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采茶戏音乐文化研究

2017-02-04 00:36:36陈广林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广东茂名525000
福建茶叶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州采茶戏茶农

陈广林(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广东茂名525000)

高州采茶戏音乐文化研究

陈广林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广东茂名525000)

由民间歌舞与戏剧艺术融合发展而来的剧种--采茶戏,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广泛流传,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如桂南采茶戏、江西采茶戏、高州采茶戏等等。本文选取高州采茶戏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高州采茶戏的历史发展、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了解其蕴藏着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以及高州地区民俗传统文化形式,进而重点探讨高州采茶戏音乐曲调、声腔构成、表演内容等方面,突出其文化形态特殊性以及地域性特征,进而为研究采茶戏的学者提供理论素材,也为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贡献力量。

高州采茶戏;音乐文化;研究

明末清初,随着我国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小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并立足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戏曲与民间舞蹈、山歌小调相结合并发展为艺术形式,如西北的秧歌调、东北的二人转、湖北的黄梅调等等。采茶戏也不例外,其围绕茶为中心,结合戏曲、民歌歌舞、山歌小调等形式发展而来的剧种,如高州采茶戏就与高州地区方言、风俗习惯、茶农生活、歌舞戏曲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选取高州采茶戏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高州采茶戏的历史发展、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了解其蕴藏着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以及高州地区民俗传统文化形式,进而重点探讨高州采茶戏音乐曲调、声腔构成、表演内容等方面,突出其文化形态特殊性以及地域性特征,进而为研究采茶戏的学者提供理论素材,也为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贡献力量。

1 高州采茶戏历史沿革

1.1 高州采茶戏的发展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茶文化的影响可谓是源远流长,其不仅对我国文学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茶叶种植、生产、交易、消费等等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自然也就成为各地戏曲文化表达内容,自然形成以茶为中心的戏曲形式——采茶戏,这也是其与其它地方剧种最大的区别所在。

龚国光先生曾言:“采茶戏是浮现于海面的山尖,而沉在海面下面的茶文化是支撑采茶戏的巨大实体。”[1]龚先生所言正是因为中国人种茶、喝茶、品茶这一传统习惯而促使采茶戏艺术形成、发展与完善。根据学者们考察,我国江西地区是最早产生采茶戏。[2]大约在明末清初时采茶戏初见出形态,而后在清朝中期获得空前发展,这一时期民间流行灯彩歌舞,茶歌也十分盛行,两者结合而产生了最早的民间娱乐形式——“采茶舞”、“茶灯舞”等。这一艺术形式也得益于民间习俗,每逢采茶时节,茶园里便会有姑娘们载歌载舞,表达喜悦之情。但因方言、风俗、戏曲等不同而不同,并发展出各种茶戏流派,如赣南采茶戏、江西采茶戏、高州采茶戏等等,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后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戏曲艺术的发展,善于歌舞表演的茶农们在闲暇之余开始将生活中的故事、人物、茶农生活生产情节加入采茶歌舞的表演中,甚至赋予表演者“专属”的人物角色,并从茶田转移到生活中,从乡间流入城区,发展出各地的个性特征,形成采茶戏完整形式,深受大众的喜爱。当然采茶戏的形式构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从最初的“二小”的“三脚班”到“三小”行当的“三脚班”再到“半班”阶段,正式代表新的剧种——采茶戏艺术的产生。[3]

高州是我国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00多年,随着明清时期各地采茶戏的发展,也推动高州采茶戏形成,据记载:高州采茶戏形成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浙江、湖南等地采茶戏发展传到广东南雄珠玑巷,而后影响高州地区采茶戏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宋朝时随着中原迁徙移民将自己戏曲形式带到广西等地,而后逐渐传入高州。这两股文化经由高州当地的民间艺人吸收、整合,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而形成了独具风格高州采茶戏。

1.2 高州采茶戏文化

采茶戏的发展路径大致相同:采—采茶—采茶歌—采茶歌舞—采茶戏,其文化特征也大体相似,下面将围绕高州采茶戏来概括我国采茶戏文化特征,一是重情感轻理智特征,高州采茶戏表演内容(下文重点分析)都是源自茶民们的日常生活,其所歌颂、赞美无非是茶农们的勤劳、朴实的情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决定采茶戏的抒情特征;而且从采茶戏的构成来看,山歌体的唱腔都强调了情感性表达,《高州十二月采茶歌》:“正月采茶是新年,哥妹双双进茶园。……哥你采多妹采少,不论多少早回家。……哥你使盅妹使盏,盏盏盅盅久久长”[4]二是崇尚朴实自然,我们知道早期高州采茶戏基本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茶农们,他们在劳作中即兴歌唱、表演,通俗易懂、郎朗上口,而且其内容大都是围绕茶来展开,如烧茶山纸、开茶园等内容的采茶戏,因此,决定了采茶戏演创人员、内容、行当等方面尽显自然朴实之风格。[5]三是采茶戏演出行当非常简单,如高州采茶戏和当地的木偶戏单从名称来看就知道高州二戏演出行当的简单,单人木偶戏被称为“扁担戏”,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扁担、箱子即可构成一部戏;高州采茶戏又叫“蚊帐戏”,其实指幕布大小如蚊帐一样,可见戏台简陋,但这并不影响高州采茶戏的发展、传承,下文将重点论述高州采茶戏音乐文化构成。

2 高州采茶戏音乐文化构成

采茶戏按照“以歌舞演故事”戏曲艺术规则构成其艺术形式,本节主要从音乐曲调、声腔构成以及表演内容方面深入了解高州采茶戏的文化形态与特色。

2.1 音乐曲调

从现存高州采茶戏曲目来看,其音乐曲调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纯粹的“茶歌”,也就是茶农们在生产劳作中所唱的歌曲,体裁较为丰富,有山歌、民间小调以及劳动号子,内容较为简单,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第二种就是载歌载舞的“茶灯”形式,也是指在“茶歌”的基础上融入舞蹈表演动作,边唱边跳。第三种是完整故事情节的小戏,其实就是“茶腔”表演来表现茶农们种茶、点茶、采茶、炒茶、卖茶等劳动生活,对很多茶农来说,茶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因此围绕茶也生发对爱情、友情、亲情等人性表达,既丰富了采茶戏的内容,又体现茶农们对美好生活与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与颂扬。

2.2 声腔结构

采茶戏声腔特色由“声韵”决定,但相邻地方的声韵也会相借鉴、吸收、融合,因此,我国各地的采茶戏都有共性,他们都是民间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物,同时也极具地域的个性特征,比如高州采茶戏将当地的戏曲小调的基本韵律与方言用语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土气的声腔风格。高州地区的方言较多但以高州白话为主,其不仅发音与普通话不同,而且多用押韵,主要是用七字四句,二、四句押韵,偶尔用三字句、五字句,这样语言结构使得采茶戏的唱词朗朗上口。关于高州采茶戏唱词其的唱词还融合当地的木偶戏与山歌特色,此外也吸收了“割韭菜”、“小开门”、“大开门”等当地著名的小调,这就造了高州采茶戏的拉腔也就是衬词比较多,比如“打把大刀(依呀依多哟),斩穷根(那个依多哟)”,又如《开茶园》:“春满茶山(沙罗底呀)好(呀)好风光(呀个光)(呀啰),哥妹双双(沙罗沙罗沙罗沙罗底呀)……”,这一形式也是高州采茶戏的最具特色地方,当代著名作曲家陈小奇的新作品《妃子笑》,就采用了高州采茶戏独特的唱腔形式,使其作品唱响了大江南北,更使得高州采茶戏的形式被大众所熟知、喜爱。

2.3 表演内容

我国各地采茶戏表演形式大同小异,其女性大都会以茶篮、彩扇等作为道具,男性大都会采用矮子步的形式,这些形式都是对茶农生活生产劳作的提炼与总结,表演人数至少二人以上。采茶戏的表演内容也相仿,如各地都出现了《十二月采茶》,基本也都是通过叙事形式将1-12月采茶过程都形象地表达出来,进而歌颂茶农们辛勤劳作的场面以及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本节重点分析高州采茶戏表演内容,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茶也就是烧茶山纸,茶农们开垦新茶园或祈福“祭茶”会进行拜茶仪式,其表演形式有固定的规则,内容也较为简单。二是开茶园,正常拓展原有茶园的面积或在原来基础上新增一个茶园,如开垦茶园(沙罗底呀) 千呀千万亩,山山岭岭(沙罗底呀)换呀换新(呀个)装”。三是茶园点茶,其主要是表现茶农情感生活,如夫妻之间和睦,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他们一行行、一棵棵地数茶树时嬉戏载歌载舞,边唱边数,边数边唱,让茶农们在辛苦枯燥的点茶劳作时带来欢乐、愉快的心情。四是茶园看茶花实则就是茶园捉虫,在若大的茶园捉虫实际上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茶农们将这一辛苦变成一种娱乐形式,也通过刻画人们起早贪黑在万山遍野的茶树中捉赶虫子的辛苦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五、茶园采茶,这也是采茶戏最常表面的内容,大部分是以茶园中恋人们的情感为主线,歌颂茶园中欢乐、愉快、一派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此外还有品茶、制茶等内容,这些都说明采茶戏的表演素材源自于生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最初的采茶戏的创作者都是一些不识字的茶农了。结语

任何一种艺术文化都带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文化意蕴,作为地方戏一种剧中——采茶戏,其重在表现地方文化之美。因此,高州采茶戏不仅仅是一种民间文化形式,更是一种地域美的展现,这种美已融入其历史发展、音乐曲调、声腔结构、表演内容等诸多方面。由于大众文化的盛行,人们越发欣赏电影、电视剧等视觉震撼的娱乐形式,使得高州采茶戏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当代的生存面临严峻的考验,高州采茶戏如何继续生存下去,如何赢得大众的掌声,还需要很多艺术工作者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1]龚国光.江西戏曲文化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181.

[2]苏子裕.中国戏曲声腔剧种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76.

[3]吴蕾.采茶戏音乐的文化形态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20-321.

[4]王伽娜.高州木偶戏和采茶戏的浪漫风格——西方音乐美学的视角[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67-76.

[5]周泽明等编《高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调查表》,高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9年.

茂名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名称:《高州“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2016GJ06

陈广林(1979-),男,河南息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综合研究。

猜你喜欢
高州采茶戏茶农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乐府新声(2022年2期)2022-11-05 23:07:17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影剧新作(2022年2期)2022-07-29 02:28:42
为茶农送上“及时油”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福建茶叶(2020年7期)2020-12-22 13:25:31
宜宾高州季秋印象二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1:56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影剧新作(2017年3期)2017-11-14 02:42:55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福建茶叶(2017年12期)2017-02-04 01:31:07
高州,我美丽的家园
岭南音乐(2016年5期)2017-01-17 07:44:58
高州步步高
岭南音乐(2016年5期)2017-01-17 07: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