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辉
(河北省平泉市食用菌产业服务局 河北 平泉 067500)
北方错季香菇立棒生产技术
孙光辉
(河北省平泉市食用菌产业服务局 河北 平泉 067500)
河北省平泉市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错季香菇生产基地,香菇生产有20多年的历史,生产模式有架式出菇和地栽出菇两种。近年来,现有生产模式缺陷逐渐显现,架式出菇模式品种退化、产量低、高温季节不出菇;地栽出菇模式品质差、烂袋严重、产量不稳定。2012年平泉引进了立棒香菇出菇模式,该模式是将菌棒直立或斜立在地面上,充分利用地面的温度、湿度等要素条件进行出菇,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通过几年的实践,创造出了一整套适于我国北方的香菇立棒生产技术,此技术耐高温、产量高、品质佳、耐重茬、抗性强,产品安全更有保障,出菇时间更加可控,产品更能适应市场要求,比较优势明显。现将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反季生产选择在10月上旬~11月底制棒接种,翌年4月~11月出菇,顺季生产选择在2月~3月底制棒接种,8月~11月及翌年4月~6月出菇。
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市场需求紧俏的中高温型品种,如808、168等。
3.1 发菌棚。建造专门的发菌棚,发菌棚要具备良好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调节功能和平坦、宽敞、卫生的操作空间。
3.2出菇棚。建设镀锌钢管、铁管或钢筋结构的拱棚,跨度8m,长50~60m,高度3~3.5m,每平方米可摆放菌棒16~18个。覆盖物使用双层遮阳网,或上层遮阳网、下层塑料膜。在平整完的地面上,每隔2~3m安放一排钢筋架,高度为25~30cm,长140cm,将钢线或防老化绳固定在钢筋架上,间距为22cm,每排6道线,棚两侧每排3~4道线,排与排之间留人行道。
4.1 配方。①反季生产配方:干木屑79%~81%、麦麸18%~20%、石膏1%。②顺季生产配方:干木屑81%~83%、麦麸16%~18%、石膏1%。
4.2 拌料。培养料按配比搅拌均匀,含水量为55%~60%。可采用手测法:用手紧握成团,渗水不下滴,手松开后,料微散为宜。
制棒时要做到:①拌好的料要在5h内装完。②装好的菌棒要求密实,要轻拿轻放。③及时检查是否有破孔,发现后立即用胶带纸粘好。④装好的菌棒要及时灭菌。
通常采用常压湿热灭菌方式进行菌棒灭菌。灭菌技术要点:①锅炉规格大小及产汽效能与一次性灭菌的菌棒数量相匹配,在实际生产中,一次灭菌3000~5000个菌棒配备70或80的灭菌锅炉一台。②灶内底层菌棒料温达100℃时,开始计时,使用60cm× 15.5cm规格菌袋的菌棒需保持20h以上,使用60cm×17cm、60cm×18cm规格菌袋的菌棒需保持26h以上。③灶内菌棒料温达100℃之前阶段,应加大火力,尽快使料温达到100℃。通常生产中应在6h之内达到100℃。④灭菌完毕后,当料温降至80℃时趁热出锅。
将灭菌后的菌棒移入预先消毒好的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的发菌棚中冷却,待料温降到20℃以下时,转入接种室(接种箱)内无菌接种。接种前,接种室(接种箱)提前用消毒剂熏蒸消毒,通常选用主要成分为二氧化氯或二氯异氰尿酸钠的消毒剂,接种工具和菌种用75%酒精或0.1%~0.3%高锰酸钾水溶液等进行消毒。接种时要求做到堵实菌穴,并高于菌棒表面0.3~0.5cm,接菌要迅速,接种后用胶带纸或地膜封好菌穴口。
8.1 菌棒摆放。接种后的菌棒摆放方式可根据气温和发菌情况而定。低温季节,棚室温度低于20℃时,可将菌棒菌坑朝上顺码式摆放,垛高不超过12层。随着温度升高,菌棒应摆成“#”字或“△”形,排与排间留有通道。
8.2 温度、湿度控制。发菌温度控制在22℃~25℃,前期温度低注意保温增温,后期温度高注意通风降温,一般温差不超过4℃~6℃。发菌期间每天早、中、晚翻垛检查温度1次。保持棚室内干燥,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
8.3 刺孔增氧。①第一次刺孔:当菌圈长至直径8~10cm时进行倒垛刺孔,刺孔位置在菌丝圈内2cm处,孔深1cm,刺孔数8~16个,刺孔后菌棒要“#”字摆放。②第二次刺孔:当菌丝长至菌棒的1/3~1/2时进行刺孔,在菌丝处刺孔4~6个,孔深2cm。二次刺孔后,要疏散菌棒,加强通风。③第三次刺孔:菌棒发满后,有部分瘤状物突起时进行刺孔,刺孔数60~80个,孔深5~6cm。刺孔增氧后,要加大通风或疏散降温。
8.4 转色管理。菌丝长满菌棒后,表面出现大量瘤状物,菌棒进入转色期,逐渐形成有弹性的原基层,最后表面变为棕褐色菌皮时,表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转色一般需要25~40d。转色期主要技术要点:①调节温度15℃~25℃、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给予适量散射光。②如果有大量黄水聚积,要及时刺孔排出。③转色后期要加强通风,调整菌棒角度。
8.5 越夏管理。顺季生产的菌棒转色后进入越夏管理期,要求:①发菌棚内菌棒由发菌初期每平方米80个疏散为每平方米40~50个,摆放成“#”字型,高度在8层以下,控制袋温在25℃以下。②发菌棚上悬空搭遮阳网遮阴,棚顶加设通风器,同时备好喷水设施。
9.1 脱袋排场。发菌转色完成后,生理成熟,在菇蕾即将破皮而出时脱袋,若菌棒受温差及机械刺激,原基和菇蕾大量出现时,必须及时脱袋排场。脱袋操作方法:用刀片轻轻将袋膜划破,撕下,将脱袋后的菌棒按间距5cm排放到出菇排架上,菌棒同地面呈70°~90°。脱袋排场后,注意保持棚内一定的空气相对湿度。脱袋时要清除早生的畸形菇。
9.2 出菇管理
9.2.1 补水。第一潮菇一般不需补水,若菌棒失水过多,可适当补水。补水后,菌棒重量以原重量的85%为宜。补水量原则上宁少勿多。
9.2.2 催蕾方法。调节昼夜温差8℃~10℃;通过喷水和通风形成一定的干湿差;增加棚内一定量的散射光。
9.2.3 菇蕾培养。形成菇蕾后,幼蕾期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若菇蕾数量较多,要及时疏蕾,每棒留10~15朵菇形好、距离均匀、大小一致的菇蕾;菇蕾长到1~1.5cm时减少喷雾,适当增大通风;幼菇直径长至2.5cm后,要以通风控湿降温为主。
采收标准根据市场要求而定,作为鲜品销售时,待菌盖直径长至4~8cm菌膜未开时,及时采收。采摘时菇柄不能残留在菌棒上,不能碰伤菇盖和周围小菇蕾。采收后及时放入保鲜库打冷降温保存,经分选后销售。
出菇后要及时清理菌棒上的死菇及菇根,减少喷水,适量通风,降低湿度,菌棒内温度以20℃~25℃为宜,让菌丝休养生息。养菌时间一般需15~20d。当菌棒恢复硬度,菇脚坑转为红褐色时,注水催蕾,进行下一潮出菇管理。
顺季生产模式在秋季出菇结束后,进入越冬管理期。一般越冬管理从11月中旬开始,菌棒可集中越冬,也可分散越冬。集中越冬是将相邻几床的菌棒集中在一起,上面覆盖塑料布及遮阳网,用石块、木棒等重物压好;分散越冬不需移动菌棒,用塑料布及遮阳网将四周压严盖实。无论是采取集中越冬还是分散越冬,在覆盖塑料布及遮阳网前,要对菌棒喷施一次大水。来年3月下旬温度适宜时,可进行出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