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概述了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总结并分析了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原因,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9.008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简而言之,城镇化就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根据2011年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新时期,发展新型城镇化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新型城镇化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战略,旨在把我国建设成为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然而,不可否认,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制约城镇化的发展。因此,为了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做好我国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工作意义深远。
1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
1.1 政治层面
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新型城镇化带来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传统落后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生产效率不高,导致资源浪费。发展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水平的差异,也包括城市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显现出来,发展新型城镇化为城镇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城镇化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对带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2 经济层面
发展新型城镇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依靠内需,城镇化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内需,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在城镇化的推动下逐渐向城镇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一方面提高了这部分人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消费的增加,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2015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同比提高133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新型城镇化实现产业互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1.3 社会层面
发展新型城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进一步实现,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2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2.1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完善,有很多农民实现了从农民户口转换到非农户籍的愿望,但这部分群体大都居住在城中村或者城市安置房小区,城中村保留有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环境,因此,这部分群体缺乏与城镇就业岗位相匹配的文化和技能要求,即使是在城市居住,这部分人大多从事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体力劳动。保持农村的传统民俗民风,与城镇居民文化生活存在隔阂。城乡这种在发展方式和结构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加之这部分群体原本经济条件不佳的现状,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2.2 城市文化缺少内涵
城市文化建设是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关键。我国现在有很多城市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形象树立方面缺乏文化内涵,城市建设抄袭模仿现象屡见不鲜,“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有些城市乱拆乱建,毁坏城市形象。
2.3 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城镇化率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城镇化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平均水平,可见,我国城镇化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经济发展滞缓,社会问题凸显,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3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3.1 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需要迫切关注的民生问题。实现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探索统筹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的新形式和新途径,全面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
3.2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更多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力、拓宽住房保障渠道、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力。要坚持教育公平性和教育公益性的原则,让进城务工的非城市人员随迁子女真正享有与城镇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力,享受城市教育资源,消除教育歧视,学校要明确办学要求,加大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享受教育优惠力度,实现教育公平。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进城务工的人员大都经济条件不佳,由于房价高,他们想在城市买房子难度大,那么如何保证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做支持和政策引导,实施一些可行有效的保障措施,诸如,为进城务工的人配套建设公寓,在城市边缘建设保障性住房,保证进城务工人员有安身之处和住房稳定。
3.3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
进城务工人员的落户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广泛关注的话题,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进行二元分割,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二元分割的传统型户籍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政府需要进行多方向的户籍改革,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只有把户口问题妥善解决,才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
3.4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改善城镇的交通条件是基础,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经济条件水平有限,交通不畅,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重点是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分层次发展城市,先发展区位条件好,产业基础厚,资源丰富的大城市,然后带动周边小城市发展,逐渐形成一个城市经济带,然后再带动周边相关城市发展,循序渐进,实现城市良性发展。
4 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加之固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不完全适应,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只有正视并妥善解决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城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进城务工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渠道,真正解决进城人员就业问题,重视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制度的完善问题,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城市文化内涵,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常益飞.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2]岳文海.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3]刘小娟.新型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5.
[4]甘露,马振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转型研讨会”述要[J].决策导刊,2012,(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