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英译中中国美学的传承与发扬

2017-02-04 21:38孙晓红
福建茶叶 2017年4期
关键词:茶经陆羽英译

孙晓红

(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张家口075000)

《茶经》英译中中国美学的传承与发扬

孙晓红

(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张家口075000)

《茶经》是一部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茶学著作,行文优美,内容深刻,富有极强的古典美学价值,通过翻译这座桥梁将该作品传播至国外,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介绍了中国美学的内涵并概括了《茶经》中所蕴含的美学特色,从质朴美、形色美、辞格美和意境美四个方面,分析了《茶经》的英译及其对传统美学的传达。

《茶经》;英译;中国美学;美感

《茶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的百科全书”,它系统介绍了茶的历史发展和技艺原理,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极具美感的文化艺术,为我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作品是“茶圣”陆羽在各大茶区细致观察并总结茶叶的生长规律、加工过程、烹煮方法、茶具选择等基础之上而完成的,强调茶学信息的准确传达,彰显出显著的科学价值。同时,陆羽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灵感源泉,语言形式简洁工整,思想内容深刻饱满,情感意象丰富多彩,实现了形色美、辞格美、意境美的完美融合,体现出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通过翻译这座桥梁将《茶经》传至海外,无疑能够促进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1 中国美学概述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即是要在现实存在的物理世界之外,通过想象构建出一个奇妙的意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审美形态以适应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期许,这些形态集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客体,而人则是极具主观能动性的审美主体。由此可见,中国美学的核心在于意象,根本在于人们通过超理性的精神活动搭建出符合其内在期望的意象世界来照亮现实世界,让现实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

当然,意象并不是独立于客观现实的存在,它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产物,它所呈现的无一例外都是经过人脑加工的物体。意象世界也并非能够脱离现实而存在,它是人们基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创造,因为有山的存在,我们脑海中才会有树林葱郁、鸟声啁啾的远山意象,继而才会有历代诗人、词人的杰出创作。概括来说,中国美学的根本理念在于,人们所生存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生机和美丽的世界,是一个人们可以自由参与的世界,是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世界,是一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大同”的世界。

受传统美学的影响,我国的文学创作在用词搭配、意象选择上都颇为谨慎,行文简洁流畅,词句前后呼应,意象绮丽多姿,意义悠远深重,常有字字珠玑、铿锵有力之感,令阅读成为一个美学享受的过程,也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形成了较大挑战。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操作,翻译与美学不断交织,相继出现“辞旨文雅”、“信达雅”、“化境”、“形美、音美、意美”等学说,为我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谓翻译美学,就是要探究翻译的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针对不同文本提出相应的审美标准,实现高效的语际转换。该理论认为,翻译表面上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实质则是译者对原文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美学分析,进而通过创作或再创作把原文的美呈现在译文之中的动态艺术审美与创造的过程,它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四种审美活动,以感知为起点,以想象为关键,以情感为推力,以理解为目标,从音、形、意、情等多个方面突出原作与译作之美。

2 《茶经》的中国美学

《茶经》全书共计三卷十类,仅七千余字,可谓惜墨如金、言简意丰,它科学而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发展历史、种植方法、烹制手段、冲饮技艺等,将饮茶这一日常行为提升至艺术审美的高度,让茶成为文化美学的载体,有效推动了茶艺的形成和茶文化的发展,是我国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大中华文库编撰组曾给出如下评价:《茶经》是关于茶学知识与经验的高度概括性总结,科学系统而又如诗如画。

对陆羽而言,茶的各个方面都散发出迷人的美感,包括茶叶的香气、形态、味道,烹茶的方法、技艺,品茶的器具、感受等,既有外在的物态之美,也不乏内在的精神之美,这都是陆羽内在品格及情感的外化,正如林一顺在《茶经写作艺术论》中所说,《茶经》中浸润着陆羽的理想品格与审美标准,深刻地展现出陆羽对于饮茶及修身的美学体验。从行文上来看,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十个篇章,内容涵盖茶叶、茶具、茶艺、茶俗等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技术文体特征,形式上紧凑利落,彰显出十足的形式美感。每个章节之中则灵活运用对偶、比喻、排比、递进等修辞手法,令文章质朴简洁之余不失生动活泼,打造出自然灵动之美。另外,陆羽还创造性地使用了“连珠”、“松风”等茶艺术语,开创了我国茶艺审美标准的先河,进一步丰富了《茶经》的美学意蕴。

3 《茶经》美学的英译再现

我国翻译的一般标准在于“传情达意”,“传情”即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在各个层面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所针对的是艺术性与文化性较高的文本,“达意”即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概念意义,所针对的是实用性与科学性较强的文本。《茶经》是一部实用性、艺术性与文化性兼而有之的集大成之作,译者既要看到其准确的技术性描述,也要看到其卓著的艺术性表达,因此,站在翻译美学的角度,译者不但要保留《茶经》作为茶学技术专著的科学价值,还要传递它作为文化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以下,笔者将从质朴美、形色美、辞格美、意境美四个方面,分析《茶经》英译对中国美学的传承与发扬情况。

首先,从遣词造句来看,《茶经》可谓极尽简单明了,不求文采华丽,只求陈词达意,透露着淡淡的质朴美。它是一部记载茶学技术信息的科学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倾向于客观说明,站在客观准确的立场上对茶叶、茶具、茶器等进行描述,这与我国道家学说中“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翻译时,译者应当牢牢把握这种朴实无华、简单清透的表述方式,努力做到“达意”,将原文信息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出来。

例如,《茶经》中有一段文字专门介绍茶的来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英译为:“Tea trees are the fine tress native to the southern China.The height of it varies from one or two feet to tens of feet.In the area of Bashan and The Three Gorges,the thickest tea tree is so huge that only two adults can hold it together,and people can only pick leaves after cutting its branches.”鉴于文本的技术性很强,艺术性较弱,译者便维持了原文的质朴风格,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原样传达,并未使用任何修辞手法,简单易懂,清新质朴。

其次,《茶经》将茶叶本身以及与茶相关之事视为一种审美活动,通过积极能动的主观想象,把茶的色、香、味、形等以超出茶学理论客观描述的形式表现出来,着重表现茶道艺术中茶汤色泽与茶具色彩的搭配及其所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将泡茶、饮茶上升为一种内外兼得的审美感官体验。

例如,“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益茶。”英译为:“In contrast,snow white bowls from Xingzhou kilns will set off the tea soup a reddish hue.Likewise,tea bowls from Shouzhou have a yellowish shade,against which the tea inside will turn purple.Worse still,the brownish color of the bowls from Hongzhou will result in a murky tea soup. Those unpleasant colors doom porcelain wares from there kilns unsuitable for tea bowls.”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六种色彩并列,呈现出鲜明的视觉审美效果,也反映出他本人的美学理念,表达出茶道艺术追求真、善、美的本质。同时,文本采用了排比与对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干脆利落,层次美感鲜明,英译则通过一系列逻辑连接词,将宛若泼墨山水画般“散点透视”的原文转化成为一个仿佛西方油画“焦点透视”的逻辑整体,展现出英语语篇的科学严谨,在形色之美的构架上与原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次,众所周知,汉语是意合型语言,强调直观审美,带有较强的感性色彩。汉语语篇多使用各种意象与修辞形式,在音、形、意上极具感情色彩,行文严谨精悍而不失艺术欣赏性。《茶经》即是这样一部讲求辞格美的作品,以比喻、对比、递进等手法,对茶叶及茶具的质地、色泽、搭配等方面给予了生动的说明。

例如,在第一篇章中,陆羽对茶树的外形特征进行了如下描述:“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英译为:“The appearance of tea trees looks like gourd.Its leaf seems like Gardenia jasmine and the flower resembles Rosa Alba.The seeds are like palm trees’and its carpopodium is like lilac’s.Tea trees’roots look as if it were that of Juglans regia.”陆羽通过六组比喻,对茶树的色、香、味、形等特征进行分析,分别用瓜芦、栀子、白蔷薇、棕榈、丁香、胡桃来描述茶树的外形、叶子、花朵、果实与根蒂,非常生动形象。在进行英译时,译者与作者站在同一审美认知水平上,充分挖掘原文的物质美与精神美,在辞格的运用上忠实于原文,几个喻体形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再现。同时,译者在用词上考虑了中西方的差异,对其进行了适当的归化处理,使之更符合英文的措辞习惯,适应了英语读者的语篇接受能力。

最后,我国茶道艺术讲究思想境界的提升,意欲通过饮茶活动实现对心灵的洗礼与净化,让饮茶人朝着高洁、质朴、淡泊、优雅的方向发展。在《茶经》中,陆羽把茶的客观外形与主观想象相结合,让茶从物质客体升华成为一种精神审美享受,极具境界美感。

例如,陆羽在“之煮”中写道:“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英译为:“Hua resembles jujube flowers drifting on the ripples of a pond,or the new duckweeds nestling over a winding pool,or floccular clouds curling in a serene sky.Metaphors to the thin marrow Mo could be green duckweed floating on a river,or a chrysanthemum petals perching on goblets and saucers.”在上述语篇中,作者以清新洒脱、诗意满满的心境描述了茶汤沫饽的形态,分别以漂浮的枣花、翠嫩的青萍、麟麟的浮云、水中的绿钱、飘落的菊瓣等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形象来比喻沫饽的各种状态,搭配以静态的水池、幽潭、天空等,将沫饽的变化勾勒成一幅动静相宜、赏心悦目的图画。此外,陆羽以自然之物来比喻茶,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亲近,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内在追求,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回归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体现出深刻的自然美、内涵美与意境美。在英译中,原文的意象及其勾勒出的美好画面都得到了保留,并以“drifting”、“nestling”等几个动词恰到好处地把相关意象灵巧生动地连结起来,突出了原文动静结合的生态之美,使原文的意境与内涵得到了完美再现。

《茶经》是一部集科学技术性与艺术审美性于一体的作品,既注重技术信息的传递,也注重语言美感的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全面深入地分析原文的美感,透彻分析作者的审美层次和审美情趣,在符合英语语篇行文习惯的前提下,尊重原文的文化性、独特性及审美性,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质朴美、形色美、辞格美和意境美再现出来,实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达到传情与达意的效果,最终促进我国传统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大中华文库.茶经续茶经[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林一顺.茶经写作艺术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6-89.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6JY080)。

孙晓红(1982-),女,河北张家口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教学。

猜你喜欢
茶经陆羽英译
陆羽品茶
摘要英译
不捧场的好朋友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第一次放孔明灯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