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登权
(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甘肃永登 730300)
简述灌区水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毛登权
(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甘肃永登 730300)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同时还面临水旱灾害频发、水管理落后、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严峻形势,迫切需要科学、高效的水管理方法与配套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科技、新理论的“变现”,也为实现水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提供了软硬件支持。因此,推动灌区水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优化配置农用水资源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建设;水管理;技术
灌区水管理信息化是一个软硬件共同构成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灌区的水情信息检测、信息传输、设施控制、计算机识别及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配置和调度。围绕水管理涉及的内容,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主要有灌区识别、信息监测与传输、建筑物控制与调度决策系统。
灌区水管理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农业水资源管理理念。决策者借助信息化工具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在生产管理的任何阶段,都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的整理、分析量化各种指标来作为决策依据与参考,避免“凭经验”或“拍脑袋”,提高决策的正确性。灌区水信息化管理是一种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借助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可以将实时信息与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比对,作为生产调度与绩效考核的依据与参考,使管理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衔接,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水平。灌区水信息化管理是一条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新途径。借助硬件设备,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序列模型,通过节水、水权、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多目标多情景模拟计算,寻找最适宜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一)研究成果转化滞后,尚未真正形成产品
通过近些年对灌区水管理信息化模型的开发,陆续开发出多款以不同水源为特征,用于灌区灌溉预报、调配用水的决策支持软件。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模型与软件的实用性与适用性较差,不利于推广使用,或者太复杂,一味地追求算法的完美,操作性较差;或者将灌区用水管理制度软件庸俗化,不能很好地反应灌区部门与用水农户的利益冲突,不能有效协调各用水单位的利益决策。上述种种缺陷致使许多软件仅以理论形式出现,而转化后投入实际应用的并不多。另一方面,灌区信息化研究长期处于试验阶段,尚没有真正转化为产品。例如灌区自动化研究的已有成果中,可能存在诸多尚未发现的缺陷,一旦出现问题其他科研人员往往较难解决。所以当研发人员在时,可以保证系统正常运作,研发人员离开后,技术力量较强的灌区还能勉强维持系统运转,技术力量薄弱的灌区则容易陷入停止使用的尴尬境地。
(二)灌区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问题较多
设备滞后、手段单一落后。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型灌区平均每3700hm2才设有一个水位流量观测点,单位测点控制渠道长度不足100km,依靠如此稀少的观测设施根本不能客观的反应各水户的用水状况,而其他如监测水质、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的设施更少。同时使用相对落后的观测手段、使得测量精度低,无法获取及时、准确的各类信息,灌区用水计划缺乏参考依据,无效灌水无可避免。灌区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更多是借助电话或整编后的纸媒介,时效性得不到保障,无法满足实时调水的需要。
系统集成能力差。灌区信息化系统在设计和建设时,对各环节的衔接考虑不足,如雨量采集、墒情监测、作物长势监测、水资源监控、供水调控、内部管理等系统彼此独立,导致各硬件的利用率低,无法提升灌区管理工作的效率,加之水价较低,系统维护费用却较高,灌区管理单位实行自动化往往左右为难。信息共享性差。各灌区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划,各自为政非常封闭,相关软件也只有少数人能熟练操作,降低了系统使用的安全性。各灌区之间由于标准不同,很难实现灌区间的信息共享,开发过程中缺乏相互间的技术借鉴,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一)明确建设的目标、原则与标准
我国现有灌区在进行水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灌区间信息难对接、数据难共享。因此在全面推进水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先要明确建设的目标、原则及执行标准。首先其建设目标应同时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考核性,并引导和调动各灌区参与建设的主观能动性。现阶段完全可以将“提高灌区水管理的安全性、公平性及可靠性”作为建设目标,同时辅以一些可量化的考核指标,确保依托信息化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其次在建设初期应把握“先进适用”原则,“先进”是指理念先进,要符合新时期的水利建设思路及灌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技术先进,应使用成熟、极具发展潜力的现代技术;设备先进,要满足管理科学、高效的需求。“适用”是指灌区管理单位及实践单位迫切需要的;具备优良可操作性的;具有相当使用频率的。最后在执行标准上,要鼓励各灌区的项目承担单位与承建单位,在遵循国家或行业已有的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灌区在水管理中的切实需求,建设中要有灵活性及创造性,开发并完善各自的企业标准。项目的管理单位要积极开展研究,完善相关标准。在建设过程中,还应坚持软硬件建设同步进行,尤其在软件发开方面,除事务性软件外,要将重心倾向于有实用价值的灌区专业软件。
(二)完善灌区评估办法与标准
灌区现代化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硬件设施现代化,其内涵更为全面与深刻。灌溉之所以要实现现代化管理,主要是希望通过提高水资源与管理行为的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善灌区供水服务的综合质量;通过体制改革、技术革新、管理水平提升,积极将“水管理”向“供水服务”推进,因此灌区现代化建设的主旨就是要为灌区农民提供优质的供水服务。通过灌区评估方法,可以快速了解和认识灌区的具体情况,进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灌溉方案,也为灌区现代化改造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参考。
农民是灌区的终端用户,也是农业的终端实践者,所以灌区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些年来,中央及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水利的投入,对各灌区也陆续开展了续建配套建设、节水改造建设,使灌区骨干工程长期运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对配套水利的内在需求越来越高,几十年前的灌区建筑物的设计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发展需要。评估工作是对灌区工作成效、经验与问题的全面检查与总结,通过科学评估,了解灌区的真实情况及蕴藏的潜力,总结经验寻找问题,提出整改对策,不仅能保障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规范,也能提高投资效益,因此在灌区现代化服务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完善灌区的评估办法与标准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基础性工作。
(三)提高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及技术水平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很多灌区相继开始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但由于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或者指定专人进行设备操作,使得建成的信息系统出现使用难、管理维护难、更甚者出现闲置的情况,无法有效、充分的发挥已建系统的功能。对较早已投入信息化建设的灌区,新老系统同时运行,信息对接过程中时常发生问题,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随着系统的逐渐老化与落后,很多管理者会对信息化的效率及效益产生质疑,最后又回到原来的管理模式与状态。
所以为了更好地推行灌区信息化管理,必须全面着手于提高灌区水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及操作水平,定期开展信息化操作培训,让更多的工作人员掌握信息化系统操作流程,并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必要的管理与维护;不定期组织技能大比拼,使灌区有信息化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并将其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中,从根本上转变、提高工作人员的水管理信息化意识,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推动灌区信息化建设,才能将建设与应用落在实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水利持续加大投入,而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础,灌区信息化建设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虽然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但一定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加速灌区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为实现灌区现代化做出贡献。
(编辑:魏翔)
TP391 文献识别码:A
1673-9019(2017)06-0051-02
2016-12-29
毛登权(1978-),男,甘肃景泰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灌溉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