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飘逸洒脱的服饰艺术

2017-02-04 03:09李蓓
大观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服饰

李蓓

摘要: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优秀的文化艺术,本文以服饰文化为例,阐述魏晋服饰艺术的风尚,将魏晋的风俗习惯深入阐述,得出魏晋服饰在产生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决定怎样的服饰艺术特点。从统治阶级的服饰艺术开始阐述,直到贫民的服饰艺术。阐述了各个阶层的服饰艺术特征。

关键词:服饰;魏晋服饰;飘逸洒脱

在我国泱泱大国的服饰历史长河中,服饰艺术时而严谨雕琢,时而高尚魁武,时而婀娜妖娆,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服饰艺术。由于当时的时代,文明、社会环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文化艺术。服饰的风格也是各异的。而历史朝代上独一无二的服饰风格又是受到当时战争环境、帝王统治的约束而形成的。这就形成了魏晋服饰风尚的集约化特点。也就是飘逸洒脱的文化性质,决定了魏晋服饰的风尚特征。而皇室、官僚的服饰制度的确立又促进了洒脱飘逸的魏晋服饰风格的形成。

历史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政权不断更迭。先为魏、蜀、吴鼎力,后来三国归晋(司马氏),也是在经过全国短暂的统一之后,又分为东晋与西晋。然后,国内局势又趋纷乱。

同时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服饰文化融合严重的年代。当时战乱频繁,王朝更迭频繁,社会不安定,长期战乱。中原民众大举迁徙,而北方少数民族随着政权潜入中原。而中原政权也是不安定的,在这个特殊时期为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带来了便利条件,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史称“五胡十六国”匈奴、鲜卑、藏系游牧民族以及羌族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后侵入中原。战争和民族的迁徙,不仅显出胡、汉的杂居、南北交融、本土玄学、道教和外来佛教也趁势而起,这也使得汉族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民族文化融合。对于外来文化得思想碰撞,不仅带来了新得服饰文化与美学观念,还形成了以农耕文化礼仪服饰为主体融合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日常服饰。

一、皇帝服饰

魏晋皇帝服饰有祭服、朝服、素服和猎服四种。

晋代皇帝祭祀服装有三种:(1)郊外祭祀天地、明堂、宗庙、释奠先圣,元会临轩的时候,头戴冕冠,冕板广七寸,长二尺二寸,上加与通天冠上,前圆后方,垂珠白玉,十有二旒,以朱组为缨。身着皂色上衣,绛色下裳(前三幅,后四幅),衣画面上绣十二章纹。内穿绛缘其领袖的中衣。佩戴白玉,垂珠黄大旒。绶黄赤青色,天青色四彩。腰间系款四寸素带、朱里。绿色稗装饰其外面。(2)拜祭日月食的时候,头戴长冠。(3)拜陵的时候,头戴黑色头巾,身穿单衣。

魏晋代皇帝朝服:饰有金博山颜的通天冠,身穿绛纱袍,皂色缘的中衣。

皇帝素服,主要指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的白色衣服。出自《礼记·郊特牲》:皮弁素服来祭祀,素服用来送终。

皇帝猎服:皇帝在狩猎、骑马出行以及重要的戎事活动中穿着猎服。

二、后妃服饰

魏晋服制规定:后妃夫人的服饰,魏初的时候承袭汉朝旧制,皇后拜庙的的服饰,皂色上衣皂色下裳。亲蚕的时候则是青色上衣缥下裳,用以纹绣。至晋元康六年,改皇后蚕服为纯青色。三夫人、九嫔妃助蚕,衣服用纯色缥,皆深衣制。她们的首饰有规定:三夫人平髻、七蔽髻,黑玳瑁,还加簪珥。九位嫔妃、公主、五夫人、三世妇。从两千石夫人以及皇后,都把蚕衣作为朝服。

南朝服制规定:皇后遏庙,服装用袿,叫做袆衣,其余服装遵从旧制。

北齐服制规定:皇后助祭朝会穿袆衣,祠郊穿揄翟,小宴穿阙翟,亲蚕穿鞠衣,礼见皇帝穿展衣,燕居穿衣。首饰假髻、步摇、十二钿、八雀九华。

三、官僚服饰

魏晋代官僚的服饰有祭服、朝服两种:在祭祀宗庙时,晋代官吏均头戴长冠;晋代官吏的朝服根据职务而戴不同样式的冠。

魏晋时期士大夫喜欢穿宽衫,上至王公名仕,下至文人儒生,无不大袖翩翩。衫子也有单、夹之分,以练、纱、罗为材料,制作对襟、两襟之间用襟带连接。也可以不用襟带连接,任衣衫敞开。袖子和秦朝时期的袍子不同,秦代时期的袍服袖段多缀有一个收敛的袖口,魏晋时期衫子不用这样饿袖口,袖段宽敞,给人以飘逸之感。袖子的颜色多为白色,就是在婚嫁的时候也可以穿着白衣出入。衫子多为单衫,衣袖宽大,采用对襟;襦有夹絮,仅短至腰部。衫子的穿法随意,有敞开领襟,有的坦胸露乳。这种不拘礼法、崇尚自由的服装风格就在当时的文化思想潮流下产生。

四、魏晋男子服饰

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佛教)两教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 他们崇尚虚无,藐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装方面,魏晋时期的男子已经很少穿着传统的深衣,他们穿着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坦胸露乳。

而到了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建立政策之初,都按照本民族习俗穿着。直到后来受到汉族影响才开始模仿汉代典章制度以及帝王百官的服饰,贫民也穿戴起汉服。祭祀时候头戴通天冠,穿着玄衣纁裳,服饰上绘制日月、火、龙等纹样。平日里多穿胡服。元旦穿汉服。

五、魏晋南北朝女子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主要发型为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发髻形态高大,发饰除了一般样式的发簪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簪子,承重意义大于装饰意义。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式。服饰上承袭秦汉的风俗,有衫、裤、襦、裙等形制,后逐渐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着紧身的衫襦或者袄、衣衫以及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有缘边;衣身部分加上丰富的饰品,反映出奢华靡丽的风尚。南北朝时期的百姓妇女梳丫髻。穿宽袖短衣、长裙、侍女梳环髻、穿对襟衣。

鞋子也是多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多穿履、靴、有皮履、丝履、麻履、锦履。凡娶嫁之家,先下丝鞋为礼。鞋子的形式有凤头履、聚云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风履、笏头履、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西晋又有鸠头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饰定名。其中各种履不一定都是妇女穿着,如风头、立风、五色云霞、玉华飞头等属妇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为南北朝时期男足女足无异样。还有加以绣纹的履,例如陆机《织女怨》有“足蹑刺绣之履”;梁朝时沈约有“锦履并花纹”。另外木屐在当时也为妇女穿着。

所以说,上层建筑决定思想意识与文化观念。魏晋时期的文化、社会环境决定了服饰艺术的飘逸洒脱的个性。常年的战争动乱,导致人们内心对世态的厌倦,开始袒胸露乳,放纵不羁。服饰也跟着变化,逐渐变成了飘逸洒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高春明编.中国历代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周锡保编.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赵连赏.中国古代服饰图典[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服饰
去海边吧
美术在服饰的纹样和款式设计中的作用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碎花落坠
猜朝代
中国历代女子流行服饰的演变
试分析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关系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哈尔滨中老年服饰展献礼建党九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