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善红 周丽娟 游春红 (浙江省龙泉市农业局 323700)
关于龙泉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探索与思考
刘善红 周丽娟 游春红 (浙江省龙泉市农业局 323700)
近年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通过总结浙江省龙泉市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做法和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保护农业生态、保障农业供给提供参考与借鉴。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问题;对策;龙泉市
据调查,浙江省山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问题有:畜牧养殖粗放,污水粪便直排现象严重;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低;化肥、农药使用率高,造成土壤和水环境污染严重。为保护农业生态、保障农业供给、守护舌尖安全,2010年起,龙泉市积极探索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效。龙泉市自启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以来,特别是开展“五水共治”以来,在总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拥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14家,实施各类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30项,构建了种养主体内部小循环和园区各功能区块间的区域中循环以及全市产业间互为依赖、整体整合的县域大循环,实现园区内畜禽养殖零污染、零排放和100%资源化利用的目标,走出一条以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山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生态发展之路。笔者通过调查,总结了龙泉市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做法和特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1.1 围绕面源污染症结,强化精准治水
(1)从编制规划着手,优化生态布局。龙泉市编制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将全市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3个区块。同时,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以提升发展竹、茶、果蔬、菌和生态畜牧业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将养殖场布建在各种植区内,有机肥加工厂布建在产业集聚区内,构建起种养业间的物质循环链,农业废弃物就近循环利用,实现“生态、循环、清洁、优质、高效”的目标。目前,全市已在茶园、果园、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生态规模养殖场50多家,建成沼液储液池3.8万多m3、有机肥加工厂5家。(2)从政策集聚入手,形成推进合力。组织成立了市级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领导小组,制定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生态畜牧业、废菌棒回收利用等系列扶持政策,将发展目标和任务列入市委、市政府对乡镇的年度目标考核。实行相关职能部门包干扶持制,将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环保节能减排、林业林间道路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实行示范区内循环项目优先制,做到循环建到哪里,项目就安排到哪里,资金就支持到哪里。(3)从搭建平台入手,推进科技应用。抓住市校合作有利时机,成立“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和省内首家“4+1”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开展高山蔬菜、特色茶、食用菌专题研究,筛选了27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与科研院校进行有效对接,开展项目合作和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投入资金456万元,在全市19个乡镇(街道)建立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打通循环农业应用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1.2 创建山区循环模式,确保长效治水
(1)推广“以畜禽排泄物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制作有机肥、利用沼气工程生产沼液等方法,将畜禽养殖排泄物就地消纳,改变原来养殖场脏、乱、臭的面貌。目前,全市115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并实现年综合利用畜禽排泄物6.8万t(湿)、利用沼液5万余t、有机肥3万余t,实现畜禽排泄物100%利用和零排放。(2)推广“以废菌棒利用为纽带”的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作为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地,龙泉市年产生废菌棒2亿袋以上,每年有多达1.5亿袋以上被农户抛弃于村边、田边、河道等,成为病害杂菌滋生源。为此,龙泉市采用还田还山、生产有机肥以及生物质发电等多种模式循环利用,解决废菌棒乱抛乱扔污染环境难题。目前,全市已在19个乡镇(街道)公路沿线规划建成废菌棒临时收集点80个、农作物秸秆临时收集点19个,创建农作物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试点示范基地4个,并由乡镇(街道)落实专人进行管理,通过集中回收、统一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实现年综合利用废菌棒能力达到2亿袋以上,有效利用率达100%,促进农户增收2000多万元。(3)推广“以喷灌滴灌为重点”的减量、节约、清洁化生产模式。采用肥水同灌和生物物理杀虫技术,有效降低农业灌溉用水,减少化肥农药投入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推广喷(滴)灌面积0.27万hm2,安装杀虫灯2000盏,推广有色粘虫板40万张;累计认证“三品”生产主体92家、产品145个、面积1.27万hm2,畜禽53.4万头(羽),产量6.9万t,其中有机食品14个、绿色食品26个、无公害农产品105个。
1.3 打好综合治理组合拳,实现合力治水
(1)结合“三改一拆”,铁腕治水逼转型。自“五水共治”启动以来,以铁腕手段,重拳出击,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大小养殖场553家,拆除栏舍和管理房面积20万多m2,鼓励56家有基础、成规模的养殖场向种植区、林区搬迁转移,兴建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在深化养殖污染整治的同时,确保了养殖规模总量基本不减、畜牧生产持续增长。(2)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做好示范强带动。以省级生态循环农业核心区的标准推进兰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在园区中建成规模养殖场13个、具有万吨生产能力的有机肥加工厂1个,完成种养结合、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面积1 267m2,集中收集处理全市所产生的60%畜禽粪便和50%废弃菌棒,从而在种植业、食用菌产业、畜牧业等产业间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格局,解决农业面源治理难题,并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受益农民6 200余人,农民人均增收1.21万元,成为全省山区运用循环农业、科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样板区块。(3)结合美丽产业培育,优化生态促增收。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基础上,以农村美丽产业培育为抓手,推动农村土地整村整组流转,开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构建农业美丽业态,有效地推动并创建了一批农业精品乡村、示范点,农家乐以及绿色农产品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如金观音庄园、凤羽山庄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高山蔬菜已直接供给到杭州、宁波等地的20多家省直属单位、学院食堂以及酒店餐饮部。
2.1 适用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缺乏
目前,龙泉市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很多生态循环技术还不够成熟,有的技术缺乏成效,有的技术虽有成效,但投入大,不适合山区推广应用,再加上本市耕地大部分为山垄田、较分散,农业废弃物回收归集运输成本高,造成很多治理技术在山区投入大、经济性差,难以推广应用。
2.2 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应用难
比如日本。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日本针对不同群体设立了诸多阅读节:把世界阅读日的4月23日定为“儿童读书日”;每年的4月23日到5月12日则为“儿童读书周”;每年10月27日到11月9日为“国民读书周”;日本政府还将2010年定为“国民读书年”,隆重推出一年的国民读书计划。
由于生态循环技术比传统方式效果差、见效慢,在推广应用上阻力大。同时,农民对生态保护意识不强,重生产轻保护思想严重,尽管知道传统方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但为了在生产过程中图省工、便利、见效快、产量高,仍习惯应用传统方式来生产,甚至出现化肥、农药、除草剂滥用以及畜牧排泄物直排等现象,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2.3 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农业生产面广量大又非常分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综合回收再利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治理资金,资金缺口大。以废菌棒回收利用为例,全市代料食用菌年栽培量约2亿袋,按每袋回收综合利用投入5分计算,每年就需投入资金1 000万元,而农业生产相比二、三产业利润微薄,一般农户又不愿意追加投入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这势必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2.4 治污工程运行管理不规范
在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中,由于部分养殖场主管理不到位,未能按规定进行操作,集水池、厌氧池、沉淀池周围排泄物外泄,干粪随处推放,污水排放通道淤积清理不及时,最终达不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2.5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压力
龙泉市农业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程度低,且涉及千家万户,这势必给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管控带来很大压力。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也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径。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措施是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运作。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要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以及新型农民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及其带动能力的增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改变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状况。
3.2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围绕茶、菌、蔬、果、畜等农业产业,加强农业标准及操作规程等的制(修)订,形成符合本市实际、国内领先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并通过层层宣传培训、落实责任制,将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运用到生产中。进一步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农产品出口标准化基地、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建设,并引导鼓励种植业、养殖业业主开展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规范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让消费者能直接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3.3 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坚持走生态循环、科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之路,依托市校合作平台,组织相关院校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对生态循环技术的攻关,特别是适合山区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投入成本,以便更好地推广应用。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为抓手,大力推广以畜禽排泄物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模式、以废菌棒为纽带的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以农作物秸秆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模式、以减少化肥使用量为主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治水、治土、治气“三治”联动,全力打造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
3.4 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的监督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36号)以及全省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会议精神,以种养结合的方式,优化养殖布局,加大畜禽养殖场的整治力度,强力拆除禁养区养殖场,严格控制限养区和适养区的养殖规模,按照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的理念和“两分离三配套”的要求,督促各养殖业主建好治污设施,并依照“清、池、管、分、用、查、限、严”八字方针,开展有效监管。
3.5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在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各方形成共识。要利用各种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方面、广泛深入地宣传绿色农业、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广大农业生产者知法、懂法、守法,提高自身素质和经营水平,自觉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生产习惯,建立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局出发,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力度,构建共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良好社会氛围。
2017-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