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茶文化的影响

2017-02-04 21:38彭宁
福建茶叶 2017年4期
关键词:国民性英美文学作品

彭宁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52)

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茶文化的影响

彭宁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52)

在进行英美文学比较研究中,根据各自茶文化的区别来建立起研究路径,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好方法。就不同茶文化的影响而言,其可以从:茶文化呈现出英美国家的社会生活特色、茶文化构成了英美国家社会意识的缩影、茶文化反映出英美文学作品内容的风格等三个方面来认知。其对应中国文学创造的启示包括:根据茶文化来考察地域特性、根据地域特性进行艺术提炼、茶文化与文学创作同步进化等三个方面。

茶文化;英美文学;评价;启示

英美文学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深深植根于两国的国民性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理解英美文学的形成路径,其本质是两国国民对自身社会意识的一种文艺化提炼。那么,英美两国的茶文化对各自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似乎,这还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显而易见,茶文化构成了本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要件,茶文化通过其显性元素来影响国民的生活起居,进而就逐渐形成了具有国民性的社会意识来。沿着这种逻辑,茶文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便必然会对英美两国的文学作品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英美文学比较研究中,根据各自茶文化的区别来建立起研究路径,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好方法。而且,从研究的素材探寻难度而言,也会优越于其它研究方式。为此,这也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逻辑起点。

1 对茶文化形成逻辑的分析

这里主要从总括层面,来对茶文化的形成逻辑进行分析:

1.1 茶文化的形成起点

茶文化的起源一定需要与人们对茶的使用联系起来,而这在古代丝绸之路还未形成之前是绝无可能的。聚焦英国茶文化可知,古代流向英国的茶叶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这两大区域。面对舶来品,开始只是作为贵族阶级的奢侈品而存在,所以在缺乏国民性的情况下茶文化是不可能形成的。随着茶叶在英国民国生活中得到普及,并在结合英国本土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由外显得茶文化逐渐演化为如今具有内隐性的茶文化。当然,美国茶文化的形成则是两百多年前的事情了。

1.2 茶文化的演化逻辑

茶文化的演化逻辑遵循着模仿到本土化的内在线条,关于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英国茶文化的演化,也同样适用于美国情况。在比较英美文化时大都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即前者具有严肃和传统的特质,而后者则具有不拘小节和随意的特点。这些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也能直观的反映出来,而作为文学作品的取材之一的茶文化,也同样与以上的观点相对应。这就表明,茶文化的演化逻辑从主流上是沿着本土化的方向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成下面将要论述的共生性。

1.3 茶文化的共生效应

茶文化可以被解构为显性文化元素和隐性文化元素,前者主要从饮茶文化中得以体现,而且这里所提出的“共生效应”也主要是从饮茶文化中来认识的。茶文化的共生效应决定了英美茶文化之间的区别,也从而隐射出了英美文学作品风格的不同。以细致表现人物情感的英式风格,与习惯于塑造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式风格之间,必然含有各自适应本国国民社会意识倾向的效应。

2 英美茶文化异质性的社会背景解读

英美茶文化的差异性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则存在于各自的社会背景之中。而且,随着各自社会背景的动态演化,也必然会导致他们茶文化特征的改变。具体而言,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社会背景解读。

2.1 国民性格特征

“盎格鲁—撒克逊”人种作为英国国民的主体,且英国作为沿海国家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国民性,这种国民性从“日不落”帝国的形成就以存在,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国民内心中得到不断强化。那就是兼具了保守、刻板、程序性、礼仪性为特色的国民性格。关于这一点,也深刻反映在英国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中。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将茶文化演绎成为了具有严格体系的英国模式,这种模式反映在民间便是一天需要喝三道茶,且每道茶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反观美国的国民性,移民文化深刻影响到国人,使得国人崇尚竞争与自由。在工匠精神的驱动下,快节奏和只看结果的国民性也演绎出不同的茶文化来,那便是与快餐文化相联系的茶文化。

2.2 国家文化环境

近期英国做出的退出欧盟的决定,从文化视角下来理解,那就是英国人在内心中普遍感觉自己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国民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受到自身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因自身的国家历史而显得稳定。国家文化的独特性会反映在国民的饮茶文化之中,进而也会通过社会意识的形成而影响到英国文学作品。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多元文化特色决定了美国相比英国更具包容性,而也正是这种包容性,使得美国的茶文化并未达到文化体系的高度,因为从族群结构来看,国家层面的茶文化远不能与不同族群内部的茶文化相媲美。

3 茶文化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

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茶文化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

3.1 茶文化呈现出英美国家的社会生活特色

本国文学来源于本国的生活实践,它是对本国生活实践素材的一种提炼和升华。那么茶文化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其自然就呈现出英美国家的社会生活特色。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英国国民性的保守与刻板在茶文化中也呈现出来,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的严格分类,在这里呈现出了英国的社会生活特色。而美国人所习惯的冰茶(冰红茶),则与他们的快餐文化相联系,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呈现。可见,反映在英美文学中的茶文化本身就印刻着它们各自国度的文化烙印。

3.2 茶文化构成了英美国家社会意识的缩影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的视角出发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那么植根于英美社会人文环境中的茶文化,其本身首先作为社会存在客观的反映在人们的面前,而其显性文化元素背后的茶精神内涵,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物。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英国文学的唯美和美国文学的简约,都在各自的茶文化中找到影子。茶文化构成了英美国家社会意识的缩影,而在文学作品中所植入的茶文化元素,也就隐射出本国的社会意识状况。

3.3 茶文化反映出英美文学作品内容的风格

英美文学因各自国民性的差异,在文学作品内容风格上也反映出显著的差别。以《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为代表的英国文学,其无论从文字表达和意境传递等多个方面表现出英国文学的细致与深刻。以《恶心》、《存在与虚无》为代表的早期美国文学,则是以存在主义为精神内涵,其现实性的出发点便来自于美国的国民性特质。以上对两国文学作品内容风格的评价,可以从两国的茶文化中得到反映,对此之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阐述。

3.4 茶文化与英美文学作品间保持同步进化

英美文学作品要征服读者,除了需要具备必须的文学品质外,还需要符合现实问题导向要求。从近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名录中可以感知到,获奖的英美作家都能在现实问题导向下进行哲理性思考,并能给予读者深层次的反思。当然,那些英美通俗文学作品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畴。那么这就意味着,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必然会逐渐影响到社会文化传统,从而形成茶文化与英美文学作品间保持着同步进化的可能。

4 启示

从对英美文学的讨论中,可以为评价我国文学特点提供启示:

4.1 根据茶文化来考察地域特性

英国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但英国国土面积和人口结构都决定了,其茶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并不显著。对于美国而言,由于建国历史只有短短的不到300年,而且也不具有系统性的茶文化,所以也无法从地域上来进行差异性分割。然而,我国作为茶文化历史积淀极深的大国,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层面,都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创造之前的采风时,需要从各地的茶文化中来探析出当地的社会人文特色,在小中见大中保证文学创作的马克思主义风范。

4.2 根据地域特性进行艺术提炼

在小中见大之后,便需要根据地域特性来完成艺术提炼了。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文学创造视角下,作者应直面当地在社会人文环境中所存在的尖锐问题。从现当代中国文学创造选题中,关乎国家命运、农村人地矛盾、新旧观念冲突等,都深刻反映出了各个时期的时代主题,也直面了当下的尖锐问题。笔者认为,中国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群体性信息,那么在文学创造中也应突出基层民众的心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化为指向。

4.3 茶文化与文学创作同步进化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茶文化也植根于生活,所以在以小见大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茶文化与文学创作同步进化的生物学特性。从进化的时间维度来看,茶文化必然会走在前面。

5 教学展望

以下就英美文学比较中的教学问题做两个方面的展望:

5.1 学生主动性引致的方面

具体而言:(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以往语文课上所学的知识,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最后,比较与理解该文章的写作风格。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2 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方面

对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建立,需本着了解、实用为标准。如,对于英美国家作者的文章,教师可以挖掘作者的一些有意思的经历,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对教师讲授模式及内容进行创新,进而满足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6 小结

本文认为,就不同茶文化的影响而言,其可以从:茶文化呈现出英美国家的社会生活特色、茶文化构成了英美国家社会意识的缩影、茶文化反映出英美文学作品内容的风格等三个方面来认知。其对应中国文学创造的启示则可以从:根据茶文化来考察地域特性、根据地域特性进行艺术提炼、茶文化与文学创作同步进化等三个方面来认识。

[1]林晓彬.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文化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68-170.

[2]季文艳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文化的影响[J].环球人文地理,2014 (8X):189-190.

[3]郭丹.多元评价模式在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26-128.

[4]李媛嫒.英美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要素及评价依据[J].芒种,201(2):205-206.

彭宁(1981-),女,福建古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国民性英美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近年来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再认识※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