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超,孙军涛
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张智超,*孙军涛
(许昌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成为全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以培养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分别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校企协同育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在社会对人才总需求量没有明显变化,现有的企业和机构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的背景下,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统计,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95万人,增量与增幅均超过往年,与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6年相比,又增加22万人。在就业压力巨大,而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创业教育体制并不完善的严峻环境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创业促进就业已成为各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问题[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具备创新创业的素质,更要有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2],探讨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求,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创业人数占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不到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学生20%的创业比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较为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如“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当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部分,授课效果不理想;还有部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涉及到第二课堂,将“大学生SYB创业教育”“大学生GYB教育”等实践活动设置创新实践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2)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成熟,尚未形成一支专业化和正规化的专业队伍,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没有配备相对固定的专业教师指导,而是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或其他专业的兼职教师承担,虽大多数为硕士或博士学历,专业理论知识较丰富,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市场洞察力,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创业教育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
(3)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尽管各高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并积极建设高校科技创业孵化园,但受益面小,孵化园基地只针对小部分精英群体,结合学生各专业特点,并有重点、分层次举办专题讲座或主题活动相对较少[4],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课题研究、项目实验和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不够丰富,大部分学生缺乏创业设想或创业设想的科技含量不高。
(4)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整体上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因为有学校规定的创新学分的要求而被动参加创新创业的活动,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5]。
(5) 缺乏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考核、激励体制。由于没有出台相关工作标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专业课教师在自身肩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巨大压力下,很难专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学校鼓励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讲座缺乏热情,对学生的指导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许昌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型”的办学定位和理念,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6]。近年来,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通过采取“双百工程”“校企合作办学”等举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2017年度被教育部认定为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为了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培养创新创业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索的主要问题[7]。
2.1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关键要体现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融合,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理念为引导,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将创新创业理念与内容融入到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开展创意培训、创新创业讲座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聚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创新,将学科发展中的国际学术前沿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在完善大类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建设跨专业的交叉开放实验室,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注重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结合,突出专业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关注与创新与创业相关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8]。
2.2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构建实践体系的有力保障。具体来说,就是结合专业特点,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和一批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分类开展专业实践活动。通过在合作企业的实习,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培养和提高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其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围绕课程实验设计、生产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环节,融入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能力提升的培养。
第三,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充分利用讲座、实践、竞赛、成果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增强创业实践能力,搭建众创空间和成果孵化基地,促进创新创业成果升级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软件和硬件支持,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9]。
2.3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协同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不同平台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知识、技术、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将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科研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工学交替和工读结合,校企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企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和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教学模式开放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有效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
2.4 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首先建立和完善一支强大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但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经验。先从完善教师激励体制入手,改善教师在创新创业培养方面的福利待遇,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和专家学者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兼职教师;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培养和锻炼一支具备较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通过跨学科、校企联合、学校与科研机构互动等多种模式,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2.5 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把深入建设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学校网站、广播、院报、社团、讲座等多渠道,宣传创新创业价值理念,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潜能。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支持学生成立相关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加以引导,指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过程中必备的技能,如如何注册公司、如何管理资金、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如何营销等。积极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激励政策与制度,在创新创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的创新创业教育,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通过寻找合适的岗位实现就业,又能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遇,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1]刘影.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2]焦烈,王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2):46-49.
[3]陈玉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4]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 [D].合肥:安徽大学,2014.
[5]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76-79.
[6]孙军涛.应用型高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J].广州化工,2015,43(13):200-201.
[7]林幕义,王准,贺敬良.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 (1):103-106.
[8]韩照祥,朱惠娟,李强.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82-84.
[9]陈昊,明仲,肖志娇.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140-143.◇
Study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Cultiv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Onstitutes
ZHANG Zhichao,*SUN Juntao
(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He'nan 461000,China)
At presen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evere social employment situation,it is an urgent task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local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and enhance their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Develop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student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was taken as the goal.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 was studied,such as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course construction,practice teaching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teachers,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 applied local universitie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 applied local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ultivation model
TS201.2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7.10.053
1671-9646(2017) 10b-0083-03
2017-08-12
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项目(GZS388);许昌学院第一批转型发展专业课程建设项目(食品化学) (201603);许昌学院教研项目(XCU2016-ZZ-027);许昌学院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食品安全专业) (201603)。
张智超(1984— ),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病理生理。
*通讯作者:孙军涛(1982— ),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