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君
(安阳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基于茶文化的电影字幕翻译文化缺省解决途径
——以《卧虎藏龙》为例
邱君
(安阳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因此中国电影中的茶文化也有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然而中国电影在翻译到国外时,由于文化差异、字幕属性及文化过于庞杂的原因也存在文化缺省的现象。因此,只有加强文化交流、加大文化宣传以及提升电影字幕从业者的文化素养,才能将诸如《卧虎藏龙》的优秀电影更好地输出国外,影响全球。减少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被各国接受和认可,实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和长足发展。
文化缺省;差异;传统
随着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的《长城》全球公映,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搭乘电影的快车道快步走向世界。当然,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在将中国电影翻译到国外时,也存在误差。这是电影字幕翻译中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它是中西方传统思维的冲突,同时也是电影字幕翻译的属性所致,所以实现电影字幕的优化与适当,是中国电影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
中国是茶文化丰富的国度,因此,也产生了众多与茶相关的电影。中国现代作家老舍曾经创作话剧《茶馆》,1982年导演谢添将其搬上大荧幕。电影《茶馆》主要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形形色色的人都集中在茶馆之中。电影《茶馆》中的茶馆场景,一方面说明茶馆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说明茶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和意义。当代作家王旭峰曾创作“茶人三部曲”,其中有一部是《南方有嘉木》,也被拍成了电影。2005年,中国首部纪实电影《南方有嘉木》开始拍摄,期间吸引了众多文化学者和茶文化专家关注。当然,除了专门介绍茶文化的电影,还有很多电影情节涉及到了茶文化。如赵薇、姜文主演的电影《绿茶》也有关于喝茶的桥段。女主角吴芳总是喜欢在相亲时点一杯绿茶,因为她始终认为茶品可以反映人品。这是茶文化在电影中的投射和放映,同时也是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的认同感。除了《绿茶》,还有吴宇森导演的大型史诗电影《赤壁》也曾使用饮茶的情节。周瑜招待从西蜀而来的诸葛亮时,小乔煮茶招待,这里的茶体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待客之道。另一个情节则发生在曹操军营,骊姬为他斟茶,但他却看成了“小乔”,这不但是因为骊姬与小乔长得颇为相似,更重要的是茶“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文化熏陶。除了诸如《茶馆》、《绿茶》、《赤壁》这些包含具体茶文化的电影,还有包含茶思维和茶意蕴的电影形式。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便是具有中国茶文化的艺术形态。“道家文化、中国书法艺术、山水画艺术贯穿着影片的始终,形成了影片的总体意象。”[1]《卧虎藏龙》中潜藏的传统文化旨在开拓全球市场,实现民族电影的特质和优势。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出道家情怀、书法及水墨画的特质,因此《卧虎藏龙》中同样深藏着茶基因和茶特质。《卧虎藏龙》这样的顶级大片,更好地宣传了中国茶文化,让更多的世界友人了解和喜欢。
《卧虎藏龙》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武侠大片,有着强大的文化优势。但中国电影也存在现实的翻译问题,而且这种问题始终存在,在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词汇上体现的更为明显。这种矛盾性在字幕翻译中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缺省”,这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西文化寻求共同点的必经之路。“‘文化缺省’是一个比较生僻的术语,意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2]因此,基于“文化缺省”的概念,可以分析造成电影字幕翻译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中西方文化差异
所谓“翻译”,就意味着不能实现尽善尽美。翻译的精准只限于各自文化中的名词,称谓,至于句式、语法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看似翻译问题是翻译层面的问题,实则是两种文化思维的差异。比如中国与西方都有茶文化,但由于双方发展时间不同,因此其各自的茶文化也都有所差异。中国人喝茶喜欢喝热茶,但美国人喜欢喝冰茶,因此,提起茶,各国人的思维中闪现出的形象是差别很大的。再如《卧虎藏龙》中俞秀莲说:走“江湖”,便带有十足的中国特色。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当然不能直接翻译成“lakes”,而是“rules”。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直接的翻译又少了文化本身的情怀成分,使得语言的魅力大大削减。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任何文化交流与融合必须面对的困境,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翻译上遇到的困境会将越来也少,中西文化便会实现更加长足的发展。
2.2 传统文化过于繁复
在中西方文化交互日益密切的当下,中国以茶文化为代表传统文化正在发挥出独具魅力的吸引力。但由于茶文化过于复杂,与中国诸多传统文化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当下中国人对很多传统文化也存在缺失现象。如茶文化与道家文化相结合,便产生了“道法自然”、“冲淡平和”的审美趣味。同样在《卧虎藏龙》中也蕴含着巨大的道家情怀。李慕白长衫飘逸,心无所求的形象正是道家思想的侵染,而这与茶的清淡无争也不谋而合。当然电影中还有儒家“出世入世”的表达,这也是以茶文化为代表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是,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内涵性和复合性,《卧虎藏龙》在字幕翻译中势必会产生文化缺省,毕竟在用短短的几个字很难阐述清楚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2.3 字幕属性必然
电影字幕,浓缩了整个电影在荧幕上呈现的所有精华。因此,要求其简练、明了,所以很多需要交代的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势必造成缺失。这种缺失不但是翻译字幕简短性的属性所致,同时也受到语言情感化及大众化的影响。字幕在进行翻译时,首先要立足于电影整个内容的实际,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和搭配,使得翻译出来的语言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和象征。同时,为了顾及翻译国家的大众口味,会扩展或缩短一些话的容量,旨在让语言所在国家的观众更能接受和理解。因此,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致和韵味势必会大大削减,甚至消失殆尽。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电影对外输出过程中,字幕出现“文化缺省”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影字幕中的翻译问题会逐渐减少,世界文化也将实现深度的交流与融合。
3.1 加大文化交往
字幕翻译中的诸多问题,首先出现在中西方差异的范畴。电影从译者为了照顾和迎合翻译国的观众,会适当地释译和化译一些晦涩词汇,将一些带有民族认同感的成分删除。因此,要想消除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首先要着眼于观影的受众。随着孔子学院和汉语热的日渐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如今的学习和交流已经从学习简单的字词句,向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深入,这是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解决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当然,翻译者不但要熟稔西方的传统思维,同时也应该清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找寻思维的相似点和相通性,这也是加深文化交往的最好途径。
3.2 加强文化宣传
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体,在宣传中国文化中起到了不可估计的作用。因此,中国电影中的茶元素,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呈现的,更是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所有智慧,之所以选取茶作为切入口表现则是因为茶文化身上具备着多重传统文化的积淀。因此,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势必要把以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作为噱头和宣传点,这不仅是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是亮点和特色。当然,在宣传茶文化时,既可在电影的发布会上作为点缀呈现,同时也可做成电影的附属品,方便传播和收藏。如《卧虎藏龙》中,李安作为影响世界的大导演,完全可以兼任茶文化的代言者,一方面这与电影古香古韵的风格相一致,同时这也是电影《卧虎藏龙》李慕白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气度和风采。
3.3 提升字幕人员素养
当前电影字幕从业者的数量,还处在紧张状态,不能满足对每一部电影内涵和意蕴的把握,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文化缺省的现象。这既不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也不是字幕属性限制所致,因此应该予以特殊重视。中国电影,能够对外输出和放映的,大都是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也是中国电影事业高歌猛进的原因。所以,电影字幕从业者在翻译电影语言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直译和转化,需要的是对整部电影文化底蕴的消化和融合。这无论是对电影字幕从业者还是电影宣传而言,无疑都是巨大的挑战。以中国茶文化为例,茶文化是带有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文艺活动。“文士饮茶是一种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饮茶。”[3]然而现实则是字幕翻译者无法准确地把握茶文化的精髓和特质,造成在翻译茶语时相差甚远,其结果便是“缺省”,因此需要特别加强翻译从业者素养。以《卧虎藏龙》为例,首先应该让电影字幕从业者阅读作者王度庐先生的其他作品,比对《卧虎藏龙》与其他作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其次,字幕从业者应当注重研究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传统文化,挖掘作品的内在机理,寻找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的融合点,力求达到翻译的最优化和最大值;最后,从业者应该扭转对文化缺省的认识,不要将文化缺省作为不能将原著翻译尽善尽美的托词,而应该力求达到信达雅,到达既意会又言传,从自身为中国电影字幕翻译事业而努力奋斗。
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在字幕中始终会遇到文化缺省的尴尬,但只要分析其原因,知道如何解决,中华文化会越来越多地传播到世界各处。诸如李安导演《卧虎藏龙》的优秀电影会逐渐占领全球市场,将中国故事传播五湖,影响四海,让更多的优秀导演和电影作品为世界所熟知和喜爱。
[1]李灵.人心讲话山水情怀—对电影《卧虎藏龙》的文化解读[J].写作,2002(01):21.
[2]张卉.关于“文化缺省”内涵的几点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04):103.
[3]陶宗仪.说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252.
基金或者课题:2017年度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ZZJH-010
邱君(1984-),女,河南内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