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丰+田舢+祝娜+陶茜
[摘 要] 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适用于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并可按“设计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完善任务”的步骤实施。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学生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差异性处置以及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等问题。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课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14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11- 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很多专业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与其他课程相比,这类课程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基础性,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所需的基本技能,对一些专业而言,信息技术类课程则是日后胜任岗位必备的基础;实践性,信息技术类课程除了理论知识,很多内容与某些软件或工具联系在一起,掌握具体的技能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变化性,信息技术、工具层出不穷,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
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往往还面临着“需要掌握的内容多而学时有限”的矛盾。因此,需要根据信息技术类课程实践性要求高、内容更新快、学时相对有限等特点,应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任务驱动法分析
任务驱动法[2-3]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景下,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作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法把学生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研究,培养了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克服了其他教学方法极易把授课变为软件使用演示或者枯燥的知识灌输的弊端。
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可以把教学任务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与实际关联的任务,把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技术实现,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增强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4]。应用这一方法,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为因材施教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因此,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2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应用到不同课程时,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有所差异[2-5]。比如,按照“前任务—任务环—任务后分析”等步骤实施,按照“创设情景—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意义建构等活动实施。根据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点,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来实施任务驱动法。
(1)设计任务。应为每次课创设一定的情景,这一情景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5-6],并且要引出任务。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分析,确定知识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的分解与安排。设计任务时,要遵循“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一基本原则[7],同时,要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此外,还要预想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准备相应的处置方案(如引导学员自己解决,或者提供必要的资源)。
(2)完成任务。完成任务阶段是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认识、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一般由教师描述假定的情景,并布置在此情景下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指导者,甚至是学习的同伴。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一般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而是提供线索或大体思路。
(3)评价任务。此阶段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一般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给出,不仅要给出评判结果,更要指出哪些方面可取,哪些需要改进以及具体的改进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组织学生完成改进。通过评价,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自己任务完成的等级,还可以在他人的评价中开阔思路,使任务的完成达到最佳效果。
(4)完善任务。经过任务设计、实施、评价过程后,教师对任务可能会产生新的认识,这时,应该结合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反馈等完善原来设计的任务。除了每次授课任务的完善外,任务完善还要根据教学期班、授课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来进行。
3 应用任务驱动法需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类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合理设计任务。任务驱动法教学把任务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任务,并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因此,设计合理的任务是成功的关键。
通常,可以从以下方面评判任务设计的是否合理[2-3]:可操作性,应保证任务能够被大多数学生完成;目标化,把教学总目标分解为多个小目标,再把小目标设计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任务与教学目标之间要有良好的映射关系;真实性,任务贴近现实工作和生活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连贯性,要避免出现任务之间毫无关联、简单堆积的情况;差异性,任务要面向全体学生,但还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使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其水平的任务。
(2)重视探索能力培养。实施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要确保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任务。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其通过讨论、利用参考书或网络资源等解决面临的问题,而不是解答各种问题,否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失去了任务驱动法的意义。在进行指导时,也要点到为止。
(3)合理处置差异性。毋容置疑,学生的学习基础、动手能力、思维方式等有很大不同。信息技术类课程中,同一任务,不同人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可能不同。教学中要积极适应这种情况并合理处置。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把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学生分为一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学习,积极讨论交流,共享资源和经验,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转变为资源。
(4)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任务驱动法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并非只有任务驱动法才是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它与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比如,完成任务中,先剖析一个具体实例,为学员完成任务提供借鉴;完成任务后,应用练习法强化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4 总 结
任务驱动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任务是载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在完成特定情景下的任务中实现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由被动受教育者成为知识主动获取者。这一方法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其学到的知识也更为实用。因此,应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中提倡应用这一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肖宁.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7):135-136.
[2]杨玉明,温晴.任务教学法评述[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2):148-149.
[3]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59.
[4]王晓玲,颜秉忠.探析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实效性[J]. 教育与职业,2012(8):154-155.
[5]位春苗.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J] . 商业教育,2013(10):175-176.
[6]任亮,唐林.基于任务驱动的ASP.NET高级应用开发课程改革研究[J]. 教育探索, 2013(4):22-23.
[7]余文森. 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