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强
摘 要:开展过程写作既符合新形势下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也能摆脱应试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技能,教师可以采用把写作过程阶段化,转变阶段教学形式的策略来有效开展过程写作。
关键词:高中英语;过程写作;策略
一、为何开展过程写作教学
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理论来源于国外,按照我国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写作技能被分为不同等级,而要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必须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一种全新理念的教学方法,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效率。关于使用过程写作教学的原因,可表述为以下几条: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过程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并在写作中独立表达出来。而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负责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清逻辑,最后提出写作中的语法、词汇方面的错误。可以看到,开展过程写作,学生要扮演主动角色,完全实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
2.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
过程写作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写作的思路和结构,在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是说,过程写作,让学生摆脱写作模板和套路,独立思考,独立谋篇。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作文,都有鲜明的学生个人特色,体现学生不同的英语应用水平,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薄弱点进行相应的指导,对每个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表示支持和表扬。这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本质,体现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
3.忽视成绩,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过程写作教学法,顾名思义,注重过程的培养,忽视写作结果。这并不代表学生作文的最终质量无足轻重,而是不完全以提高成绩为目的,一味地套用模板,死记硬背。过程写作教学强调教师在学生写作时,要把写作过程尽量细化、阶段化,引导学生独立构思,独立完成写作,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大胆使用词汇和句式,充分应用英语语言知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能完成英语作文的相关学习,并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如何有效开展过程写作教学
1.细化写作过程,分阶段指导
细化写作过程是针对结果写作法的教学方法。英语写作培养的是把听、说、读、写几方面综合应用的能力,没有听说读,就不可能完成最后的写作。所以教师要把高中英语写作阶段化,即划分为几个阶段,引导学生按顺序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学生也完成了写作前的信息输入,最后才能有效地通过写作进行信息输出。一般来说,高中英语写作可分为写作准备阶段、初稿完成阶段、修改阶段、定稿阶段。
以“the Introduction of American Festival Custom”为例,教师在写作前,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就美国某个特定的节日进行阐述,可以提出自己的见闻,也能针对其他小组提出反对意见,还能提出疑问,教师帮助进行解答。整个班级的小组讨论会,就是写作前的信息输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听、说、读的阶段,对后续英语作文写作保存了大量信息。
2.转变教学方式,丰富英语写作教学形式
受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影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总是被教师冷落,学生也习惯套用模板,写文章采用千篇一律的框架,很少有学生主动构思文章的结构,对文章进行独立的谋篇布局。使用过程写作教学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和学的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为目标,采用多种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以“What My Life Will Be in Ten Years ”为例,教师可以首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班级划分为小组,在每个小组内部进行一次集中讨论,比如,从哪些方面入手写十年后的我,文章采用什么样的体裁,结构如何安排,时态语态如何确定。小组讨论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要独立进行写作的构思、结构的安排,要脱离模板,发挥自己的思考。小组内部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举行一次辩论。班级辩论是很好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班级辩论中,教师指导学生陈述自己的意见,表达反对意见,大致表述自己的文章内容,教师此时可以做出及时的修正。之后进入写作阶段,有了前期的信息输入,学生的作文完成速度应该较快。在课堂上进行限时写作,也能有效锻炼学生快速组织语言,确定框架,修改检查的能力。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相评阅,查漏补缺,互相学习。
整个写作过程被细化为几个重要的阶段,在每个阶段都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写作的过程中接收教育。
过程写作是一种全新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使用得当,能使学生切实提高英语写作技能,提升综合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使高中英语写作不再为应试教育服务,而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也能推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敏.过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张红颜.过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