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吟
我到天堂去:心中佛,镜中花
■刘诗吟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天堂寺我只去过一次,这一次也就够了。我是不信仰佛教的。却也被天堂寺洗净心思。
与友人驱车来到天堂寺,开始我以为那只不过是一间寺庙,没想到那一片都被称作“天堂寺”。初夏时节,阳光很足,还能闻到空气中的阳光与树叶混在一起的清新的味道,我很喜欢这个味道,很像生命。
很有趣的是,在天堂寺寺内与寺外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寺外人群熙攘,街上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很有些烟火气。而当你踏过高坎寺门,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寺庙群里,皆庄严肃穆,来往的人群面容虔诚,静默不语,又仿若没有烟火的仙境。
自认不是心静的人,许是还没到心静的年龄,不免有些浮躁,来天堂之前也是抱着游览的心思,但是当我真正地走进这里,却情不自禁地也沉默下来,我已经不敢大呼小叫,而是同其他的游客一样,静静倾听这千年的佛音。
与友人走到宗喀巴大殿门前,我瞧见寺内宗喀巴大佛像宝相庄严,佛像前还有正在做功课的喇嘛,突然有些迈不动脚,就像仓央嘉措曾说的那样,“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我开始害怕,自己带来的尘世俗气吵醒这位大师。
我曾说过,我是不信佛的,却在这时想要膜拜,我不懂这突如其来的崇拜与敬仰来源于哪里,我甚至不知道他究竟叫什么,也不懂他,事实上,他也不需要我这芸芸众生中微小一粒的懂得,而我知道,在这时,我的心中只有崇拜与敬意,我想,我的膜拜或许是来源于遥远的敬意,我不信仰,却已经崇拜得五体投地。
天堂寺不是最为著名的寺庙,比它的建筑鬼斧神工的太多了,比它名气大的太多了,比它游客多的太多了,但或许是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天堂”依旧让我心驰神往。
天堂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海拔2200米,据说,自唐代初建到解放初期,天堂寺历时1000多年,其间曾数度毁于兵燹,又多次重建扩建,建筑规模日趋宏大。天堂寺前身为“阳庄寺”,到明嵩帧年间(约1 639),青海名僧丹玛·崔臣嘉措重建该寺,称力“朝天堂”(即“乔典堂”之音转),自此以后人们便将该寺叫做“天堂寺”,沿用至今。
我终于决心走到殿中,奉了些香火,殿中的喇嘛还在念念有词地翻着经书、做着功课,我不敢叨扰,轻手轻脚地站在边上,仰望着面前那高23米、宽9.52米的木雕镀金宗喀巴大佛像,他表情肃穆,眼神却是一派慈善温柔,我再没了玩笑的心思,只是轻轻闭上双眼,静听佛音,洗清世俗。
轻声走出宗喀巴大殿,殿门前坐着一位给来往的人送香烛的喇嘛,我与他交谈,并观察着那些蜂拥而至然后有遽然散去的人群。我的心从未这样安静过,像一个长久伫立在这里守门人,心中没有一丝繁杂。
我与友人又走到了一处经筒面前,路人接排队转动经筒,没有交谈,人们虔诚地重复着转动经筒的动作,表情肃穆庄严。我从未转过经筒,也跟随路人的脚步,遵循规律,内心虔诚地转动着经筒。
世尊作此教言:转动一日经轮可以圆满一亿心咒的功德,这是诸佛善逝亲口宣说的教言。口中诵咒,手转经轮,心里观想咒轮,如此能够三者不离经常修持,来世可以获得殊胜窍诀的解脱法。修习正法如是修,消除业障如是修,十八地狱诸有情,愿获解脱如是修,往生极乐胜刹土,成就佛道如是修。
我不禁想,什么才是佛?按照《六祖坛经》的说法,众生皆具佛性,“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话虽简单,参透却太难,修佛之人穷极一生都无法弄清其中的奥妙与真谛,更何况是我这样世俗气繁重的闲人。我现在闭上眼睛依旧能够想起在天堂寺的那天,那天的我好似已经不是平日的我,那么清净,那么自然,颇有些洗尽铅华之感悟。我带着游玩的心思,出来时心里却是一片澄净。
我不懂佛,佛也不懂我,现在的我依旧不信佛,但是我知道,于我而言,佛就是那心中佛,那水中月,那镜中花,我触不到,却能时刻感受到那平静与自然。
我想,这大抵是天堂寺为我们带来的意义,我依旧庆幸曾来过这里,感受这里带给我的一份安宁和温暖,以及从未体会过的平静、安宁、天真和那生命带来的澎湃,希望这里在千百年之后依旧能够一如往常,能让人们感受到“此心安处”以及“活着真好”。
(编辑:刘诗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