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元素在《古诗十九首》翻译中的再现

2017-02-04 05:06万钧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美学特征翻译

万钧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作品,蕴涵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古诗的精华部分之一。本文借助了阐释学的观点,将对如何在翻译中体现这些美学元素做一些探讨,希望能从中收获启示。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翻译 美学特征 阐释学

一、《古诗十九首》的美学特征

《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在南朝梁政权期间太子萧统编汇编的《昭明文选》之中,被认为是一批名姓失传的文人所作,为我国古诗由四言发展成五言的过程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现存十九首,主题内容主要是男女别离伤情和对人生的思考,它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风格质朴却不失优雅,是古诗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们写的是人类感情的“基型”或者“共相”,即使是千百年后的读者,也能超越时空产生共鸣。

情感的表现离不开恰当的表达方式,《十九首》的美学特点有形式上和内容上的:

首先,是音韵上的美感,《十九首》运用了大量叠词,如,“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长路漫浩浩”等,这些叠词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使诗句低回婉转,一唱三叹,表现出绵长幽怨的情感,与诗句的本意交相辉映。另外,《十九首》继承了《诗经》中的“兴”的传统,先言他物,借以联想,烘托情感。如,《青青陵上柏》中首句以“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起兴,由常年郁郁葱葱的柏树,水流冲刷的石头,联想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同时,《十九首》运用了不少的典故和民间传说,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也是翻译中最有难度的文化隔阂。比如,《迢迢牵牛星》一诗,写的是天上牵牛织女的故事,表达的却是人世间的离别之情。

二、《古诗十九首》的翻译难点

诗歌的翻译被认为就是文学翻译中最高级的翻译,同时也是最有难度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甚至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古典诗歌翻译的难点主要有两个,分别来自形式上和内容上:

1.首先是音韵上的。“由于音美与语言本身固有属性紧密结合,从符号学的观点看,那部分仅仅依赖符号本身的结构才能产生艺术效果的东西往往是不可译的,故而在英译过程中完全再现古诗的音韵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调整来符合英语的音韵规律,达到一定的音韵效果。”意思是说,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都是依赖于汉语存在的,那么说来,一旦翻译成其外语,其依赖汉语音韵的这部分艺术效果便不存在了。另外,古诗翻译的难点还表现在文体上,《十九首》是整齐的五言诗,但是英语诗歌的句式却是长短不一的,所以,翻译成英语后,便不能满足整齐划一的形式。

2.其次是内容上的。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许多意象已经根植于中国读者的文化记忆之中,很容易就能理解诗人的含义,但是完全陌生的西方读者能明白多少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读者很熟悉客观意象与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就不一定好理解了。

三、阐释学的翻译观点

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翻译家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阐释学的翻译观。这种观点认为,翻译即是阐释,文本的意义就是在不同译者不停的阐释中形成的。“译文只有阐释的不同,而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合理的,就是可以接受的”。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其它因素如文本,作者,读者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等,只能作为影响译者的因素。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但是创造力是不能无限发挥的,总要受到原文本和读者期待视野,以及本身能力的限制。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在脑海中形成的前理解,也就是先结构。

四、《古诗十九首》汪榕培译本分析举例

例:叠词的翻译

原文: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牗。

(《青青河畔草》)

译文:

Green, Green spreads the bank-side grass; lush lush grow the garden willows/ Fine, fine stands upstairs the lass; fair, fair her shape behind the widows.

汪榕培

这四句诗每一句都有叠词,“青青”描写的是草木青翠的样子,“郁郁”是指树木茂盛的样子,“盈盈”用来形容女子优美的体态,“皎皎”形容的是女主人公光彩照人的样子。

汪榕培的译本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为了体现原诗的节奏感,译者仍然使用两个英语形容词来翻译原诗中的“叠词”,比如将“青青”翻译为“green green”,用 “lush lush”来翻译“郁郁”,用 “fine fine”来翻译“盈盈”,在译文中,读者仍然可以感受到充满活力的青翠之色,以及女主人公美好的想象,为下文描写她孤寂的心绪做了铺垫。

五、结论

《古诗十九首》作为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如何在翻译中保留原诗的美学特征,是摆在每个古诗译者面前的难题,在汪榕培的译本中,译者采用了直译与意译想结合的方式,保留原诗的旨趣,兼顾其节奏感和形式上的美感,同时又加以适当的解释。按照阐释学的观点,翻译即是阐释,不同时代的不同译者对同一个译本都会有不同的阐释,它们只有不同,并没有对错。

参考文献:

[1]Gadamer,Hans -Georg.Truth and Method[M].New York:Cross -road,1989.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美学特征翻译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