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建构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主要从创设情境、鼓励合作、巧用资源、多元评价这四个方面出发,简单阐述一下教学
观点。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
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违背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难以真正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要想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就要与时俱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动机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目前颇受教师青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恰当而合理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与情绪都会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从而为高效教学的实现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这一节的内容时,我就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学生看到窗外的风景,有的学生就说出了“树的倒影、房子”等,受到这个启发,其他的学生也都纷纷地说出了“马路、风筝、桥”等。然后我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些具有对称性质的美丽的建筑物,如故宫、天坛等,这些景物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地与我进行互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问题,使课堂教学开展得十分顺利,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二、鼓励合作,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是目前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渗透这种思维,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与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的内容时,我就为学生出示了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里,共有35个头,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由于学生之前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大部分的学生在解这道题时都是采用了分析的方法,将鸡的数量设成x,兔的数量表示成(35-x),然后再列方程求解。在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时,我引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内容,并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为学生讲解了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学生看到这么简便的分析方式,他们都渴望学习这些知识,于是在浓厚的课堂氛围下,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资源,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便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功效。首先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让学生观察思考,说一说这两条数轴有什么关系。在引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概念后,我便在课件上将坐标原点与坐标轴用红色加粗的线重点呈现出来,引起学生注意。然后我随机地说出几个坐标,并让学生说出这个坐标所在的大概位置,在学生说出之后,我便利用多媒体及时地画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重点,通过加深视觉体验而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多元评价,内化知识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将近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而中肯的评价,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将其内化,并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指明接下来的改进方向。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采取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方针,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也要注意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性格特点以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相应的评价方式。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多以“继续努力、不要骄傲”等口吻进行教育;对于学成绩中等的学习,教师要以“继续加油,有什么不懂的及时提问,争取下次做得更好”等带有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就要多给予心理上的信任,如“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从而起到鼓励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总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建构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是目前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采用更为恰当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继海.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4(6).
[2]蒋正球.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析与运用[J].考试周刊,2015(71).
[3]温议凤.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