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农
(甘肃省临夏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临夏731100)
农业供给侧改革形势下对临夏市玉米产业发展的思考
石光农
(甘肃省临夏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临夏731100)
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临夏市玉米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临夏市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种植成本高,效益低;(2)品种结构单一,秸秆利用率不高;(3)地膜回收利用率不高,白色污染加剧。提出了如下发展思路:(1)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蚕豆等传统优势作物面积;(2)调整玉米品种结构,扩大青贮玉米、鲜食玉米面积;(3)大力推广各类节本增效技术,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4)加大可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推广步伐,防治白色污染;(5)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农业供给侧改革;临夏市;玉米产业;发展;思路
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1-2]。玉米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领域,从2008-2015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由2990万hm2增至3790万 hm2,玉米产量由1.66亿t增至2.25亿t,但同时,由于国际玉米价格较低,玉米国内流通受阻、进口替代激增,玉米市场出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问题。国内玉米供大于求的格局不断加重,产需逆向而行的走势日益突出,产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中部,玉米是该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玉米播种面积1333.3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5%,玉米产业对临夏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玉米种植效益逐年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在此形势下,临夏市玉米产业如何发展,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供给侧改革,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了如下的思路和建议。
1.1 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属温凉偏干半湿润气候区,海拔1750~2200m,年均气温6.9℃,年均日照时数2567.8h,全年≥0℃积温3011.8℃,无霜期152d,年降雨量501.7mm。土壤有垆土和红土两大类;土种主要有川地黑麻土、川地黄麻土和川地麻红土;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全市有枹罕、南龙、折桥、城郊4个乡镇,41个村,农业人口10.06万人,耕地面积2267hm2,具备灌溉条件的面积有2133hm2[3]。粮食作物中玉米种植比例最高,主要分布在枹罕、南龙、折桥3个镇。
临夏市属高寒二阴地区,气候冷凉,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易引起玉米倒伏或贪青晚熟,露地玉米产量不高。近年来,通过实施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玉米产量得到较大幅度提高,2013-2015年3年共建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田3个,示范面积2400hm2,每667m2平均产量823.4kg。2015年全市玉米每667m2产量达807kg,单产比前3年基础产量增加43.1kg,增长10.6%。
1.2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 近年来,通过实施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重点推广了敦玉10号、金凯3号、酒125、金穗4号、先玉335等耐密植、高产、抗倒伏能力强的新品种[4];示范推广了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新技术;良种覆盖率、包衣率或药剂拌种率、地膜覆盖率均达到100%,科学施肥达到90%以上,为玉米大面积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1.3 机械化水平 近年来,通过实施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积极扩大农业机械应用,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重点推广了拖拉机、覆膜机、起垄机、旋耕机、施肥播种机、脱粒机、机动喷雾器等农业机械。玉米机耕率达到100%,机械覆膜率达到20%,小型播种器、播种机应用率达到90%,机收作业正在示范推广阶段。
2.1 种植成本高,效益低 近年来,我国种子、化肥、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和农业机械租赁作业费都呈明显上涨趋势。据调查,临夏市每hm2玉米种植成本在6000~9150元之间,其中机械费用1200~2400元(机耕费1200元、机械覆膜1200元);种子30kg,900~1500元;地膜750元;肥料2250~3000元;农药150~300元;收获、脱粒、运输750~1200元。另外,一般临夏市每hm2玉米需投工180~225个,以玉米产量1.2万kg,价格1.4~1.6元/kg计算,产值在16800~19200元,扣除直接成本,每hm2收入7650~13200元,一个工日工资仅34~73.3元,不到普通打工者日工资的一半,玉米种植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植意愿降低。
2.2 品种结构单一,秸秆利用率不高 据调查,临夏市目前种植的玉米品种95%以上为先玉335、璐玉36等子粒型玉米品种,青贮玉米、鲜食玉米面积不到5%。同时,玉米秸秆利用率不高,据调查测算,全市年产玉米秸秆达2000万kg(干草),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不到20%,每年秋季,大量的玉米秸秆无法处理,随意堆放,甚至加以焚烧,对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压力[5]。
2.3 地膜回收利用率不高,白色污染加剧 自20世纪8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以来,地膜应用面积逐年扩大,玉米产量大幅提高,但由于地膜在环境中不可降解,白色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废旧地膜对土壤、环境、畜牧业的影响逐步显现。近年来,临夏市农业部门虽然在废旧地膜回收、超薄地膜的禁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工作经费少,市域内无大型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白色污染加重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3.1 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蚕豆等优势作物面积2015 年11 月2 日,农业部公布了《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667万hm2),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333万hm2)以上[2]。临夏市位于“镰刀弯”地区中的西北农牧交错区,结合临夏市的生产实际,临夏市应积极调减子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蚕豆等临夏市传统优势作物的面积,在城郊镇、折桥镇积极发展设施蔬菜,在南龙镇、枹罕镇发展蚕豆生产。
3.2 调整玉米品种结构,扩大青贮、鲜食玉米面积
3.2.1 扩大饲用青贮玉米种植面积 临夏市地处黄土高原农牧过渡地带,人多地少,群众有从事养殖业习惯,主要为牛、羊等草食畜舍饲。经统计,全市有规模化养殖小区14个,标准化养殖场155个,养殖户达到了2721户,全市牛饲养量28079头,羊饲养量43997只,对优质青贮饲料需求大。因此,要加大优质专用型青贮玉米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步伐,大力推广玉米全株青贮技术,引导种植户和养殖场签订收购协议,走农牧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临夏市普通玉米全株青贮收购价格每hm2为1.65万~1.95万元,和出售玉米子粒的产值相当,若种植营养价值、鲜草产量更高的专用青贮玉米,价格则更高。同时种植青贮玉米可减少玉米收获、晾晒、脱粒的用工,降低玉米种植成本,提高玉米种植的效益,提高秸秆利用率。
3.2.2 扩大鲜食玉米面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甜、糯玉米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应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鲜食玉米新品种,适当扩大甜、糯玉米种植面积。在临夏市折桥、城郊镇发展设施鲜食玉米种植,同时,与州内食品企业合作,发展甜糯玉米的加工业。
3.3 大力推广各类节本增效技术,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 种植成本高是玉米效益低的重要因素,为此,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等各类节本增效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步伐。同时,要加大新型农机的示范、推广力度,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推广农机专业化服务,开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治,促进农机农艺结合,提高玉米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重点推广玉米施肥、覆膜、播种一体机,玉米收割机、玉米秸秆的揉丝打包机,实现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3.4 加大可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推广步伐,防治白色污染 推广可降解地膜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目前,可降解地膜在技术上已基本成熟,正处于示范、推广阶段,因此,要加大可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推广步伐,尽快筛选出适宜临夏市推广的可降解地膜。同时,市财政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可降解地膜进行价格补贴,使广大群众想用又能用得起。
3.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农民是玉米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农民的改革意愿决定改革的进程和成败。目前,临夏市95%以上的玉米种植户种植规模在1hm2以下,95%以上的玉米种植户为兼业,从事玉米生产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农民对种植业收入的依赖性不强,玉米效益虽然低,但农民已习惯种植,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的动力、能力不强。为此,要加大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力度,培养一大批懂生产、能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动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玉米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设施蔬菜、蚕豆、饲用青贮玉米的生产,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发挥规模效应,提高效益,使他们成为玉米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引领者和带头人,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提效益的改革目的。
[1] 曹博,赵俊芝.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2017(1):99-104
[2] 谢波,王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破解玉米市场面临的困局[J].中国粮食经济,2016(3):18-21
[3] 石光农,辛玉莲,王俊.临夏市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5):64
[4] 王俊,石光农.临夏市不同海拔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品种筛选试验[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3):3-4
[5] 张玉萍.临夏市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调查报告[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2):29-30
201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