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农村文化价值载体,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张新名片,从而引起了专家和学者广泛关注并开展深入的研究,涌现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文献。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1][2],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是农村文化礼堂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在农村文化礼堂文献分析上未有过研究。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了解我国农村文化礼堂发展规律和现状,这对今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以篇名、主题和关键词为检索要素,在读秀知识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等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至2016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农村文化礼堂研究的文献,运用EXCEL,筛选出符合检索要求的所有文献。
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17年时间共发表农村文化礼堂研究方面的文献369篇。统计结果表明:国内农村文化礼堂研究可明显地划分为研究起步、缓慢上升、快速发展三个阶段,从中可间接地反映出中国农村文化礼堂研究的开展情况。
第一阶段(2012-2013年),发表论文22篇,占文献总量的5.96%,为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论文少是因为2012之前,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还未引起各地重视,因此对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与研究积极性不高;2012至2013年期间,一些地方尤其是浙江省把文化礼堂作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杭州临安市开展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引起了各地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广泛重视,这为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与研究提供了平台与动力。
第二阶段(2014-2015年),发表论文194篇,占文献总量的52.58%,为缓慢上升阶段。文献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出台了《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加大文化礼堂建设[3];同时一些地方尤其是浙江省全面开展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4],这为农村文化礼堂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引起了基层建设单位、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人们纷纷投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着手对农村文化礼堂开展研究;不少学术类刊物也纷纷为研究成果的传播提供了载体,促进了农村文化礼堂的研究热潮。
第三阶段(2016年),发表论文153篇,占文献总量的41.46%,为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在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如浙江省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方面加大了规划、组织领导与投入[5][6],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村文化礼堂的研究与发展。
统计结果表明,有关农村文化礼堂研究的369篇文献发表在国内126种期刊上,说明农村文化礼堂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较为分散。在这126种期刊中,载文量排在前30位的期刊见表1。
表1 研究文献的主要期刊分布
由表1可知,载文献量前4位的期刊为《大众文艺》、《宁波通讯》、《今日浙江》、《文化产业》,占总期刊数的3.17%,这4种期刊文献总量为97篇,占文献总数的26.29%。结果表明:农村文化礼堂文献广泛的分布在各期刊中,但仍有一个小的期刊群,因此,可以将这4种刊物作为农村文化礼堂研究的期刊群。
为了避免结果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对检索所得的文献进行集中与离散的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刊载农村文化礼堂文献2篇以下的期刊有96种,占期刊总数的76.19%,文献量3-16篇的期刊有26种,占总期刊数的20.6%,文献量17-41篇的期刊有4种,占总期刊数的3.17%,这说明农村文化礼堂文献在期刊中分布的离散程度不是很高;刊载农村文化礼堂文献3篇以上的期刊有30种,占期刊总数的23.80%,其文献量为251篇,占总文献量的68.02%。根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要求20%的文献分散在80%期刊中,80%的文献集中分布。结果表明,农村文化礼堂文献主要分布在30种以上期刊上 (见表2),表现出一定的离散与集中。因此,要了解农村文化礼堂现状和发展趋势,必须要查阅30种相对高文献量的期刊。同时,可将文献量大的4种期刊视为农村文化礼堂研究文献的期刊群。
表2 文献的集中与离散分布
1.文献主题的总体分布
将农村文化礼堂文献按不同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国内农村文化礼堂文献的研究主题较为广泛,主题内容涉及总体情况、地位与作用、内容与特征、问题与成因、运行与管理、对策与建议等6个方面。其中介绍文化礼堂总体情况类文献174篇,占文献总量的47.15%;对策与建议类文献有76篇,占总文献量的20.60%;内容与特征类文献有46篇,占总文献量的12.47%;地位与作用类文献有45篇,占总文献量的12.20%;运行与管理类文献有25篇,占总文献量的6.77%;问题与成因类文献只有3篇,占总文献量的0.81%。表明我国农村文化礼堂的研究,主题范围广泛,而且侧重点明显,但深层次的问题和原因类的论文数量明显不足。
表3 文献主题的总体分布
2.文献主题的年度变化
各主题的文献按年度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总体情况、对策与建议这二个主题始终处于研究的主导地位,说明这二类主题始终是农村文化礼堂研究的热点。统计还显示各主题文献年度变化总体上与文献总量年度变化有类似的特点,即2012-2013年各主题文献量都很少;2014-2015年各主题文献量增长缓慢;2016年各主题文献量增长迅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作者的总体分布
按文献作者统计,截止2016年12月31日,有研究者共303人,其中,有252位作者发表了1篇文章,占作者总数的83.17%;有39位作者发表了2篇文章,占作者总数的12.87%;有12位作者发表了3篇及以上文章,占作者总数的3.96%。发表文章数最多的为5篇,但只有1位作者。对照洛特卡定律[7],一篇文章的作者数高于60%的23.17个百分点,发表2篇文章的作者低于发表一篇文章作者的1/4,发表3篇文章的作者低于发表1篇文章作者的1/9。由此可见,作者分布不符合洛特卡定律,农村文化礼堂文献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明显偏多,而发表2篇及以上的作者明显偏少。说明农村文化礼堂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虽有一定的研究者,但尚未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研究团队。
2.核心作者分布
在作者发表文献数统计的基础上,采用普赖斯的计算公式:N=0.749(ηmax)1/2 进行计算分析[8],求得N值为1.60篇,根据普赖斯的计算原则,N值为整数值,故而N值为2。即核心作者必须发表2篇或2篇以上的文献。计算表明:截止2016年12月31日,发表2篇及2篇以上的作者有51人,占作者总数的16.83%,发表文献117篇,占文献总数的31.71%,核心作者比例和发表文献比值均小于普赖斯定律50%的值,说明农村文化礼堂研究虽有一定人数,但没有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高水平的多产作者。
3.作者的合作情况
本文统计了截止2016年12月31日我国农村文化礼堂文献的合作研究情况,结果表明,2人及多人合作的文献有38篇,占总文献的10.30%。只有1个作者的文献309篇,占总文献的83.74%。无作者的22篇,占总文献的5.96%。由此可见,在农村文化礼堂研究中单一作者的文献占了83.74%,这就严重制约了研究视野的扩展与研究层次的提升,难以形成研究团队。而且从2012年我国科技论文的合作论文比例为95.25%来看[9],在农村文化礼堂研究中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势在必行。
4.作者的机构分布
根据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类型,将其分为企事业生产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广播电视报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他等几大类。具体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作者机构分布
由表4可知,企事业生产单位发表文献139篇,占总文献量的37.67%,列第一位。行政管理部门发表文献58篇,占总文献量的15.72%,列第二位。广播电视报社发表文献38篇,占总文献量的10.30%,列第三位。说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主要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为,所以企事业生产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和广播电视报社都给予的高度的重视。高等院校发表文献35篇,占总文献量的9.48%;科研院所发表文献只有16篇,占文献总量的4.34%,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数量和条件都比较优越,但文献数量却相对较少,这说明农村文化礼堂研究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这可能是导致该研究领域深度与广度不够的原因之一。另外有些期刊规范性不够,有些作者的机构没有注明,这类文献数有69篇,占文献总量的18.70%,这也影响了对作者机构的确定。
通过对农村文化礼堂文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自2000年以来,国内农村文化礼堂研究呈现跳跃式发展趋势且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农村文化礼堂文献总量随年度变化逐年明显增多,近几年呈跳跃式发展趋势。
第二 目前公开发表的369篇农村文化礼堂文献分布在126种不同期刊上,体现出较大的离散性,但仍有1个明显的期刊群,占总文献量的26.29%。
第三,农村文化礼堂的研究主题很广,涉及地位与作用、建设内容、存在问题剖析及对策等多个层面,研究侧重点明显,显示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第四,农村文化礼堂的研究队伍仅有303人,其中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明显偏多,发表2篇及以上的作者偏少,表明农村文化礼堂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尚未建立起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且研究的合作程度和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一,我国农村文化礼堂研究主题涉及面较广,但重点明显。研究发现,总体情况、对策与建议、内容与特征、地位与作用是我国农村文化礼堂的研究重点,这是符合农村文化礼堂研究特点的。尤其总体情况、对策与建议这两个主题在近年来始终处于研究的主导地位,预计这两个主题仍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与热点。随着我国各地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普遍重视,研究人员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内容与特征、运行与管理、问题与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将会成为新的热点,对历史渊源的研究也将会受到关注。
第二,改建宗祠为文化礼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对宗族文化的需要,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一种补充[10],充分体现了我国乡村社会的深层特质——老人社会、感情社会、一种身份认同的关系,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视角来说,改建宗祠为农村文化礼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将成为新的热点。
第三,十八大后各地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先后开展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以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那么如何将文化礼堂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联结起来,把文化礼堂建设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新载体,这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第四,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载体,不仅有助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恢复,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贯彻落实[11],通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
第五,十八大提出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入五位一体的布局,这将预示着我国对生态保护工作会越来越重视,因此,农村文化礼堂的生态学研究,包括文化礼堂的自然条件、建筑风格、生态内涵、主题特色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等研究,都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此外,文化礼堂建设与城乡文化统筹的关系,文化礼堂建设中乡村内部文化人才的培育,文化礼堂与乡村学校的互动等问题也将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1]蒋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
[2]张国泉、斯金平等.中国木本药用植物文献计量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5):654-657.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1.14.
[4]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见.浙委办发[2013]37号,2013.5.10.
[5]浙江省委宣传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用地保障的若干意见.浙宣[2014]35号,2014.4.4.
[6]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关于推进电信无线网络进农村文化礼堂的通知.2015.8.3.
[7]张海燕.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洛特卡定律研究综述[J].中华医学图书馆情报杂志,2013,22(8):18-21.
[8]董国浩,潜伟.普赖斯与科学史定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5):680.
[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2014,12.
[10]李晓云.文化礼堂文献综述[J].环球人文地理,2015,(22).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