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品种黄广华占1号

2017-02-02 04:52黄道强周少川赖穗春王志东周德贵王重荣陈宜波
中国种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米质叶枯病稻瘟病

黄道强 周少川,2 李 宏 赖穗春 王志东 周德贵 王重荣 陈宜波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2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优质水稻品种黄广华占1号

黄道强1周少川1,2李 宏1赖穗春1王志东1周德贵1王重荣1陈宜波1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2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黄广华占1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水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201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黄广华占1号;水稻;选育

黄广华占1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应用优质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以黄广油占为母本、丰粤华占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型常规优质稻新品种,201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20160031。黄广华占1号丰产性突出,2年广东省区试产量均比对照增产极显著、均列所在参试组首位,高抗稻瘟病,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高,米粒心腹白极少,米饭软滑适口。黄广华占1号2017年参加国家华南早籼A组区试初试。

1 选育过程

1.1亲本材料 母本黄广油占、父本丰粤华占,均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水稻品种。黄广油占由黄广占和(黄华占/丰粤占)杂交育成,2013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2013001);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软性米,食味好,早造米质未能达到优质等级;丰产性突出,2012年、2013年国家华南早籼区试,均比杂交稻对照种天优998增产极显著,2年区试每hm2平均产量7366.95kg,比对照种天优998增产6.21%。丰粤华占由丰粤占和(丰秀占/新华占)杂交育成,2013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2013027);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米质达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其产量与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

1.2选育方法与经过 黄广华占1号采用系谱法选育。2010年晚造配制杂交组合,2011年早造F1,种植12株,种子全收。2011年晚造种植1000株左右的F2群体,按育种目标精选10个单株。2012年早造F3,每个株系种植70株左右,其中田间编号809区,株型好,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稻瘟病区自然诱发田间鉴定0级,白叶枯病IV 型菌接种鉴定为3级,入选1株。2012年晚造F4,每个株系种植70株左右,田间编号3549区,稻瘟病区自然诱发田间鉴定0级,白叶枯病IV 型菌接种鉴定为3级,综合表现好,穗大粒多,丰产性突出,熟色好,全收。2013年早造参加研究室品比,2013年晚造参加水稻所品比,2014-2015年晚造参加广东省区试,201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2 产量表现

黄广华占1号2013年早造研究室品比,产量列15个参试品种首位,每hm2产量为8530.05kg,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23.7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晚造水稻所品比,优质稻综合量化评分为95.20分,列首位,每hm2平均产量7800kg,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11.3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日产量4.60kg。2014年晚造广东省区试初试,产量列参试组首位,每hm2产量为7695kg,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7.40%,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日产量4.21kg;2015年晚造广东省区试复试,产量列参试组首位,产量为7165.05kg,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8.0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日产量4.54kg;201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403.34kg,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10.82%。

3 主要特征特性

3.1农艺性状 黄广华占1号前期长势旺盛,叶色碧绿,叶姿弯,茎态中集,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粒密、粒多,结实率高,耐寒性中弱,抗倒性中强,剑叶中直,转色顺、熟色好。晚造区试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平均全生育期113~114d,与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全生育期相当,株高105.43~106.2cm,有效穗数17.04万~17.8万/667m2,穗长21.30~21.8cm,每穗总粒数143~153粒,结实率82.5%~89.39%,千粒重24.3~24.78g。

3.2抗性 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由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进行鉴定,样品由广东省种子站统一编号标识,鉴定采用人工接菌与病区自然诱发相结合。黄广华占1号高抗稻瘟病,中B、中C和总性频率分别为88.46%~89.47%、100%、91.43%~93.94%,病圃鉴定穗瘟2.5级(单点最高级3级),叶瘟0.8~1.5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5~7级,V型菌7~9级)。

3.3稻米品质 稻米品质检验委托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依据GB/T17891-1999《优质稻谷》标准和DB44/181-2004《广东省优质籼稻谷》标准进行鉴定,样品为当造收获的种子,由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农科所取样,经广东省种子站编号标识后送样。黄广华占1号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63.8%~66.4%,长宽比3.0~3.1,垩白粒率1%~5%,垩白度0.1%~0.5%,胶稠度68~70mm,直链淀粉15.4%~15.6%,食味品质81~87分。

4 栽培技术要点

4.1适时播种,培育健苗壮秧 华南双季稻作地区,早造3月初播种,晚造7月中旬播种。大田每hm2用种量22.5~30kg,秧田播干谷不超过375kg。旱育或湿润育秧均可,均匀稀播,培育壮秧。

4.2适时移栽 根据当地的客观条件,早造秧龄30d左右,晚造18d左右,适时移栽,一般每棵插2苗,规格为16.7cm×20cm。

4.3科学施肥、控水 黄广华占1号需肥水平中等,土壤肥力中等。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看苗适施穗肥。全生育期每hm2施纯氮170kg,N∶P2O5∶K2O为1∶0.72∶1.50。寸水活棵,浅水促分蘖,足苗晒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忌断水太早。

4.4病虫害防治 根据当地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施药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1]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等.水稻核心种质育种[J].科技导报,2005,23(11):23-26

[2] 高云.华南双季“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种业,2006(6):16-17

2017-03-28)

国家重大“863”计划项目(2014AA10A604-19);国家-广东省联合基金项目(U1201211);广东省应用型科技专项(2015B020231001);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20150209);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A020209047)

周少川

猜你喜欢
米质叶枯病稻瘟病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43份高结实率四倍体水稻米质检测分析
ATK植物营养水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张运航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IPA1基因具有稻瘟病抗性功能
适宜稻—鳖共生模式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红掌帚梗柱孢叶枯病菌的鉴定
百泰微生物菌剂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对北方粳稻米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