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2)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区域,是所有的城市居民乐于聚集、交流、娱乐休闲的场所。主要以城市广场、公园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还兼有火车站、商业综合体、酒店的大堂等,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在对公共空间的体验中,人们运用五官来体验空间,眼睛可以观察物象,鼻子嗅闻气味,手触摸质感,几者结合达成对空间的有深度的思考,这是自己和“场所”进行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关于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经历了漫长的年代,是从非自觉到逐渐自觉的过程,城市公共雕塑作为城市公共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慢慢成为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城市的发展进程和文化背景与城市的物质结构和过去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相关,最终构成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价值观念。[1]以此为前提,人们把设计和规划城市公共铜雕作为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长江流经安徽的西岸地区通常被称为皖江地区,铜陵市地处安徽省南部地区,采铜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当地考古发掘出的青铜文物因而不计其数,青铜文化奠定了当地文化风貌的主基调,铜陵也因铜文化而得名。皖江铜文化这一概念,则是特指铜陵市所特有的青铜文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大同小异趋于同化,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兴起和规模的不断扩充,人们开始有步骤的规划城市公共环境。在三千年采铜史的深厚历史积淀下,铜文化作为铜陵典型的地域文化,在铜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异军突起,成为了铜陵城市规划中代表性的文化内涵。
皖江地区以铜冶炼品为代表的器物构造特征映射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铜,作为是一种坚韧而富有延展性的拥有独特光泽的金属,因广泛运用于器物铸造而在我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史。铜材质因其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而具备了其他金属在公共雕塑制作中无法比拟的品质。铜材质在古代商周时期就被广泛应用于食器、礼器的铸造中,最早的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政治文化现象和设计造型元素非常丰富,在铜陵地区城市形象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体系,也决定了皖江铜文化的文化内涵。而城市公共铜雕作为皖江地区乃至铜陵城市门面,是一个城市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最显著的着眼点,是环境空间中营造场所精神的最优途径。根据现场调研考察,在铜陵地区的城区高度公路入口、城市交通主干道、市区各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环境中,目前随处可见以铜文化为主题的公共铜雕塑。[2]人对于环境的主观体验绝大多数是由外部环境和内心感受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空间造型意义与审美价值体验两者相结合的途径,也是一种空间意义与场所精神的“审美升华”。雕塑蕴含的形式图案和文字不胜枚举。景观雕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装满文化内涵和情感的容器,具有容纳时空所蕴含的情感精神价值。通过雕塑设计师对于材质和造型的有效运用,最终以精炼的雕塑造型语言构建出设计主旨,传递出属于特定地区的场所精神。
1、含义
“场所精神”是1979年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尔兹提出的概念。“场所”这个词在英文中直译为“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解释为“基地”,而从广义的角度可被称为“土地”或“脉络”。[1]场所精神由场所所属地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空间氛围决定,是人在参与空间使用过程中带来的一种感官体验,一种对于场所的空间感知。场所精神来源于场地上居住的人和历史事件的变迁,它伴随着岁月定格在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城市居民的精神和血液中。在环境设计领域,“场所”的概念是人们常常探讨的话题,从心理角度来阐释“场所”,是指“一个人记忆的物化和空间化。”场所精神与城市的文化脉络、历史沿革、种族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城市多样化的文化内涵,使之区别于其他地区,并成为一个地区城市居民独具喜爱并伴有强烈归属感的场所。
2、场所精神理论对于城市公共铜雕设计的意义
铜文化是铜陵最典型的地域文化,在公共铜雕设计艺术中,包含了地域文化元素的精神象征性和艺术欣赏性构成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要素。铜陵地区公共场所的铜雕设计的目的在于营造公共区域的地域特色化空间氛围,使之更好的满足公众对于铜陵地区公共场所的精神需求,这一点与场所精神所诉求的主体来源是基本一致的。(图一)可以说,场所精神的营造是铜陵地区城市公共铜雕设计的基本目的和总体方向。
现代城市公共雕塑是沟通场所和人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优秀的公共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做为城市地域文化的深层体现形式,包含了城市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积淀。(图二)作为城市的象征,一个地区的城市公共雕塑代表了城市在历史的演变和不同发展时期的文化特征。诺伯·舒尔茨认为存在两种场所精神,定向感与认同感。前者是指的是对于所处空间的地域辨识力,后者是指对所处场所的认同感与安全感。人通过定向,确立与场所的关系。继而通过位置认同,通过对场所的感官分析评价确认人与场所的情感共通和精神交流。对于城市公共景观雕塑设计来说,人的感受和认知构成了雕塑艺术以及所处景观广场的场所氛围,从而唤起人与城市公共雕塑艺术在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人与场所的情感交流,是城市公共景观雕塑获得认同的重要途径。城市公共铜雕设计作品如何带给城市居住者归属感,需要设计者对城市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总结,通过元素的筛选和再设计营造出适合本地区自然风貌和文化背景的作品。诺伯·舒尔兹的场所理论是城市雕塑艺术设计的指导原则,也是公共铜雕设计选题、形式确定的基本依据。
图一
图二
城市公共铜雕艺术水平好坏取决于艺术家的观念及其作品融入城市周边环境的表现,本质是唤起人们心中已有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在营造的过程中,有效的方式是优先选择最具典型性和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元素,而地域文化元素的价值及作用又取决于它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性。城市公共雕塑蕴含的场所精神受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影响。[3]因此,在认识了场所精神的内涵后,我们应树立环境全局观,从整体上把握城市公共铜雕在公共环境中的意象性特征。在关注其本身的环境条件因素的同时,将场所精神作为环境优劣的评价标尺,并用以把握场所的整体构造效果。[4]
1、作为分析模式
造型、材料和空间关系是景观雕塑创作中的三大构成要素,其中材料作为雕塑表现中形态构造和质感体现最有效和直观的环节,是凝聚场所精神的基础。中国古典文化中一直对物性的表达饱含极其崇高和细腻的复杂情感,铜陵地区的公共雕塑设计同建筑设计一样,着眼点都在于为人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因此,公共雕塑设计与场所和场所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事一座城市的公共铜雕设计,我们需要首先选择适宜该地区公共铜雕的形式语言。诺伯·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包含了以下对于场所精神与建筑之间关系的陈述:“场所是有着明确特征的空间,自古以来,就被当做真实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面对和妥协的事件。建筑令场所精神显现,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利于人类栖居的有意义的场所。”[1]例如从皖江地区的铜文化图案元素或历史文物中寻找符号语言,采用抽象或拆分的手法运用到城市公共铜雕设计中,以场所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整个公共景观环境分析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结合使用者对于公共景观的体验,最终形成“场所氛围”作为城市公共铜雕艺术表达的精神依据。
2、作为评价标尺
皖江地区地区公共景观人工环境因素对于当地公共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作为长江沿线城市的铜陵地区长期处在皖江铜文化的影响之下,其城市公共景观中的场所精神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同时深受采铜文化的影响。在全球城市化导致城市公共环境趋同的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面貌似是而非,缺少独特的符号化元素,如何将一个地区的文化地域内涵、城市历史文化象征传承下去,是城市公共景观雕塑的重要研究内容。[5]城市公共铜雕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同,是否能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符号语汇,是否能够融入当地地域化的场所精神,是公共区域乃至城市景观雕塑是否得到合理化设计的重要标准。分析场所的结构特征,提炼城市公共雕塑中的设计构思和符号元素,不断归纳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甄选适宜的城市公共铜雕构造手法,亦是衡量其场所精神表达的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手段。
3、作为方法补充
公共艺术设计之景观设计领域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对公共艺术和雕塑设计加以多视角的分析和定位。作为研究人与地域环境关系的建筑现象学核心理论——场所精神理论,其理论体系本身决定了它能够从本质上解释公共空间环境存在的本真意义,是当代建筑和景观设计领域研究的热点,将场所精神理论的研究置于以历史文脉、城市背景、环境空间共同构成的公共大环境中,是未来环境和景观雕塑设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场所精神”这一概念作为公共雕塑艺术设计的理论补充和衡量标准,在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研究课题中非常重要,我们在关注雕塑本身形式语言和构造手法的同时,也要注意雕塑与城市的自然气候形态、历史文脉之间的传承关系。因此,对场所精神的研究,应当密切重视市民作为公共环境的受众主体的体验。而场所精神理论也应当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角被引入公共艺术和景观设计的理论体系中。
景观雕塑蕴含空间多元性和构造艺术性,是空间中营造场所精神的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景观雕塑可以被视为装满情感的容器,同时在空间中担当了场景道具的功能,雕塑自身具有的物性带给人们最直接的视觉和触觉感知,并且能有效的引领公共区域的设计精神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雕塑作为一种深入广大群众的艺术手法,能最为直接有效的与人的精神进行对话。雕塑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创作语言,其材料自身具有的物性可以成为独立的建筑和广场景观的的场所精神传达纽带。随着科技现代化的今天,城市公共景观雕塑可以利用的材料和媒介日渐多样化,创造性的构造手法也越来越丰富。城市公共雕塑通过其运用的材质质感和形式特征给人以不同的身心体验,目的在于唤起人的记忆和感知,引发精神上的互动与共鸣。城市公共铜雕设计的场所精神营造既要加强对传统城市文化的理解,提高设计者的历史文化遗产知识修养,又需要加深对不断更迭的城市文化的深入领会,努力使城市公共铜雕艺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以场所精神的表达为评价标尺,体现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皖江铜文化地域特色,求新、求变、兼容、协调,实现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表达,是未来城市公共铜雕艺术的良性发展方向。
[1]诺伯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2]童卓.城市雕塑体系规划方法探析[D].长安大学,2009.
[3]威廉·塔克.雕塑的语言[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1.
[4]王强.公共景观设计中的雕塑应用[D].山西大学,2013.
[5]王兴亮.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城市雕塑创作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