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忠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
汪文忠
1.水源条件。要保证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无异味、异色等情况,远离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的排放区域,保证水源的质量。
2.池塘条件。一般来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池塘的形状为长方形,呈南北走向,通风向阳,同时,要设置两个水渠,一个是注水渠一个是排水渠,避免在注水或排水时造成相互污染,在苗种放养前,还要对池塘进行杀菌消毒、修整池塘等处理。
1.放养前要对苗种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所选择的苗种要体质健康、体色正常,没有疫病、受伤或畸形等情况,所购选的苗种必须经过检疫,最好使用国家审定的优良品种,这种鱼苗具有品质好、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优点,除此之外,在选择苗种时也要注意,苗种是否符合当地养殖条件,避免因水质、环境等条件不符而造成损失。
2.苗种在投放时尽量选择无风且晴朗的天气,避免因天气因素影响苗种的质量,提高投放苗种的存活率。在投放时把装有苗种的容器倾斜在水中,使苗种可以自动游进池塘,避免人工投放造成苗种死伤。
1.人工生态养殖法。就是人工创造一个适合养殖水产品的生态环境,利用水生生态学来选择符合养殖条件的苗种进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例如,通过在池塘种植水草来养殖蟹或虾等,这是一种成本较低、效益比较高的无公害养殖方法,也是进行大规模无公害水产养殖模式之一;随着经济发展,蛙类产品的养殖逐渐成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重点之一,通过在池塘边上种植一些藤蔓型植物,来对池塘进行遮阳,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完成蛙类的无公害养殖;目前,广泛被大众所接受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方法是建立生态产业链,将鱼、禽、畜、菜(草)进行有机结合,使用无公害饲料对鱼、禽、畜进行饲养,在池塘边或临水处种植草或菜,禽、畜所产生的排泄物经过发酵之后可以对草或菜施肥,池塘的基泥用作草或菜的基肥,以此来提高养殖和种植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2.多品种立体养殖法。就是根据不同品种的鱼类的特点和生活习惯进行搭配养殖,有效地稳定生态平衡,可以改善水质和提高养殖效率。如,以草鱼为主的养殖模式,草鱼的排泄物有一定的肥水效果,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为鲢鳙等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提供了食物保证,而鲫鱼、鲤鱼等又可以草鱼吃剩下的饲料、残渣为食,起到了“打扫卫生”的作用,经过几种鱼的共同作用,可优化养殖环境,有效加快鱼类的生长速度。同时,还可饲养一些鲇鱼、鲈鱼等食肉类的品种,吃掉那些体质较差或生病的鱼,可以有效控制鱼类疫病的暴发,不但节省成本,对水质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还可增加收入。
3.开放式流水养殖法。这种养殖方法主要是在河流、湖泊等存在自然落差的地点进行养殖,由于水的流动性大,其水质比较好,一般河流或湖泊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很适合鱼类的无公害养殖,只需要选择优良的鱼种配上无公害饲料,保证鱼类的养殖密度,基本不用看管即可达到无公害养殖的效果。
4.全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法。这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方法,在特定的养殖地点内,利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水质进行杀菌消毒,同时对池水进行控温和加氧,使用无公害饲料对水产品进行饲养,在这种养殖方法下,水产品一直处于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中,大大减少了发病几率,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养殖方法的投入比较高,受市场影响比较大,风险性强。
5.使用微生物制剂养殖法。近几年来,使用微生物制剂的养殖方法比较受欢迎,主要通过使用益生菌、乳酸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对水中的饲料残渣、鱼类粪便等有机物进行分解,降低了水中氨、氮的含量,提高水质,有效改善养殖环境,同时,它对鱼类的胃肠道改善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可提高鱼类的食欲,加快生长速度,提高经济效益。
6.自然生态系统养殖法。自然生态系统养殖法就是通过利用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进行养殖,这些水体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天然饵料,因此不需要再进行人工投喂,不用进行过多的照看即可完成养殖任务,这种养殖方法使水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更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
1.饲料选择。在进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时,饲料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加工饲料所使用的原材料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不能使用腐败变质、受到污染的原料,所使用的添加剂也应该符合饲料的相关规定。另外,在选择肥料时,尽量不使用无机肥,而应选用有机肥,达到无公害饲养的目的。
2.投饲技术。首先,对水产品的摄食量、摄食时间以及摄食种类进行仔细的调查,其次,制定相应的投饲计划,定点、定时、定量、定质的进行饲养,保证水产品的摄食规律,从而提高饲料的生产效能。
进行鱼病防治时,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尽量减少或避免水产品疫病的产生。同时,在使用药物时要坚持药物的使用原则,禁止使用国家相关部门禁止使用的药物,保证水产品的质量。
1.减少致病因子的产生。鱼类疫病发生主要是因为致病因子不断恶化而导致的,需要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科学的手段减少或避免致病因子的产生,比如,定期加注新水,通过增氧机将致病因子释放出来,及时进行处理,通过药物进行杀菌消毒。
2.药物使用原则。第一,在对水产品使用药物时,要保证药物的使用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健康,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第二,水产品的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部门用药规定,不准使用没有生产许可证、生产执行标准的药物,应通过正当渠道,购买有质量保证的药物;第三,在对水产品使用药物时,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使用原则;第四,坚持对症下药,防止盲目用药以及盲目增大或减少药量的使用,减少对水质以及水产品质量的影响;第五,在水产品快上市时,应根据水产品药物残留量的多少,制定相应的休药时间,保证水产品在上市时符合产品质量标准。
3.禁用药物。在对水产品使用药物时,严禁使用高残留或高毒的药物以及具有致畸性、致癌、致突变的药物,对生态环境具有严重破坏性的药物也严禁使用等等,如氯霉素等。
1.巡视池塘。目前,我国大多数水产品的养殖池塘都是在室外,非常容易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天气、地质、自然环境、水产品活动等等,因此,要求管理人员每天早、中、晚对池塘进行巡视,通过观察水产品的动态、池塘中水位的变化以及池塘的安全等等来及早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尽早解决问题,减少损失。
2.定期加注新水。水质是影响水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定期加注新水,可保证水质的清洁。当发现水质变差,颜色出现异常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换新水,保证水质,但这种更换新水的方法不仅麻烦,对水产品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使用生石灰、光合细菌、过氧化钙等物质对水质进行改良。
3.根据水质情况追肥。在进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时,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水质肥力不够,会导致水产品生长速度缓慢、发病几率增高等情况,因此,需要管理员加强对水质肥力的管控。一般情况下,15~20天施肥一次,将氮肥和磷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调和之后对整个池塘进行泼洒;在使用绿肥时,将肥料堆在下风口处,经过风力的带动,使其慢慢流入池塘当中,从而增加水质肥力。
4.加强日常管理。首先,要保证池塘的卫生,对池水中的垃圾等物进行及时捞除,避免因垃圾所带来的细菌影响池塘的水质,诱发鱼类疾病。其次,对池边的杂草进行清除,草类植物常常会附生着病虫害,对池塘的安全以及水质的变化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及时清除杂草。再次,当有死鱼出现时,要第一时间进行打捞,并准确判断鱼类的死因,确定是因为自然死亡还是疫病导致的死亡,之后对池塘进行及时的消毒处理,减少病菌的滋生。最后,管理人员对水质变化、饲料喂养以及鱼病防治等要及时、详细地记录在案,一方面可以时常进行查阅,总结和分析经验,从而提高养殖技术,另一方面,满足相关检查部门对产品质量检查的需要,确保水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联:310004,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路712号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电话:130937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