造新型词汇,而能够反映异质色彩的茶类词汇则无需再“画蛇添足”。例如,pekoe与souchong便无需新造即可推广应用。再如,乌龙茶(Oolong)可利用“乌龙”来构造新的复合词汇,如安溪乌龙茶(Anxi oolong)、花乌龙茶(Flowery oolong)、闽南乌龙茶(Minnan oolong)、凤凰乌龙茶(Phoenix oolong)和冻顶乌龙茶(Dongding oolong)等。我们知道,Oolong是与“black tea congou”和“black dragon”等译名词汇共同竞争而得,且久经使用而未消逝。正是因为构造如此之多的新型复合词汇,才使得Oolong逐步成为乌龙茶词汇翻译的专业术语,并进一步促进茶类词汇翻译的规范化与系统化。

然而,英语文化已吸纳的茶类词汇毕竟不够全面,仅依靠构造新型复合词汇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应另辟蹊径构造新词汇。另辟蹊径不代表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词汇构造,须符合语言文化具有系统性的原则。也就是说,新型复合词汇应该具有构造术语词汇的功能。仅以专业术语的要求来看,普洱茶(Pu’er tea)便是可以广泛应用的音译茶类词汇。因Pu’er tea构造简单,且满足英语基本词形要求,如生普洱(raw Pu’er)、熟普洱(cooked Pu’er)、陈年普洱(aged Pu’er)和大叶普洱(large-leaf Pu’er)均是以Pu’er tea为基础构造的衍生词。同比而言,铁观音(Tie Kwan Yin,音译词与iron goddess of mercy oolong,意译词)在此方面则力所不及,可以gunpowder tea的翻译形式作为参考。另外,诸如“铁观音”茶类词汇的翻译或可摒弃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从其他方面的内涵予以翻译。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教学角度下茶类词汇的翻译无不体现不同语系、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接触,既具有交际作用,又可作为中国面向全球的宣传平台。茶类词汇的翻译首先应该树立文化意识,意会并选用茶类词汇及句式怎样迎合外国人的思维,从而在保证正常交流的同时不失中国茶文化的异质色彩。时至今日,我国对汉英翻译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赋予中国特色的茶类词汇研究初见成效,但并能说明茶类词汇翻译具有较高的质量,诸多词不达意的现象仍然存在,且并未针对茶类词汇翻译作更为深入、更为系统的研究与分类,这也是下一步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课题,也希望能够在跨文化教学视角下有关茶类词汇的翻译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1]龚益.社科术语工作的原则与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9.

[2]姜智芹.中国:英国的典范——17-18世纪英国文人眼中的中国[J].国外文学,2011(3):20-22.

[3]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2005.

[4]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5]魏向清.学术摹因的跨语际复制——试论术语翻译的文化特征及研究意义[J].中国外语,2012(6):112-114.

戈芮卿(1981-),男,河北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借词茶类跨文化
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中运用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福建水仙茶儿茶素组分和生物碱的影响
从接触语言学视角看汉语借词翻译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茶类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创新研究
茶类产品央卫视广告投放分析
浅谈维语中的汉语借词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Uyghur loan words in Xinjiang Chinese dia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