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语教学部,北京100048)
茶叶外包装英语翻译策略分析
李群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语教学部,北京100048)
茶叶外包装的英语翻译是西方消费者认识我国茶叶产品的主要路径,良好的翻译能够促进茶叶商品营销并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首先介绍了茶叶外包装英语翻译的双重目的,而后分析了当前翻译存在的几个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文化意识和提升专业素养三个方面,探讨了茶叶外包装的英语翻译策略。
茶叶;外包装;英语翻译;目的;现状;策略
茶叶外包装是消费者认识茶叶产品性状、特征、功效及其文化艺术价值的重要途径,肩负着促进产品营销、推动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与出口国之一,在国际茶叶贸易市场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茶叶市场逐步摆脱了以往由几家大型企业掌控的局面,诸多中小型茶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之上,茶叶品牌令人应接不暇,茶叶商品更是琳琅满目,供国内外消费者自由选择。然而,由于东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模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我国茶叶商品凭借原有的包装元素很难被国外消费者所理解,他们往往无法通过包装上的文字及图像来明确茶叶的品种、产地、历史典故、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等。所以,我国茶企应当充分运用翻译这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将包装上的语言文字翻译为西方消费者所能够接受和易于理解的表达形式,通过专业的翻译技巧和恰当的翻译方法,打造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包装翻译,最终达到吸引关注、促进营销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在这一过程中,翻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翻译将国外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经济观念、政治理念等带入中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国际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翻译将我国的民族文化、社会价值、审美理念等传播到海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巩固了我国文化大国的地位。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集聚了我国五千年来的艺术精髓,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核心环节。对于茶文化而言,翻译同样是其海外传播的重要路径,特别是针对茶叶商品外包装上语言文字的翻译,更是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弘扬我国的古典茶文化。众所周知,茶叶是一种具备提神醒脑、消乏解困、生津止渴等功效的绿色健康饮品,它生于中国、长于中国,而后随着新航道的开辟进入西方,获得了各国人民的青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伴侣。茶叶具备深刻的哲学内涵及艺术思想,是我国茶文化的物质依托,是道家自然思想、儒家礼仪思想和佛家精俭思想的象征,也是对当代绿色文化和健康文化的呼应,符合当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我国茶叶名目众多、类型多样,有些以其形态、产地、色泽而得名,有些则以其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神话传说而得名,每一款在文化价值上都具备丰富的层次感。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使用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表达形式,尽可能全面而细致地展现茶叶商品背后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异同拥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倘若译者仅仅看到原文的字面意义而忽视其深层内涵,使用字字对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就势必会导致译文肤浅、啰嗦;倘若译者仅仅关注原文的文化内涵而不考虑两种语言文字的对等传达,就无疑会造成译文读者的阅读困难与理解困难,阻碍我国茶叶商品的营销,进而也会影响我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人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我国文化部提出,文化艺术在创作上应当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如今,针对跨文化翻译的特点与难点,我国文化部进一步提出对外翻译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信息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表达习惯。因此,我国茶叶商品外包装的翻译目的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要通过翻译让国外消费者了解我国茶叶商品的性质特征、命名方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促进我国茶叶商品的影响;其二,则是要以国外消费者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达我国的茶文化思想,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茶企加入到对外贸易的洪流之中,同时也启动了茶叶外包装的英语翻译工作。在茶叶外包装翻译中,最为重要的当属茶叶名称的翻译,因为这是消费者选择茶叶商品的首要关注点和认知切入点,通过茶叶名称,消费者可以迅速判断出产品的基本性状并决定是否需要继续了解乃至购买。我国地大物博,茶叶产地众多,茶叶品类从大类上来看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花草茶这七大类,在这之下又可以细分为龙井茶、铁观音、普洱茶、岩茶、大红袍、针叶茶、甘露茶等成千上万个品种,命名形式多种多样,茶叶的产地、形状、色泽、味道、香气、采摘时间、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都可以作为命名的依据,有些茶叶名称还带有多重物理属性和深厚文化内涵,翻译难度系数相当高。茶叶介绍部分多为四字结构、对仗句式和古典诗词,翻译起来更是不易,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翻译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纵观当前我国茶叶外包装的英语翻译,很多时候由于译者经验不足、根基不稳,许多译文都存在望文生“译”、断章取“译”的问题,导致原文的文化韵味与民族色彩无法得到准确传达,国外消费者阅读起来也是困难重重,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茶叶商品的销售,不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具体而言,我国茶叶外包装的英语翻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茶企品牌意识薄弱,茶名翻译缺乏统一标准。我国茶叶种植与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叶传至西方也可以追溯到五百年前,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茶叶对外贸易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受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加之很多茶企都是由小型手工作坊发展而成,导致我国绝对大多数中小型茶企在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方面都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技术指导和理念支撑,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法律意识、品牌意识与形象意识薄弱,品牌与茶名混为一谈。浏览茶叶商品市场不难发现,很多茶企并未注册专属商标,其商品也不具备独有的品牌名称,而是以茶叶的固有名称命名,比如云南普洱茶、日照绿茶、黄山毛峰茶、安吉白茶、西湖龙井茶等,导致了品牌与品名混为一谈的结果,几百家茶企所生产的茶叶商品都被冠以统一名称的情况屡见不鲜,茶叶市场上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对于不明真相的外国消费者来说,他们一旦买到一款质量较差的产品,便会对整个茶叶品类产生不良印象,使生产同类商品的茶企受到致命冲击。同时,我国茶企之间缺乏合作意识与规模意识,茶叶行业协会也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各个茶企在翻译茶名时“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予以规范处理。例如,铁观音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清新雅致,香气馥郁,禅韵十足,“七泡之后仍有余香”,饮罢令人神清气爽,在国际上享有极大盛誉,是各个茶企倾注全力打造的茶品之一。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翻译规范,目前国际市场上铁观音的翻译多达数十种,如“Tie Guan Yin”,“Tie Kuan Yin”,“Tit Kwun Yin”,“Iron Goddess”,“Iron Buddha”,“Tea Buddha”等,造成了国外茶叶市场的混乱,不利于国外消费者准确判断产品的属性与内涵,削弱了我国茶叶商品的整体竞争力,不利于我国茶叶产业的长足发展。
第二,文化意识薄弱,忽略东西差异。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既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立足于原文,尽可能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与形式风格,又要无限地接近读者,站在目的语语言表达的立场上,使用目的语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原文意义传递出来,达到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形式和效果上的对等。茶叶外包装的英文翻译也是一项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把握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尊重原语的文化内涵和译语的形式特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俗和民族特色,使用恰当的翻译方式进行表达。以“红茶”的翻译为例,我国是以其冲泡之后茶汤色泽橙红鲜亮为依据而命名,故以“红”称之,而西方关注的则是茶叶本身暗红发黑的颜色,故以“Black(黑)”而命名,所以在翻译时应当使用“Black Tea”,而非“Red Tea”。另外,译者在翻译时应当特别注意中西方的文化禁忌词汇,在翻译中一定要避免使用。比如,红色在我国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在西方则是暴力、革命的代名词,所以翻译“大红袍”时,如果简单地直译为“Big Red Robe”,就难免会引起国外消费者的心理反感,影响产品的营销。再如,龙在我国是高贵、权威、财富的象征,在西方则是邪恶、贪婪、危险的化身,所以在翻译“龙井茶”时,也不能简单地对译为“Dragon Well Tea”,否则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心理不适,继而也会减少消费者对此类茶品的关注和购买欲望。鉴于这两种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都已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因而可以直接音译为“Dahongpao Tea”和“Longjing Tea”,避免文化误解对茶叶销售和文化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翻译技巧死板,翻译方法单一。当前我国茶叶外包装的英文翻译对于茶名大都采取音译的方式,非常死板,翻译方法也大都是字字对译的直译方法,颇为单一。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茶企尚未树立国际意识和品牌意识,没有成立专门的翻译团队从事专业的外宣工作,便一味地采用这种看似最为简易的方式进行翻译。然而,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音译+Tea”的翻译方式仅仅适用于那些已经在国际上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产品,对于那些小众茶名并不适用。还有很多翻译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并未深究其文化内涵,导致错译的情况频频发生。比如,生茶和熟茶在很多包装说明上被翻译为“Raw Tea”和“Ripe Tea”,似乎茶叶与水果一样有生有熟。其实,生茶所指代的是未经发酵的茶叶,而熟茶指代的则是发酵后的茶叶,应当翻译为“Unfermented Tea”和“Fermented Tea”才能与原文对应。
针对上述问题,茶叶外包装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翻译策略。
第一,茶企应当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与形象意识,与行业协会、翻译部门、兄弟公司密切合作,结束品牌与品名混为一谈、一个茶名对应多个翻译的混乱现象,生成统一的翻译标准,实现我国茶企以大带小、相互扶持的和谐局面。茶企应当努力打造自身的文化氛围,以独有的文化符号和形象为自己的茶叶商品代言,借助广告宣传的作用提升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凭借过硬的茶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对茶叶商标和品牌进行翻译时,应当尽可能地做到个性鲜明、简单易记、优美悦耳、易于区分,同时应当遵循统一的翻译规范,相同的茶叶品类应当形成统一的翻译形式,并根据现实需要定期更新茶叶术语翻译语料库,保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译有所依”。
第二,译者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充分把握东西方之间的语言及文化差异,系统而准确地传达出原文意义,并能够符合国外消费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避免由于词汇、逻辑运用不当而对茶叶销售和茶文化传播造成消极影响。译者应当抓住一切翻译实践的机会,积极提升专业素养和文化积淀,力争成为中英语言及文化专家,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另外,茶企应当创建一支专门的翻译团队从事对外翻译宣传工作,把翻译上升至企业发展的核心层面,高度重视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包装翻译质量的提升。
第三,译者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令译文生动有趣。翻译方法主要可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其中直译又可细分为字句对译和拼音翻译两个细类,译者应当根据翻译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翻译方式。对于那些中西认知语境相似、价值取向趋于一致的内容,可以采用字句对译的方式;对于那些在国际上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且带有显著民族文化色彩的茶名,可以采用拼音翻译的方式;对于那些文化背景、价值理念、认知环境等均有差异的内容,则应当根据交际意图选择灵活而变通的处理方法,采取意译的翻译方式。当然,直译与意译并非绝对,译者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内涵传达准确、美感保存完整而又为目的语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译文,促进茶叶商品的营销,推进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1]陈荣生.产品、厂家的翻译必须注意语言质量[J].中国翻译, 1990(3):31-33.
[2]姜欣,姜怡译.茶经[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李萍凤.进出口商品商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翻译技巧[J].对外经贸实务,2013(7):69-71.
[4]王佐良.翻译与文化繁荣[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李群(197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法,英美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