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介入旅游环境空间的价值导向研究

2017-02-04 19:41刘庆慧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

刘庆慧

摘 要: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旅游形象中的视觉形象设计,是城市旅游环境空间的重要景观建设项目。从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取向来分析公共艺术在旅游环境空间的价值导向,提出了公共艺术的四种价值导向,为公共艺术在城市旅游环境空间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公共艺术;旅游环境空间;汉文化

公共艺术是城市形象体系中视觉形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及城市旅游环境空间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徐州汉文化景区是国内最大的汉文化主题公园和国家4A级精品文化旅游区,占地1400余亩,整个景区“有俑有陵有汉画、有山有水有古刹”,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兵马俑、汉画像石和汉墓,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呈现为一部立体的汉代史,景区分为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核心景区及为入园游客和市民提供丰富休闲娱乐场所的外延景区,公共艺术便以各种艺术载体形式遍布于汉文化景区的角角落落。通过梳理公共艺术在旅游环境空间中的价值导向,为公共艺术在徐州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及特定的旅游环境空间中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艺术概念分析

公共艺术的含义是复杂的,从其名称来看,包含了两方面的属性——公共性和艺术性。其公共性使得艺术具备了社会属性,较之以往,强调了艺术参与社会生活,艺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社会职能属性;而其艺术性作为公共艺术的自然属性,则强调的是作品对美的追求。它包括建筑表皮、雕塑、壁画、城市公共设施、装置、水体及园艺小品等,“无论艺术以何种物质载体表现或以何种语言传递,它首先是指艺术的一种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以艺术为社会公众服务为前提,通过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参与程序来创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环境的艺术作品,并以此来提升、陶冶或丰富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的艺术”[1]。

二、公共艺术在旅游环境空间中的价值分析

(一)公共艺术在旅游环境空间中的审美价值

公共艺术中的“艺术”属性使得其具备了审美价值,尤其是旅游环境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会对其审美属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由其审美价值决定的。

一方面公共艺术的“美”作用到客观旅游环境空间中,以旅游环境空间的文化底蕴做背景,将公共艺术赋予重要的文化价值内涵,深化旅游环境空间主题,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而“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对区域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提升的结果,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 。例如在徐州汉文化景区中,汉文化广场的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以及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营造了端庄大气的汉风古韵的氛围,尤其是9.9米高的刘邦铜铸雕像,矗立在广场的中轴线上,成为整个广场的视觉焦点,掀起广场的景观序列高潮。此外,汉风园内的汉镜、汉印、汉画像等汉代元素的运用使得该园进一步深化了两汉文化主题,提升了整个旅游环境空间的品味。

另一方面公共艺术的“美”作用到环境空间中的客观主体——人身上。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认为:“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情趣。”优秀的公共艺术能够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引起人们在交流或休闲中愉快的精神体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精神快感。同时,优秀的公共艺术是艺术家们对于某种环境的某件公共艺术的直观的感性理解,并将这种理解反映到其作品中去,使得处于此环境的人能在精神上通过公共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产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对人们的审美思维能起到引导和升华作用。

(二)公共艺术间接创造旅游环境空间经济价值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项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已日益显示出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贡献作用[2]。”公共艺术作为承载城市文化、承载旅游环境空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营造优质的旅游空间环境,从而拉动旅游行业的经济增长。可以这样认为,公共艺术是拉动旅游经济的推动剂,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旅游文化的推动下,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公众的财富,成为城市的象征经济符号。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西班牙小城毕尔巴鄂市,“在古根汉姆博物馆建成之前,几乎是一个全世界无人知晓的小城,而今,因古根汉姆博物馆的建成,一举成为20世纪世界最大的亮点之一。这个把生机性和现代工业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的巨型建筑式雕塑让全世界的人们重新认识人类对空间构成梦想的当代性质,仅在它开放一年,门票收入就占该地区GDP的0.5%”[3]。徐州旅游一直以“一城青山半城湖,两汉文化看徐州”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吸引旅游者,汉文化景区在两汉文化城市形象塑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汉文化景区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汉文化环境空间的营造透射出两汉文化的精神气质,景区内大到空间环境序列、建筑形式、主题雕塑,小到一椅一凳一灯一砖一瓦一石,都吸收了汉文化的精髓,打上了汉文化的烙印,将两汉大气雄浑古拙的精神风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及两汉文化品牌形象的树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所散发的艺术魅力会提高游客的感知价值,增强旅游过程中的满意度,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公共艺术对旅游环境空间中客观主体的教化价值

公共艺术是公众的产物,公共艺术的实施是调动市民大众参与自身生活环境建设和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方式,并作为培养市民大众关注自身文化生活品质和人格素养的自我教育手段[4]。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公共艺术,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其形成必然受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制约,凸显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颂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当地人们的道德观念具有导向意义。例如汉文化景区中的汉风园是以史为鉴、以史为镜的历史廉政主题广场,分为铜镜广场、汉印广场和兴衰探源广场三个部分,分别以汉代的规矩镜、汉代五个高风亮节的历史典故和汉代历史由盛而衰的浮雕墙等为主体陈列,从浩如烟海的汉代历史资料中撷取了部分画面,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汉代历史中发人深省的故事,以此来达到与游人共勉和警示的效果。

(四)公共艺术能够提升旅游环境空间的品质,提高服务质量,在旅游环境空间中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实用性价值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将其社会属性放在了首要位置,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框架,超越了纯粹的理性或美学的涵义,以多种艺术形式为载体介入到公共空间,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为人们提供识别、依靠和洁净等使用功能,因此公共艺术还有 “城市家具”之美誉,强调了其在公共环境中的实用功能价值。在旅游环境空间中,公共艺术除了承载其装饰美化的审美价值外,还为身处其中的游人提供了更加舒适的旅游环境,如距离适当休息座椅满足游人驻足休息恢复体力之需、相对围合的半开敞的聚合空间可以加强市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容易识别的交通指示给人们的户外活动带来便利、在人性化设计的理念下设计的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公共卫生空间,等等,均能提高游人对该空间的感知价值,毕竟公共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三、结语

正如徐州市旅游局局长雒永信所说,“任何一个旅游景点或是旅游城市,只有让游客留住记忆,才能吸引二次消费。而要让游客留住记忆,则需要文化的魅力。对于景区来说,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文化内涵上”。公共艺术的原生美学属性和其以人为本的感知体验属性提升旅游环境空间的品质,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优质的环境空间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把 “以人为本”作为为大众服务的最高目标,满足公众的精神和审美需求,使普通市民也能够分享艺术、亲近艺术、感受艺术,并从中体验到艺术化的生活状态所带来的愉悦。充分认识公共艺术在旅游环境空间中的价值导向,使公共艺术在建立两汉文化品牌的城市旅游形象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对内能够激发城市居民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对外还可以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保持和拓展客源市场,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包林.艺术何以公共[J].装饰,2003,(10):142~143.

[2]马勇 ,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3]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研究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如何解决公共艺术(美术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