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角下的水资源短缺响应
——以甘肃河西走廊绿洲为例

2017-05-13 03:44王利民
甘肃农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绿洲水资源

王利民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一带一路”视角下的水资源短缺响应
——以甘肃河西走廊绿洲为例

王利民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河西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甘肃重要黄金段和21世纪中国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其生态系统恶化、绿洲人口密度扩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又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措施,以更好的应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需求。

一带一路;河西走廓;绿洲;水资源;短缺;响应

2013年9月至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东南亚和中亚期间提出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合称“一带一路”)。2015年3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已获得了包括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60多个国家的支持与政策对接。

中国31个省、区、市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大多都主动和“一带一路”进行对接,可见“一带一路”对中国区域和各行业来说是难得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作为古丝绸之路到新“一带一路”,关键在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通,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畅通的关键在线路上各个支撑区域的发展。从地理区位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区域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走廊沿线和黄金地段,但是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和主动推动作用。

在甘肃1600km的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绿洲作为的重要黄金段和支撑点,它随着环境的变迁,以及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同时,河西走廊绿洲作为丝绸之路通道上的关键区域,它对丝绸之路通道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

水是我们居住星球上的一种特殊物质和资源。它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可循环性,是任何物质所不可替代的。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生产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1]。人类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多年来仍在不断呼唤节约的口号下变法对地下水(或淡水)资源进行超采,变法逼近冰川,使本身就很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在不断的受到破坏。其结果就是导致地下水位的再下降,冰线的再上升,最终使建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基础上的河西走廊绿洲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更大的生态危机和更大的沙漠化风险。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水资源供需问题主要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经济增长,城镇化和人口压力、技术创新、社会发展、环境质量变化和管理理念的变化。其因素又受到经济趋势、人口趋势、技术趋势、环境趋势等诸多方面的影响[2]。

一、河西走廊水资源的现状与未来。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境内黄河以西。从乌鞘岭向西北延伸到甘肃与新疆交界处,东西延伸长度达1100km,面积约27.6万km2,占甘肃省总面积的60%以上,占全国总面积的2.88%,呈南北高,中间低,东西狭长的走廊状。南部是海拔在3000~5000m的祁连山,祁连山冰川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水的主要来源。中间是由三大内陆河水孕育而成的大大小小18个绿洲,最大的是武威绿洲,面积约3320km2,最小的是敦煌南湖绿洲,面积只有30km2。北部是呈断续分布并被长期剥蚀的低山与残丘。这一独特的地形,形成了独特的祁连山—武威绿洲——荒漠耦合生态系统。所以说水资源的盈亏决定着这一区域的生态安全,对于中国西部干旱地区而言也是致命的生存问题。西部地区水资源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其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对该区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内结构的调整与改变亦会对水资源产生非常敏感的响应。在干旱地区,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变化均会触发与其相关联的多因素的“链式”反应,进而对区域內的整体生态环境的质与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一)走廊水资源总量丰富,形式多样

降水和冰川融水是河西走廊地表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这种形式的地表水与地下天然补给水、河渠田间入渗水共同构成了河西走廓的总水资源。据陈隆亨、曲耀光通过两种方法(第一种计算方法即出山地表水资源加地下水资源;第二种计算方法为出山河川地表径流加地下天然补给资源量,再减去其中的重复部分)[3]。就全省而言,河西走廊绿洲水资源总量是比较丰富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又成为影响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据对该区域近5年供需水的统计表明,河西走廓的供需水矛盾仍很突出,前景不容乐观。

(二)水资源用水分配不平衡,水量日趋短缺

从表1中看出,河西走廊农业用水占到需水量的九成以上,但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年内分配的差异,河西走廓绿洲的可供水量实际上满足不了农业灌溉的需要。实际年平均缺水量在7亿m3以上,缺水程度达8%左右。

(三)水质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和地下水污染问题

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上河西走廓防污和排污技术创新的滞后,加剧了走河西廊水资源短缺和地下水的污染问题。据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38个水质监测站2015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有排污口30个,入河污水总量1.44亿t,入河主要污染物中的化学需氧量2.15万t,氨氮0.55万t。

二、“一带一路”视角下的思考

河西走廊特殊的祁连山—武威绿洲—荒漠耦合生态系统不但留下了人类的生态足迹,还蕴藏着丰富的财富。同时,耦合系统的水资源盈亏又决定着耦合系统的发展。我们应该用现代生态思维模式来调整其结构和功能,使这一耦合系统更趋于合理、健康。水资源的盈亏又会受到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黄金段和支撑点,河西走廊绿洲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非常迅速,绿洲人口密度也在加大。现绿洲平均人口密度在200人/km2以上,武威绿洲的人口密度已达569.51人/km2(1998年统计)。远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半干旱地区临界人口密度20人/km2的标准。未来随着绿洲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水资源的用水供需矛盾会加剧。如何协调好人与水的关系,将是关乎到“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保障。

根据程国栋、徐中民的研究,以张掖绿洲1995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为例,张掖绿洲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26.37亩,而实际可供面积为21亩,表明张掖绿洲现状水平年水资源的利用已接近其向内蒙古额济纳旗分水后可利用的极限水资源量。而且可以认为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是一种较乐观的估计,张掖绿洲的人均生态足迹赤字要大于5.385亩。这个生态帐户模型能很好地帮助政策规划者评估人口对自然的可再生能力的影响[4]。着眼于人类社会和水资源系统中的反馈机制和协同演化特征,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社会水文学”“农业发展和生态修复两种驱动力作用下的钟摆式发展”“广泛社会水文学的模拟框架”“自然—人工二元演变模式”等概念和理论[5],试图通过对水循环及其伴生水化学、水生态和水沙过程,以及水资源系统承载能力的研究为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解决水资源问题。在“一带一路”视角下,现在人水之间的密切联系对水资源规划和河西走廊绿洲未来发展的影响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我们通过对人口—经济—环境系统的协同演化动力机制的建立,可以更好的应对和解决变化环境下人与水之间的矛盾。

三、建议与措施

(一)建立和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是改善水资源短缺的长效措施

保护区是一个泛称,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前,保护区及其它保护实体已遍及城乡辽阔的范围。它们的发展是客观的需求,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任务[6]。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生存环境的追求,不同主题、各式各样的生态保护区在各地发展起来。特别是在西部干旱地区,森林、湿地、农田、水利、文物等形式的保护区的建立,不但会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改善产生效应,而且还会对区域内的文化建设、人文景观的管护有所提升。据国家林业局近期发布的国家首次划定的61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名单中,甘肃省有12个保护区名列其中,而且有8个在河西走廊流域。可以说,这一举措将会从根本上改善河西走廊绿洲的水资源循环系统。

表12011 ~2015年河西走廊绿洲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表

(二)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改革和建立合理水价管理体系是改善水资源供需紧张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在疏勒河流域、石羊河流域和黑河流域通过全流域水资源定量分配后,实现了枯水年连续多年不断水,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得到了恢复和有效灌溉[7]。目前看来水价过低仍是造成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问题的病根。应尽快建立更加合理的水价体系,树立科学的水资源价值观念,才能使水资源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三)加强流域内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是改善水资源用水紧张的有效调控工程。据《甘肃省水资源公报》2015的统计数据显示,河西走廊现内陆河流域3座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是4.155亿m3,比年初蓄水量增加了0.866亿m3;17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502亿m3,比年初蓄水量只增加了0.020亿m3。加大水利工程设施项目的投入力度,会对河西走廊绿洲内陆河流域的用水起到了一定的缓解和改善。

(四)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的建立

2013年11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的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水资源负债是为了修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环境,治理已发生的水污染、恢复水资源资产原有质量所付出的代价,通过合理、科学的估值方法,核算人类不当行为所导致的损失以及由于不可控的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是过去行为引致的现时义务。它需要一个严格的确认、计算、列表、分类等项目的建立过程。这就要求对综合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合理分配制度、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分配、同级行政部门之间的责任分配,以及法律法规的落实进行细致的研究,以确保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的实施。

[1]刘昌明,何希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王利民.论河西走廊绿洲水资源面临的短缺问题[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4):48-52.

[3]陈隆亨,曲耀光.河西地区水土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4]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为例[J].生态学报,2001,(9):1484-1493.

[5]刘攀,冯茂源,郭生练,等.社会水文学研究方法和难点[J].水资源研究,2016,(6):521-529.

[6]王献溥,于顺利,方伟伟.论实现生物圈保护区目标和要求的基本途径[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3,(4):5-8.

[7]熊宇斐,张广朋,陈超群,等.基于水量变化的塔里木河统一管理成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6,(11):1806-1816.

(编辑:王骏杰)

TV213.4 文献识别码:B

1673-9019(2017)06-0047-03

2017-3-14

王利民(1960-),男,甘肃兰州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绿洲水资源
水资源(部级优课)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绿洲里的老先生
在河西走廊聆听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沙漠绿洲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撒哈拉沙漠要变成绿洲?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心中有块美丽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