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立 范春燕 赵宁娟 张宇文 杨少伟
(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岐山722499)
宝鸡市玉米供给侧现状与改革策略
孟庆立 范春燕 赵宁娟 张宇文 杨少伟
(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岐山722499)
为及时了解宝鸡市玉米生产成本和价格波动,提高农民综合收益,对不同玉米种植户的生产效益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宝鸡市玉米种植效益总体下滑明显。不同区域、规模、栽培模式和用途类型的玉米,种植效益差异较大。为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应从供给侧入手,充分运用科技和政策手段,实现市场供需平衡,农业节本增效。
玉米;供给侧;改革;策略
玉米是宝鸡市主要的秋粮作物,其产业发展牵涉到种植、畜牧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从2015年末至今,随着国内玉米收储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的影响,全市玉米价格下跌35%左右,种植效益同比下滑严重。为了应对市场动荡,急需对玉米供给侧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找出根源,对症下药。
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全市各县区玉米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品种、密度、播种方式、管理方式、成本及收益构成、种植意向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农户、种植大户、部分农资经营者和粮食收购商进行实地走访、电话、问卷调查等。其中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份。
2.1宝鸡市玉米生产概况 宝鸡市常年玉米种植面积12万hm2左右,占秋粮总面积的90%以上。2015年,宝鸡市玉米播种总面积为12.6万hm2,总产量为61.23万t。其中播种面积在6667hm2以上的县区有8个,总产5万t以上的县区有7个(表1)。
2.2不同种植区域玉米种植效益比较分析 玉米是对光、热、水、肥较为敏感的作物之一。受播期、密度等栽培条件、气象因素等影响,不同区域的玉米产量呈现较大的差异。2015年宝鸡市玉米平均单产为4875kg/hm2,各县区单产水平在3030~5715kg/hm2之间。其中,眉县、扶风县和岐山县南部属于川道区域,灌溉和光温条件较好,且管理措施到位,因此单产较高;金台区和渭滨区位于市区附近,玉米零星种植,管理水平不高,单产较低。陇县和千阳县地处西部山区,光热和水肥资源短缺,产量也较低。总体而言,东南部光、热、水、肥条件优于西北部,玉米单产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表1)。
表1 2015年宝鸡市各县(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
2.3不同种植规模玉米种植效益比较分析 按照当地的生产水平和玉米种植面积,把种植户分成5个不同的规模。1hm2以下的为小规模、1.1~3.3hm2的为较小规模、3.4~6.7hm2为中等规模、6.8~33.3hm2为较大规模、33.4~66.7hm2为大规模。
对不同种植规模下玉米的生产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成本主要包括地租、种子、播种费、肥料、除草剂、杀虫剂、水电费、燃油费、收获费、运输费等。从表2可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也随之提高,其中地租费用的上涨是主因。与其他4种规模经营户相比,小规模农户生产成本最低,其优势主要在于拥有土地经营权,省去了地租费用。此外,小规模农户缺少农业机械,在用工方面每hm2需投入60~90d,人工成本较高,但因多是农户本人进行农事操作,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省略此项支出。本表为了在同样基础上比较,按当地人工价格和平均工时计算了人工成本。除了地租和水电成本以外,其他各项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逐步降低,主要与规模采购和农机使用关系密切。
表2 不同种植规模玉米生产成本统计表(元/hm2)
对不同种植规模玉米生产效益进行了核算(表3)。结果表明,小规模种植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利润和利润率均最高,这与其精耕细作、收获损失小等因素关系密切;但由于规模小,总利润仅为133~1995元。其他种植规模的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利润和利润率相差不大;但是,随着种植规模的增加,总利润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小规模、较小规模和中等规模之间差距不明显,但与较大规模和大规模种植相比,总利润相差悬殊(图1)。
表3 不同种植规模玉米生产效益核算
2.4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种植效益比较分析 调查了不同播期、不同播种方式、不同覆膜方式栽培玉米的产量和效益。
春播玉米一般较夏播玉米增产20%~30%,且收购价格高10%~20%,每hm2利润高4200元左右。但由于夏玉米复播小麦,小麦种植利润约6000元/hm2,因此一年两季仍具备效益优势。
硬茬播种玉米保墒效果好,且较抗倒伏,与旋播玉米相比,产量可提高5%~15%,成本并未增加,每hm2利润可增加600~1800元。
图1 不同种植规模玉米生产总利润变化趋势
春播玉米地膜覆盖可提早成熟15~20d,增产10%~30%。从麟游县调研的结果来看,每hm2全膜种植折合产量为1.5万kg左右,半膜种植产量为1.35万kg左右,露地种植产量为11550kg左右,全膜种植比半膜种植、露地种植每hm2分别增产1500kg、3450kg,增幅为11.1%、29.9%,利润增加2400元、5520元。
2.5不同类型玉米种植效益比较分析 同一玉米品种在不同的年份、季节、区域种植,产量、效益存在差异。不同用途和类型的玉米种植效益差异更大,如子粒用玉米、青贮玉米、粮饲兼用玉米、特用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玉米笋、水果玉米、爆裂玉米等)。生产者对玉米品种的正确选择是获得高产、高效益的基础。普通玉米生产成本最低,但利润和利润率也不及青贮玉米和特用玉米。在正常情况下,产出与投入呈正相关。宝鸡市多个中等规模以上种植大户在青贮玉米种植上有较好的收益,个别种植大户在特用玉米种植上获得较好的收益。但是由于青贮玉米和特用玉米目前的市场还相对有限,这些种植大户是通过提前规划、预约,实行订单式生产,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而对于宝鸡市3.33hm2以下的小规模种植户来说很难获得订单。
表4 不同类型玉米种植效益比较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而粮食种植效益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涉农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既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又不能忽视种植效益。政府部门在制订相关政策时,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保护农民利益;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又要发掘民间智慧;应做到因势利导,有所侧重,统筹考虑。
3.1改革玉米供给,实现供需平衡 国家提出农作物生产要进行供给侧改革,玉米首当其冲。从调研结果来看,玉米供给侧改革不仅要减量(减少非优势区域的玉米种植面积),更要提质(提高优势区域的单产和质量)、保能(保证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做到种植面积有减有增、生产销售供需平衡。
宝鸡市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山、川、塬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26.5%、川塬17.5%,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山地、丘陵以春播玉米为主,川塬地带以夏播玉米为主。玉米是喜水肥、喜光热的农作物。从光照条件分析,宝鸡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2200h之间,≥10℃积温3500℃左右,其中川塬地区3700~4200℃,南北山区3000~3500℃,完全可以满足玉米生长对光热资源的需要。在这几个区域中,只有川道灌溉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旱塬地带灌溉不便,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域。宝鸡市虽然年降雨量在590~900mm之间,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尤其在7-8月,夏播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经常遭遇持续干旱,导致玉米生长发育迟缓、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可利用山地、丘陵地带温差较大的优势,大力发展春播玉米生产。利用川道地区灌溉便利的优势,重点发展夏播玉米生产。旱塬地区灌溉成本高,可根据天气条件和市场需求,适当发展粮饲兼用玉米、双膜特用玉米。
3.2降低生产成本,适度规模经营 从调研结果来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成本在降低,但同时地租费用却在显著攀升,目前土地流转费用已经成为制约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因素。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民最担心的是土地被流转之后,土地所有权被逐渐淡化,甚至丧失。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更大,一两个农户的不流转意愿就可使连片流转计划付之东流,在地租的议价上并没有优势。在调研过程中,曾遇到承包6.67hm2土地,不仅地租偏高而且地块被分成9块,最大一块仅有1hm2的典型案例。因此,要加快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加快土地确权进度,让农民土地流转后能够安心从事其他工作。同时,要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公开拍卖、竞标,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此外,还要核实成交信息,采取分类补贴的手段,让流转主体得实惠,从而调动规模化生产的积极性。
当然,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减少农药使用;引进粒收品种和烘干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节省人力成本;采用覆膜沟播技术,节约水电费用;机械单粒点播,减少间苗、定苗用工;规模化生产,集中采购农资,获得更大的议价空间等等。
3.3规范栽培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不同的栽培模式之间单位面积产量差异明显。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种植相同品种,产量却相去甚远的案例。经了解,主要和农户采取的栽培模式密切相关。相比而言,在川塬地区一年两季能获取更高的收益,以小麦为前茬作物时,硬茬播种玉米,尤其是带深松、施肥的精量播种机效果更好;但山区、丘陵小麦种植产量难以保证,因此春播一季更为合理;且采取全膜覆盖时,更有利于集雨保墒,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各县区要根据自身条件,研究相应的栽培模式,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程序,从而提高整体产量水平。要引导公司和农民以市场为纽带,开展订单生产,实现供需平衡,发展集约农业,提高经济效益。
3.4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绿色”玉米 科技是回报率最高的投入,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向科技要生产力,向科技要环境友好,向科技要经济效益。玉米科研要瞄准生产需求,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解决关键环节的实际问题。譬如,选择什么样的品种类型?采取何种栽培模式?怎样应对伏旱、秋涝、大风、寡照等不良气象条件……这一切都是科技工作者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宝鸡市已经在川塬地区基本实现了玉米的机播、机收。此外,机械单粒播种技术、全膜集雨沟播技术、耐密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更加有力地提高了全市玉米生产的科技水平。农业部提出要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就玉米而言,首先需要培育和引进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品种,其次要研究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以及各种栽培技术的集成。如何在减少农药、化肥、水电投入的前提下,实现绿色生产和高产稳产的平衡,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总之,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国家玉米收储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宝鸡市玉米种植效益下滑明显。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栽培模式、不同用途类型的玉米,种植效益差异较大。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玉米供给侧改革又势在必行。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尊重市场,广泛调查研究,搞好农业区划,加大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降低生产成本,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切实保护好玉米生产者的利益,提升宝鸡市玉米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 侯军岐,邓俊锋,张长鲁.论我国种业供给侧改革思路与建议[J].中国种业,2016(5):1-4
[2] 范云涛,杨洪建,贺娟,等.不同产区玉米最适种植规模及效益[J].农业工程,2016,6(1):96-100
[3] 陈国平,高聚林,赵明,等.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J].作物学报,2012,38(1):80-85
[4] 柳枫贺,王克如,李健,等.影响玉米机械收粒质量因素的分析[J].作物杂志,2013(4):116-119
[5] 李经谋.2013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6] 李少昆,王克如,谢瑞芝,等.实施密植高产机械化生产实现玉米高产高效协同[J].作物杂志,2016(4):1-6
2017-04-05)
陕西省科技厅农业科技创新与攻关(2016NY-004);陕西省农业厅(NYKJ-201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