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2017-02-02 21:29:08高峰于亚莉张铁华
农产品加工 2017年16期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效果食品

高峰,于亚莉,张铁华

(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提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高峰,*于亚莉,张铁华

(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通过突出专业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综合考查学习情况、建立复合型考核体系等有关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高了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为相关专业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一定参考。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效果;教学体系

0 引言

食品生物化学是利用生物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对组分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代谢反应与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1-2]。教学内容涵盖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储运变化规律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规律与趋势等诸多教学内容。“食品生物化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食品类院校相关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3-6],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内容抽象,直接结果是学生理解有困难,难以理解记忆;第二,知识点多,直接结果是记忆不扎实;第三,开课学期早,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就开设该课程,在尚未形成专业认知前理解专业知识有困难。故此,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成型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否则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继而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前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目的在于提高“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

1 突出学科专业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在我国高等院校现行专业设置中,食品专业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专业,二者在课程设置构成中,“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是核心专业基础课[7-9]。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多门学科理论知识,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1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工程认证10门专业课之一,其教学质量将事实上反映专业教学水平,同时由于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十分迅猛,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11-12]。

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年成立,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优势学科,拥有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和教学条件支撑,现有功能食品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以及食品基础、食品工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以此为中心构建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吉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展开教师和学生双向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当面对大量的高素质本科生生源,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出口质量,“食品生物化学”这一重要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更显得刻不容缓。通过大量查阅课程改革相关资料及走访国内、省内兄弟院校相同和相近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校食品专业的特点,对该门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持续调整与改进。

1.1 教学课时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现阶段使用教材由食品基本组成成分的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及组分在体内的分解合成(即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传统课程内容构成全部教学内容[13-14]。此教学内容,首先结构基本满足学校专业要求,对后续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同时与教育部在专业教育中强调的强化基础教育、适当缩减专业教学课时的要求存在一定冲突。综合以上因素,在连续多个版本的本科生培养方案(2013,2015,2017版)中持续对“食品生物化学”理论课的总学时设置进行调整,从总学时80学时,首先缩减为60学时,然后进一步缩减为48学时,指导最新版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实验部分独立设课。通过对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达到了知识系统、特色突出要求。

1.2 教学内容的组成与调节

1.2.1 教学内容的组成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不可调节的基本组成内容。如食品的基本组成方面,对糖类、蛋白质、脂类、水分等要保证其基本学时。同时,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紧贴后续众多的专业课程,突出“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食品行业中的大量应用,从而凸显其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内容组成既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对未来知识的掌握。如水分教学中就存在着大量抽象的内容,学生不好理解也不好记忆,但是借助“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干燥与升华教学内容就有效地提高了该部分教学内容的易学性与易记性,从而极大地鼓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1.2.2 教学内容的调节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了有大量不可调节的基本组成内容以外,还含有大量的可调节内容,这部分主要包含食品在加工、贮藏中的品质变化等内容。根据专业的教学实际及时增减调节这部分教学内容,使其不仅与其他专业课紧密衔接,同时使其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以后的专业课。

2 教学模式调整

“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实验授课过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各类化学反应,更包含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联、相结合,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针对这一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13年的不断尝试与调整,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2.1 科学规划,兴趣引导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难懂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如何在第1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该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就成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的第1步。要上好第1堂课,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课堂讲授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做到细节不放过,由小及大,细节处体现该课程的重要性。其次,改革传统第1堂课讲授生化发展史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在第1堂课介绍这一学科的最新进展,实际教学效果表明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更为有效,如连续在2014—2015第2学期(春季),2015—2016第2学期(春季),2016—2017第2学期(春季)3个教学学期介绍了201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这一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不仅仅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生化反应入手,告诉学生在生活中生化知识无处不在,如早餐吃的米粥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午餐吃的鸡蛋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晚餐吃的红烧肉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正是这些不断加入和不断调整中的新鲜内容,确保学生对该课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第1堂课结束时带着问题离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帮助他们自主学习,互助讨论,同时鼓励当他们带着问题的解决办法回到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回到课堂,从而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2.2 讲授为主,一法为主,多法互进

目前,讲授法由于其通俗化和直接化的特点,仍是应用十分普遍的教学模式。但是,正是讲授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存在着很大弊端,那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这将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适时加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目标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互进,集中每种教学方法优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研讨、启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3 兴趣引导,实际切入,理论深化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概念、原理、反应式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采用讲授教学将使得整个课程干瘪、枯燥、不生动,在长达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将很难使得学生保持始终如一的高度专注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教学内容部分,十分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学生的注意力时时刻刻紧紧的抓在自己手中。例如,在讲授DNA结构时,以不同物种间的差异与联系为切入点,具体以鸟类、鱼类、人类为例介绍他们DNA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从而引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兴趣引导,以实际切入,理论深化,在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情绪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4 以具象解释抽象,强化实验教学,与开展课外学生科技研究项目结合

在实验教学方面,突出与食品科学学科相关的蛋白质分子量测定、糖酵解过程中间产物鉴定等实验,为了弥补由于课时或教学条件限制而不能开设部分实验的不足。另外,借力吉林大学的各项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项目,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生物技能大赛等载体,鼓励并积极参与学生开展课外学生科技研究项目,从而加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从2012教学年度开始,带领本科生团队参加以上2项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所带团队获得多项校级科研立项与奖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事实证明抽象理论教学与具象科研活动的有效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3 综合考查学习情况建立科学的复合型考核体系

针对“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过程特点,对考核体系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采用复合型的考核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持续改进:首先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考核内容是知识点的识记,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第二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考核内容是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考核方式有小组讨论和小组答辩;第三是实际动手能力,主要考核内容是实验的实际操作,考核方式为实验评分。同时在以上考核体系之外,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如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吉林大学生物技能大赛、“挑战杯”吉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参加此类赛事将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更深一步认识。

根据这个标准并结合学校相关要求,确定课程最终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成绩(A%)+笔试成绩(B%)。其中,平时成绩的计分项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小组报告、课堂测验、出勤情况、课堂答问情况等,笔试成绩的计分项包括结课后学生上交的学习总结、小组讨论报告和期末试卷。同时,虽然二者在成绩中的占比在多版本教学大纲中始终不变,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在每学年开学的执行教学大纲编写中,及时与教学班承担课程的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等因素进行适时调整,从而做到成绩考核系统稳定同时动态可调整。这种考核方式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为基础,综合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和表现,因而相对公平和公正,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 教师的自我提升学教互进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素质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从而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第二,积极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学院、学部的学术交流活动,连续参加多年的学术年会,积极与组内组间的教学科研团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脑力碰撞,激发自我,不断学习。作为访问学者,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前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交流学习,与该领域国外专家就教学科研问题进行了广泛细致的交流活动。通过以上的工作,不断自我提升,真正做到了学教互进,有效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的稳定提升。

[1]张华.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2]张平平.PBL教学模式及在食品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教育,2007(4):22-23.

[3]李佩艳.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271-272.

[4]蔡肯,梁晓莹.浅谈案例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38-239.

[5]李佩艳,刘建学,徐宝成.如何提高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2009(19):25,28.

[6]谢兆辉.农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 935-9 936.

[7]尹胜,王浩.提升大学生专业课学习质量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7.

[8]赖绍聪,华洪.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6-1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System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urse of Food Biochemistry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GAO Feng,*YU Yali,ZHANG Tiehua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62,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uthor's several way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n Food Biochemistry,including promin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a reasonable set of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ode reform,comprehensive study,establishing the compound evaluation system,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professional i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Food Biochemistry;teaching effect;teaching system

G642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7.08.055

1671-9646(2017)08b-0073-03

2017-07-05

基于“三创”背景下食品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究与实践(2017XYB258)。

高峰(1976—),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食品。

*通讯作者:于亚莉(1975—),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化学。

猜你喜欢
生物化学教学效果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00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1:16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9:07:36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20:03
网络教学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