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留余香,“琴”有独钟
——析客家采茶戏融入钢琴音乐的“中国风”

2017-02-04 02:59
福建茶叶 2017年10期
关键词:采茶戏民族化钢琴

刘 磊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新郑 451100)

“茶”留余香,“琴”有独钟
——析客家采茶戏融入钢琴音乐的“中国风”

刘 磊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新郑 451100)

本文基于当代采茶戏的生存困境,结合自身学习的经历以及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热潮,尝试提出钢琴音乐与客家采茶戏的融合,一方面创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运用钢琴模仿打击乐器、吹管乐器音色与演奏技法以及曲调方面的融合,极大地丰富采茶戏音乐表现特色,也利于培育当代采茶戏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创作地域性音乐文化的钢琴作品,进一步地实践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

客家采茶戏;钢琴音乐;民族音乐

我国采茶戏历史非常之悠久,其形式内容如其名称所言,就是以劳动人民采茶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戏曲文化为主要形式的地方性戏曲文化,但其内涵博大精深,不仅包含着茶文化、人民对生活的认知、戏曲文化、音乐文化等,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传承,此外,这一文化形式满足了农耕文明时期,社会大众文化娱乐的需求。但随着农耕文明的结束,工业文明的兴起,采茶戏这一传统的戏曲文化渐渐淡出了大众娱乐的视野,纵使不少地区的采茶戏已成国家、省市非物质文明遗产,也敌不过社会大众娱乐带来的巨大冲击。

于是,采茶戏的生存、发展的困境已成为当代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这一现状思考,结合自身学习的经历以及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热潮,尝试提出钢琴音乐与客家采茶戏的融合,一方面创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运用钢琴模仿打击乐器、吹管乐器音色与演奏技法以及曲调方面的融合,极大地丰富采茶音乐表现特色,也利于培育当代采茶戏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创作地域性音乐文化的钢琴作品帮助进一步地实践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

1 采茶戏的形成与音乐形态

采茶戏的产生与我国悠久的种茶历史有直接的关系,自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的解毒功效,茶叶便逐渐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寻常百姓日常饮品,正因为茶叶需求的旺盛,推动各地茶园的发展,茶农们在枯燥的茶事劳作引入各地采茶歌舞、采茶灯戏的歌唱形式,以此来缓解辛苦的劳动,进而产生了采茶戏这一艺术形式。可见,采茶戏在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不可避免地烙上农耕文明的痕迹,其题材和表演方面也与农耕活动有很大关系[1]。

《诗经》最早描述过茶味的形态:“谁谓茶苦,其甘如饴”,由于茶叶生产、发展推动了采茶歌舞的形成[2]。据专家考证,我国最早的采茶戏诞生于江西地区,也就是客家采茶戏的发源地。采茶戏的形式最早大约出现在明末清初时,在清中叶发展较快,这一时期流行灯彩歌舞、茶歌,也被民间艺人吸收形成了,“采茶舞”、“茶灯舞”等,这一形式又被茶农们使用,经常在田间劳作休息时,或边劳作边歌唱跳舞,后来成为民间采茶节的一个表演节目,慢慢变成为了采茶戏[3]。

《睄妹子》便是客家采茶戏经典代表,其音乐形态呈现出地域性、娱乐化、大众化等特征,且这些特征远离了当代音乐审美文化。《睄妹子》的音乐伴奏都是由经典的民间乐器组成,大锣、小锣、皮鼓、梆子、和双拨,均由一人演奏和一件拉弦乐器二胡;其运用了赣南客家采茶戏基本的曲牌结构——“曲牌联缀体”结构,曲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主要有茶腔”、“灯腔”、“路腔”与“杂调”俗称为“三腔一调”,每个曲牌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进而形成客家采茶戏独特的音乐唱腔。《睄妹子》运用的是专属曲牌,采用了“路腔”的形式体现出表现明快、欢乐且朗朗上口,适合茶农们田间放声歌唱。

2 当代采茶戏的生存困境

采茶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文化,随着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在当代面临着所有传统文化面临的同样的问题。一方面,采茶戏赖以生存与生长的农耕文明的环境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可以说已经消失了,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乃至全世界传统文化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采茶戏的音乐表演人才、演员以及观众呈现出老年化趋向,严重缺失年轻的接班人与受众,进而也导致无法创新采茶戏;第三,当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大众带来更加便捷、多元的娱乐方式与内容,加速了采茶戏文化传承的断裂[4]。因此,基于这一现状的思考,本文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以及当代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热潮,尝试将客家采茶戏融入钢琴音乐中,不仅创新采茶戏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而且进一步探索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

3 客家采茶戏融入钢琴音乐的创作

3.1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钢琴因其明亮且具有穿透力的音乐、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与多样化的演奏技法,使其既可以表现出波澜壮阔的激情,优雅甜静的温婉之声,又能表现出明快鲜活的快乐,如泣如诉的哀怨,成为了当前中西方经常使用的演奏、伴奏乐器。

钢琴音乐在中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大约清代由商人、教会传到中国,但直到20世纪初才步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意识到钢琴音乐与中国民族精神的融合,开创了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如贺绿汀、江定仙以及俞便民等作曲家创作的钢琴曲子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到了文革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改编潮的新道路,改变中国传统民歌、乐曲等等。文革结束以后,中国钢琴音乐蓬勃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在坚守民族传统音乐的创作道路上,积极探索民族调式和声在钢琴音乐中的运用,并注重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创新民族音乐的技法。因此在作品上,既有创新不同形式、风格的曲目,也有改编的民间乐曲,丰富而多样与采茶戏或与茶文化相关的曲目也成为钢琴改编的重要内容[5]。如刘福安的钢琴曲《采茶扑蝶》将传统民族调性与现代音乐大小调性完美融合于作品中,并将中式的支声复调与西方的西式的对比复调技法结合,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旋律思维,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的复调钢琴作品。

3.2 客家采茶戏与钢琴音乐的融合

采茶戏与钢琴音乐融合已成为当前钢琴音乐教学以及采茶戏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两者的结合,拓宽采茶戏音乐表达方式,提升采茶戏的审美文化,更加契合当代大众音乐审美的需求,另一方面采茶戏生活化、乡土艺术审美是实践钢琴这一高雅艺术行为的创新方式。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客家采茶戏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应该将客家采茶戏中诸多经典曲目音乐伴奏、曲调融入钢琴音乐,用钢琴音乐演奏技法、曲调、旋律等表现民族乐器的音色,丰富我国民族乐器的情感表达,也发挥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强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一创新契合了当代社会大众对采茶戏音乐审美需求。黎英海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也是钢琴改编曲中的经典,发挥了钢琴音响模仿古筝、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的音色,赋予曲子民族意蕴的同时又具有西方现代音乐的审美。

3.2.1 伴奏乐器的融合

我国客家地区民族乐器种类丰富,极具地域性、民间性等特色,大致有四类:吹、拉、弹、打,其中客家采茶戏常用的有锣鼓、笃鼓、胖鼓、大小钹、铜钟归为打击乐器;唢呐则归为吹管乐器。如在强弱拍位置上大锣、铙钹的音响是以反复交替方式出现,旨在营造一板一眼的强弱变化节奏感,经常用于二拍子的歌舞音乐采茶戏作伴奏中。而在钢琴伴奏中,则用八度作为低音,结合小二度音程营造出一强一弱的节拍规律,提升了采茶戏音乐的表现力、时代性。又如唢呐,因其发音明亮,高亢,经常用在民间音乐与地方戏曲中,经过长期的发展,丰富了唢呐的演奏技巧,如其“连奏”技法提升其音乐表现力,但这一音响效果也可以通过旋律加花在钢琴高音区中展现唢呐的嘹亮、高亢的效果。又如唢呐“花舌”的演奏技法营造出碎音的效果,在钢琴演奏中,可以借助长时值颤音与附点八分音符的演奏,模仿鸟鸣的声音表现出欢悦、热闹的气氛。

3.2.2 采茶戏与钢琴音乐在曲调方面的融合

曲调方面的融合,本节以赣南客家采茶戏《斑鸠调》为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知道《斑鸠调》节奏欢快、旋律活泼,表现出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采用的是两句体乐段,五声徵调式,以及模仿斑鸠的衬词。李在惺将这一传统的采茶戏曲目改变成钢琴伴奏的《合唱曲》,作曲家用四手联弹的形式谱曲,契合了男女对唱时场面的活跃气氛;并在一开始用便在高音区用右手小二度倚音奏法和左手小二度级进,同时模仿斑鸠由远即近的声音,低音区运用左手低音纯五度音程和右手小二度音程连续来写,后两声部后两声部通过震音共同渐强终止在和弦上[6]。第一段高声部欢快而明亮地弹奏曲子的主旋律,低声部伴奏依然使用充满动力性的节奏型配以小二度音程。第二段与前一段正好相反,在低声部奏出主旋律,而在高声部用小二度音程模拟斑鸠的鸣叫。第三段高声部中加入加花,低声部与第二段一样,但需要逐渐扩大音区,添加跳进音程。第四段高声部借助连续的颤音表现茶女们逗斑鸠的欢乐和谐的场景。第五段两声部都用模仿的复调手法,刻画俊男靓女们对唱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

客家采茶戏的生存发展,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都是我国当前民族音乐发展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客家采茶戏形成与音乐形态分析,进而分析其在当代的生存困境,最后提出在客家采茶戏中融入钢琴音乐创作实践,结合具体的采茶戏曲目,分析在伴奏乐器、曲调两方面的融合创作,不但解决了采茶戏当代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且促进民间音乐、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

[1]蒋燮.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对花(II)》的音乐形态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4):63-70.

[2]温萍.客家音乐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67.

[3]陈广林.高州采茶戏音乐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7(2):35.

[4]黄东阳,赖晓芬.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 [J].艺术研究,2015(2):24-25.

[5]张二品,王佳.谈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32-134.

[6]周晨.各地“琴”系民族花,何愁寻觅民族路?——探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采茶戏的融合[J].音乐创作,2016(3):131-133.

刘 磊(1985-),男,河南郑州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猜你喜欢
采茶戏民族化钢琴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