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莲,刘念,郭梦菲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护理部,四川泸州 646000
2013—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继颁布了52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的精神,自2013年以来,该院相继三批次推广实施了52个优势病种方案,在临床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改进,收获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自第一批13个优势病种方案颁布时,医院层面就成立了两个应用工作组:①领导小组,以分管院长为组长,护理部主任为副组长,医务部、护理部、药剂科、信息中心、病案统计、经济审核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督导检查。②临床实施小组,组长为护理部负责人,组员为各专业科室主任、护士长,主要负责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制定实施方案的临床应用实施计划,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相关工作顺利推进。
根据各临床专业特点,将52个方案划分到各临床科室,每一个方案指定一个牵头科室和多个参与科室,负责方案实施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组织效果评估与分析,形成总结报告、对方案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信息汇总、分析评估,各科室每季度汇总分析1次,年底交由牵头科室汇总分析,并上报护理部。
1.3.1 组织 护理部组织召开护士长例会,部署实施方案,培训护士长;大科护士长做好过程指引;护士长组织科内培训,并将医生纳入培训对象,与护理人员共同学习,达成共识,利于实施。将培训内容分为两部分:①理论培训:包括52个优势病种的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点、常见症状/症候的施护方法、中医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以及护理效果评价表的填写等;②操作技能培训:包括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外敷、中药泡洗等52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理论培训采用院内集中授课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视频会议专家授课两种方式,技能培训采用模拟操作、操作示范、现场指导3种方式[1]。
1.3.2 实施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给予评估,医护共同查房明确诊断,属于患者方案一览表上加以标识,建立档案资料。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确定诊疗方案和护理方案,运用方案诊治护理患者,实施辨证施护,开展中医特色技术及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日指导,查漏补缺。护士长每周督导、分析方案实施情况。护理部每月组织相关专家督查。
1.3.3 反馈 实施过程中,科室每月填写实施方案月报表上交护理部,及时收集存在的问题及难点,护理部组织讨论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护理部定期抽查临床科室持续改进工作。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科室针对每一个病种指定一名高年资护士或责任组长负责监督与管理,协助科室正确客观收集和分析数据,为客观判断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效果提供可靠依据。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汇总分析,让护士能用数据来说话,使护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客观性。
患者入院后,在方案实施之前,需要责任护士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根据不同病症提供不一样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辨证施护。
方案对疾病常见症状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健康宣教等方面均给予了规范、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为方案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操作性强的依据。不仅在于健康教育与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更具体到利于症状改善的康复运动操等导引技术、辨证食疗方的运用,这使得患者能够感受到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对症状的改善,使患者体验到中医护理特色服务。明确护士在疾病的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盲目性、随意性[2],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中医护理实践的规范性及主动性,促进了中医专科护理效果的不断提升。同时,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方案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加强了沟通,相互配合明确诊断,确定诊疗护理方案,保证方案中的特色护理疗法有效落实,从而促进了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建立,利于疾病的治疗护理。
该院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较多,未接受系统中医知识培训,虽然经过该院组织的“西学中”培训后中医基础理论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护理人员不能很好地执行中医护理方案,如不会准确辨证、取穴等。对策:该院针对不同层级护士的需求,建立起中医护理培训模式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系统的“西学中”培训与考核,让护士掌握更系统的中医知识,便于用中医知识指导中医临床实践[3]。
由于执业范围限制,护士没有医嘱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规定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执行[4]。但少数科室医生,尤其是外科系统医生对中医护理方案接受度差,认为增加了患者额外费用负担,没有完全按方案中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开具医嘱,限制了特色疗法在临床的开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方案的贯彻实施。对策:强化西医医生“西学中”培训;利用全院科主任会、医师大会强调配合落实中医护理方案意义,医院出台相关文件及奖惩措施给予支持;科室加强医护沟通,制作每一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医嘱模块拷贝在医生电脑桌面,方便其操作;与市发改委、医保部门反映,希望将中医特色技术服务纳入报销范围。
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方案中针对各项症状、体征及相应护理效果评价标准不够客观,对效果的评价以“好”“较好”“一般”“差”来描述,主观性太强,缺少量化的判断标准。②缺乏动态评价 整个住院期间,仅有评价一次机会,没有前后对比,对于住院时间长的患者,中医护理技术间断反复做,每次效果不一样,加大了对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后的效果评价难度,不利于准确判断护理效果。对策:优化效果评价表,增加评价频次;尽可能使用客观公认的评价量表。多项症状、体征使用了国际标准化量表,并定期评价,对比病情变化、治疗护理前后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效果评价受到护理人员主观判断的影响,为主管医生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及时调整诊疗手段,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为例,2015年1—12月全院共收治本方案患者492例,未采用国家标准化量表,缺乏客观评价指标;2016年1—12月开始使用腰椎JOA评分量表、NRS疼痛评分表,修订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增加评价次数,共收治本方案患者711例,通过对比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依从性(依从)、满意度(满意)、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实用性评价,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对比,判断出结果,具体结果如下(表1)。
表1 患者依从性、满意度、责任护士实用性评价对比
该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2016年两组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依从性(依从)、满意度(满意)、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实用性评价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医改新形势下,中医护理面临着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对规范中医护理行为,培养护士的临床思维,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提高了中医护理效果,推动了中医护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该院在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过程中,通过建立组织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制定管理制度,制订评价标准体系,组织分层次培训,分划科室落实,加强质量控制,优化流程和优化评价体系等系列工作积极探索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推广应用。由于中医护理方案仍处于试行阶段,还需在以后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中医护理的效果,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1]秦元梅,杨艳明.13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临床应用实践[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4):134-136.
[2]林美珍,刘惠.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的难点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5,30(6):34-36.
[3]周姣媚,张素秋,习亚炜.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2):145-147.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