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反分裂斗争教育是当前及今后西藏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努力培养造就“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西藏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对处在反分裂前沿的西藏牧区学校来说,德育工作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
德育在西藏关系到争夺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的途径没有办法依靠哪一个学科来进行,它需要在学生日常的各门课程以及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强化,具体到中学化学来讲,教材中德育素材非常丰富,需要慢慢渗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渗透
1.量变、质变规律
C→CO→CO2等的转化关系;铁、生铁、钢的含碳量不同而引起的性质变化;空气中CO2的含量变化对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元素周期表的变化等。
2.对立统一规律
氧化—还原;化合—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电子的得失);O2的重要用途及对金属的锈蚀;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与大气污染;农药化肥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意义与污染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产品污染);有机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与“白色污染”问题等。
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爱国主义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更是西藏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爱国主义。
1.古代发明创造
给学生介绍硫磺可用于制造黑色火药,重点指出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三国马钧就发明了烟火的制作。另外,造纸、麻醉药等也是我国最早发明的,这些材料可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祖国资源丰富
在化工产业上,化肥、玻璃、钢铁、硫酸、水泥、合成纤维等产量居世界第一;在资源储量上,锑、钨、铝、锌等金属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这些都可以激励学生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现代化学成就
1965年9月17日,我国首次用人工方法成功地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国家;1981年11月20日,我国科学家又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一种核糖核酸。可借此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创造幸福的观点,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目的。
三、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大家必须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只有这样,美好的生活环境才能保护好,这正是为什么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知识教育的原因。
1.教材中讲述环境保护知识
在化学上课中,有许多可以加入环保意识的教育。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时,我们可以加入温室效应的内容,适当讲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以及现在所做的努力,形成减少碳排放的意识。在学习氧气时,可适当对臭氧进行一些介绍,人们在使用空调中,不知不觉对大气臭氧层已造成一定破坏,导致臭氧层不断出现空洞,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讲解空气组成时,除了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可以增加英国“烟雾事件”、北方雾霾等大气污染内容。通过这些实例,尽可能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环境问题确实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从中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实验中渗透保护环境意识
中学化学实验比较多,而危险的实验更多。特别在西藏牧区学校,缺水比较普遍,废水回收装置在实验室基本没有,所以在化学实验时,进行环保教育尤为重要。在学生实验前,必须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规范操作程序进行实验。当学生实验时,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结合学校实际,必须对收集的废液适当处理后再进行排放。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直观形象地接受环境保护教育。
四、安全教育的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又具有很强的危险性。为了保证实验正常进行,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及急救措施教育。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要学习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和实验室规则,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在第七单元,还涉及火灾自救,这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陈兴中(1981—),男,四川省冕宁县人,现职称:中教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