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农技推广中心 王倩
设施蔬菜高温闷棚技术
巩义市农技推广中心 王倩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温室产业如火如荼,河南省设施蔬菜生产面积不断扩大,生产技术也不断提高,有效地解决了冬春季北方地区的蔬菜的供应,但是由于设施生产的专一化导致的重茬以及前后接茬紧凑等现象,加剧了土传病害、连作障碍、根结线虫等地下害虫的发生,对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不良影响,严重制约了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高温闷棚技术是利用太阳光照,使温室大棚内空气温度和地温迅速升高并保持一定时间,利用高温及灌水缺氧对温室大棚进行消毒,从而杀灭病虫菌和杂草,修复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环境和理化性质,继而减轻土传病害、连作障碍及根结线虫等对蔬菜生产的危害。另外,高温闷棚技术对黄瓜、辣椒、番茄等设施蔬菜病虫害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并且这种方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污染小少、简单易学,容易被农民接受。但是由于有些农民不知道高温闷棚的基本常识,没有注意高温闷棚的有关细节要点,导致即使闷棚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高温闷棚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选择6月、7月、8月夏季高温时节且前茬蔬菜收成后闷棚。
把上一茬作物的植株残体、杂草清除出室外集中焚毁或者深埋。对室内土壤进行深翻30~40 cm,在地表撒上碎玉米或小麦秸秆(3~5 cm)1 kg/m2与石灰 0.1 kg/m2,若有腐熟的干鸡粪牛粪4.5 kg/m2可同时施入,与土壤充分混合。
若往年温室大棚中出现过死棵现象,可以在土壤中撒入多菌灵3.0~4.5 kg/m2。另外,为了彻底消灭躲在缝隙中的病菌和害虫,可在密闭温室大棚之前喷施多菌灵剂和杀虫剂于温室大棚内表面。
大水漫灌至水面比地面高出3~5 cm,覆盖地膜,把四周封严。为了达到理想的杀菌效果,最好使土壤含水率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若土壤含水率过低则效果不好。
盖好棚膜,关闭温室大棚的通风口,严格保持棚室的密闭性,使地表温度达到70 ℃,20 cm深层土温达到45 ℃。
一般闷棚20~30 d,为确保闷棚效果,闷棚时间越长越好。绝大多数病菌如立枯病病菌、黄瓜的菌核病病菌、黄瓜疫病病菌、茄子黄萎病病菌等不耐高温,经过短时间的热处理(10 d左右)就能被杀死。但是一些深根性土传病菌比如根肿病病菌、根腐病病菌和枯萎病病菌等的耐高温能力非常强,由于其分布的土层比较深,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处理30~50 d。因此,闷棚时间长短应该按照设施内所种作物种类以及相应病虫菌的耐高温能力来决定。
对深度不超过15 cm的土壤,采用高温闷棚技术消毒效果最好,超过20 cm的土壤,随着深度的加深消毒效果逐渐变差,因此,闷棚后最好不要耕翻,如果确需耕翻,深度也不能超过15 cm,否则下面深层次土壤中的病虫菌会被再次翻上来,使土壤再次被污染。耕翻后土壤必须晾晒10~15 d才能继续种植(播种或移栽)作物。高温闷棚可以1年实施1次或者2年1次。
另外,为了增强后茬蔬菜的抗病虫害能力,高温闷棚后必须增施生物菌肥 80~120 kg/667 m2。
高温闷棚后,因连作引起的疫霉病、黄萎病、枯萎病、灰霉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病毒病等病害明显减少,根结线虫病的侵害显著减轻,连作障碍得到有效缓解。另外,高温闷棚能够迅速腐沤有机肥,丰富土壤中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降低土壤中有毒、有害成分,特别是土壤中残留的农药,并且合理施用石灰,显著减轻土壤酸化程度,调节pH值,为实现无公害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温室大棚内种植有作物,因此该高温闷棚技术只是创设一个短期的高温环境,使棚室内的温度在38~52 ℃,以此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杀灭害虫,果菜所受影响很小或者基本无影响。以黄瓜为例介绍该项技术。
一般选择在晴天中午进行。
高温闷棚前1 d先浇透水,使黄瓜避免受到高温侵害。闷棚前,在棚室内的南部和北部且与黄瓜生长点平行的高度处各悬挂一支温度计。中午关闭温室大棚所有通风口,使温度上升到40 ℃,然后调节上部通风口,使温度缓慢地上升至45 ℃,之后2小时内通过调节上部通风口的大小使温度稳定维持在45 ℃,最后从上部由小到大逐步放风,缓慢降低温室大棚内的温度。
闷棚时温室大棚内温度低于42 ℃闷棚效果欠佳,但是高于47 ℃则有可能灼伤黄瓜生长点。由于各种蔬菜生长发育中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有所不同,因此,高温闷棚过程中应该根据所种作物的特性来确定闷棚时温室大棚内的温度,而且必须仔细观察,一旦发现植株顶端下垂,就立刻通风降温。
为了使黄瓜维持良好的长势,闷棚后要及时施肥浇水。
高温闷棚能有效防治霜霉病、黑星病、白粉病、灰霉病、黑斑病、细菌性角斑病以及蚜虫、斑潜蝇等病虫害,处理1次,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 7~1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