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
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江苏海门 22610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标准也随之不断增加,对需求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满足患者需求,降低护理风险,医护人员必须采取对应措施,从基本观念到措施落实,从护理理念到护理模式。由于患儿的发育并未完善,抵抗力不足,不具备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防卫意识薄弱等因素,使得儿科成为了医院风险率最高的科室,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是当下重要问题之一。该文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该院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管理应对措施。
选取该院收治的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50例,研究组250例,对患儿进行护理工作,加强风险防范,增大管理力度,其中男性267例,女性233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
研究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医护人员要增强意识,做好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预防工作。认真观察发现护理工程中的问题,及风险发生的症状、例数,总结风险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措施。
运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250例患儿中20例发生风险事故,其中因记录情况不准确的有8例,由于患儿自身问题的有4例,出现专业技术问题的有2例,因医患沟通问题的有6例。研究组250例患儿中5例发生风险事故,其中因记录情况不准确的有1例,由于患儿自身问题的有2例,出现专业技术问题的有1例,因医患沟通问题的有1例。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风险发生率及其原因[n(%)]
3.1.1 患儿自身因素 ①儿童的行为因素。由于儿童自身特有因素,他们本身不同于成年人稳重成熟,对周围大多数事都抱有探索精神,尤其是医院的器材设施线路复杂,操作步骤较为繁琐,儿童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可能会有极大的风险发生,例如一些用电器材导致的触摸后触电,输液过程中儿童的好动导致输液中断,触碰可能导致器材损坏或者停止工作,严重时将危害到儿童身体[1]。
②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儿童的年龄较小,思维方式简单,对新鲜事物好奇,很容易因为某件小事情而导致情绪的大起大落,在护理过程中如果儿童患者情绪激动就会影响治疗进度,增加治疗难度。比如包扎伤口的时候儿童因为疼痛而情绪激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的时候的难度就会相对增加;在输液或者打疫苗的过程中儿童会产生恐惧心理,抵触医护人员的靠近,进而影响到医护进度等。
③儿童意外事件。儿科是该院科室中重要且特殊的一个科室,在护理过程中更加需要医护人员注意儿童的各种行为发生的趋势,防止意外的发生,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从床上跌落,被锋利的器具割伤,走路磕碰等。
3.1.2 护理人员问题 ①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准会影响治疗进度、效果等,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因为护理人员的技能掌握问题,往往会对治疗进程产生很大影响。比如技能掌握不熟练会导致患者等待时间过长产生浮躁心理,在输液时,由于患儿血管过细或者不明显而引起的多次针刺,会使儿童哭泣不止,影响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心情,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2]。
②重症抢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在重症抢救过程中对于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尤为严格,由于情况较为紧急,医护人员需要争分夺秒,所以护理人员与医生的配合尤其重要,一旦护理人员操作失误或者动作不熟练就会导致治疗过程延迟,影响治疗效果,影响患儿病情,严重时对患儿生命造成威胁。例如护理人员对与操作不熟练而使得治疗过程延时,使用麻醉剂使用过度而导致儿童沉睡时间延长而引起家属恐慌等。
3.1.3 医院医护环境的因素 医院的患者各种各样,自然细菌病毒会很多,医院需要做好及时的杀菌消毒和清洁处理。对于患儿来说本身自身的抵抗系统就暂时性脆弱,此时病毒等及容易感染患者的伤口等,导致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病症,例如刚刚动过手术的儿童发生发烧的现象就可能是出现细菌再次感染的情况。
3.1.4 医疗记录不正确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注重记录的重要性,记录不严谨,数据有偏差,这就会导致医生在复查或者治疗的过程中依照错误的指标进行治疗导致病情的延误[3]。例如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将心率或者体温记录错误,导致患者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引起其他并发症的产生等。
3.2.1 护理人员 ①护理人员应当增强耐心和责任心。因患者年龄较小及其他原因,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患儿有极大可能并不配合治疗,此时医护人员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包容理解患儿的一些小情绪和逆反心理,通过不断的沟通了解,逐渐建立起对方的信任,使患儿自发地配合治疗。另外,医护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因患患儿在治疗或住院过程中会接触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而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强烈的好奇心且安全意识极其淡薄,易导致部分医疗事故的发生。在治疗或住院过程中或父母中途离开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需承担部分监管责任,保证患儿的人身安全。
②护理人员应谨慎进行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是一项较为繁琐的护理科目,其护理对象多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因此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极易使其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便使医疗护理过程变得极为困难,也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水平[4]。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进行检查记录时要更加细心谨慎,可试着与患儿聊天分散其注意力,安抚其紧张的情绪,并慢慢地了解其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切忌逼迫患儿配合自己或回答自己的问题。
3.2.2 加强医患沟通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主治医师应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生理状况以便于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医护人员也应与家属相互配合,引导患儿配合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患儿的一些治疗反应与变化,并根据这些数据不断完善治疗方案,确保患儿得到最好的治疗与服务。
3.2.3 成立医疗护理小组 ①小组制定合理医疗方案。因患儿具有“脆弱性”,所以儿童护理工作的要求应当必须严格。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可以针对性地成立一个医疗小组,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护理人员组成,掌控各个环节的同时能够相互配合。在进行医疗护理前要对患儿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和排查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根据患儿的年龄大小、心理状况、病情缓急制定相应的医疗方案[5]。
②小组成员进行常规培训。小组中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正式医疗护理前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和实践,不断强化自己的知识技能,丰富自己的护理经验,以确保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和纰漏。对一些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进行二次培训,如若仍未通过最终考核前要禁止进行重要护理工作,这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因工作人员因专业知识不过关而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可能。
3.2.4 给予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学习机会 ①医护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医院可以不定期地进行医护专业讲座和教学不断丰富和强化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
②提高医患自我保护意识。安排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治疗他人的同时也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医闹事故的发生。为患儿家属提供机会进行疾病知识的学习,提高家属的护理能力,增强家属的护理意识,加强医患关系的学习,预防医患矛盾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儿科护理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采用合理的医疗制度和计划,才能更好地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
[1]李红,娄小丽,刘琼帆.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136.
[2]邢召利.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0):5823,5826.
[3]潘小平.儿科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110.
[4]李雪芬,鲍柳春,刘敏,等.护理风险因素上报表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108-109.
[5]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8-89.
[6]曾月娥,麦海娟,马梦玲,等.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