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在我国现阶段,随着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小康 社会 民生 改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9-0355-02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一、民生的具体内涵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对于民生问题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向来把国计和民生相提并论。《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谈的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说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民众基本生存底线问题,一个人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是有一个基本底线的,这就涉及到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公共卫生等问题;二是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因为人不仅要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且还要有机会和有能力活下去,这就涉及到充分就业、必要的职业培训等问题;三是较高层面的民生问题,也就是社会福利问题,比如未来公立大学应该实行全部免单教育,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未来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等等。
毛主席有句著名的话,“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强调“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小平同志也说过:“我们一定要根据现有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江泽民同志说,“要把关注民生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基石”。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主席也讲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在各个历史时期,国家领导人都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都对群众充满感情。
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社会,民生问题之所以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改善民生的呼声之所以如此迫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民众平等和独立意识普遍增强。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民众平等和独立的意识迅速增强。这样人们就产生一种过上美好生活不是哪个特定群体的特权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这就对改善民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二是世俗化迅速突进,也就是说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人们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理性化了。过去人们不能谈现实的、个人的利益,觉得太庸俗、太低俗,而现在人们觉得这是一种常态的人类正常行为。如果一个社会民众越来越重视现实的问题,重视理性和个人的利益诉求问题必然会对民生提出迫切的要求。三是民众的焦虑情绪严重。我们国家现在正处在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而这样的过程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利益结构的大幅度、全方位的调整,而且在短时间内就要完成这个调整。这就导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往往有一种人生的不确定感,很浮躁,民众的心里普遍存在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发展不是为了强大而强大,也不是为了成为世界强国而强国,而是为了让人民富足,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改善民生是我们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一个时期,主要是要解决温饱问题,做大“财富蛋糕”,那么发展到现阶段,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即不仅要有这样一种实力来做大“财富蛋糕”,更要具备一种能力,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民生问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民生问题是一国之根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稳定是基础,国家要长治久安,党要领导人民,那就要关注民生问题。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性质决定了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无论观察问题还是处理问题,无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实施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翁,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群众,凝聚起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共同奋斗。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曾写下不朽篇章《为人民服务》,今天,我们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惟有如此,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回顾我们党95年来的奋进历程,一个结论深刻而清晰: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源。为谁立党、为谁执政,是决定政党性质的根本问题,也是决定一个政党是否拥有牢固社会基础和强大力量的关键问题。只有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人民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稳如泰山。因此,我们必须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关心百姓,始终惦记民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问题之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政策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要求
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尽管经济高速发展,快速推进,但不能否认的是对民生的问题重视不够。人们习惯把“发展”理解为吸引投资,推动GDP的增长,和民生问题分开来看,其实,发展本身就应该包含民生的内容。发展不仅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GDP的扩张,不仅是工业、农业产能的扩大,技术的进步,也一定要体现在民生的改善上。民生的改善是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发展是硬道理”,其中就有民生改善的重要内涵,反之,如果发展不能改善民生,那就不是“硬道理”,而是“没道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财富的分配要公正、公平、合理,社会财富要为全民共享,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高度关注民生,注重改善民生,使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为全民共同享有,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3.改善民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改善民生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大政策,必须千方百计落实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改善民生一个最重大的意义就是可以确保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但是只要把问题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就可以确保这个社会的安全运行。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的话就会引发大面积的、种类繁多的社会问题。纵观中外发展史,民不聊生必将产生动乱;重视民生则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因此,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关注全体人民的民生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进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后记: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其中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增多。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着力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简介:何仕雄(1982— ),男,苗族,中共党员,现任中共晴隆县委党校助理讲师,晴隆县安谷乡白岩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