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北京 100009)
5-01地块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夏各庄村东南部,2013年8月13日至9月20日,为配合该地块的基本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先期考古勘探的基础上,对工程控制地带范围内的古代墓葬和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东临主环路,北邻夏兴园小区西区(图一),发掘面积为1351平方米。本次发掘有两个地层,①层为明清时期地层,②层为汉唐时期地层,共发掘清理东汉墓9座、唐墓5座、明墓5座、清墓8座、搬迁墓2座和东汉—唐代窑址5座。其中东汉墓M1保存较好,出土器物较丰富,现简报如下。
M1开口于②层下,方向353°,竖穴土圹多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前厅、耳室、东后室、西后室组成,墓口距地表0.5米(图二)。土圹南北长16.4米,东西宽6.15~6.54米,深2.44米。用砖规格为0.6×0.15×0.3米。
墓道 斜坡状,位于墓门的南部。南北长8.5米,东西宽0.54~1.62米,深0.14~2.42米,斜坡长5.2米,东西两壁较直。
墓门 东西宽0.98米,南北深0.6米。门体大部分已坍塌,残存西壁部分砖墙,残高0.4米。封门下部用整砖错缝平砌,上部用碎砖错缝平砌,残高0.56米。
前厅 平面呈长方形,顶部已坍塌,残存四周墙体。东西长6.56米,南北宽3.04米,残高0.18~0.88米,墙壁砌法为两顺一丁,铺地砖为两横两纵平铺,呈席纹状。在前厅中部偏北,发现陶甑、陶奁、陶熏炉、陶罐及陶器盖等随葬品。前厅的西北角有平砖错缝砌制的祭台一座,东西长1.38米,南北宽0.66米,高0.12米。祭台及附近堆放大量随葬品,有陶楼、陶灯、陶案、陶耳杯、陶仓等。
图一 墓葬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耳室 位于前厅的东南部,土洞式,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进深2米,东西宽1米,高1.28米。
东后室 位于前厅东北部,南部有甬道与前厅相连。甬道宽0.9米,深0.8米,顶部坍塌,两壁砌法为错缝平砌,残存砖墙高1.14~1.34米。铺地砖铺法与前厅相同。在甬道西侧和北侧发现陶盆、陶罐、陶器盖及铜镜等随葬品。墓室南北长4.31米,东西宽2.2~2.28米,四周墙体及铺地砖破坏无存。
西后室 位于前厅的西北部,南部有甬道与前厅相连,甬道宽0.9米,进深0.64米,高1.34米。墙体用平砖错缝砌制,顶部用两层竖砖起券。墓室南北长4.3米,东西宽2.98米,顶部坍塌,仅存四周墙体,残高0.12~1.2米,墓壁砌法为两顺一丁。墓室底部残留铺地砖,铺法与前厅相同。墓室中残存彩绘棺木遗迹,墓主人骨架已腐朽,墓室南部发现釉陶盏和铜钱等随葬品。
M1共出土随葬品66件,按照材质可分为陶器和金属器。其中,陶器63件,全部为泥质灰陶明器,金属器3件,全部为实用器。
1.陶器
陶奁 3件。根据唇部、底部特征分为A、B两型。A型 1件。标本M1∶24,直口方唇,直腹圜底,口部及腹部饰数道凹弦纹。口径19.8厘米,高 13.2厘米(图三,1)。B型 2件。标本M1∶53,直口,圆唇,直腹,平底,腹部饰一道水波纹和数道凹弦纹,底部饰圆锥体实足3个。口径17.2厘米,底径17.6厘米,足高1.5厘米,通高12.7厘米(图三,2)。
黑釉陶盏 1件。标本M1∶61,敞口,圆唇,弧腹,平底,外壁施半釉,内壁施满釉。口径11.9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3.7厘米(图三,3)。
陶盆 3件。根据口沿、腹部特征分为A、B、C三型。
A型 1件。标本M1∶32,敞口,平沿,斜腹,平底内凹,内底中央印龟纹,四周刻6处涡纹,分别位于龟首、尾及四肢之间。龟首一侧还刻有鱼纹。口径38厘米,底径19厘米,高 10.6厘米(图三,4)。
B型 1件。标本M1∶28,敞口,折沿,弧腹,平底。口径18.6厘米,底径7.4厘米,高8.3厘米(图三,5)。
C型 1件。标本M1∶54,敞口,折沿,折腹内收,小平底。口径11厘米,底径4.5厘米,通高 4.4厘米(图三,6)。
陶盘 2件。根据口沿、纹饰分为A、B两型。
图二 墓葬平、剖面图1、2.陶釜 3、27.陶勺 4、5.陶灯 6、9、10、25、26、29、30、40、47、55.陶器盖7.陶甑 8、33、39、42、48—52、56、58.陶罐 11、12、14、16—19、31、35—38、43、45、46.陶耳杯 13、34.陶仓 15、23.陶盘 20.铜镜 21、22.陶案 24、53、63.陶奁 28、32、54.陶盆 41、62.陶鸡 44.陶钵 57.铜钱 59.陶灶60.陶熏炉 61.釉陶盏
A型 1件。标本M1∶15,敞口,圆唇,弧腹,平底内凹,内壁及内底印两道水波纹。口径22厘米,底径11.8厘米,通高4.6厘米(图三,7)。
B型 1件。标本M1∶23,敞口,圆唇,折沿,弧腹,平底,下腹部饰一道凹弦纹,内底下凹。口径29.6厘米,底径18.6厘米,高6.6厘米(图三,8)。
陶耳杯 15件,形制相近,大小略有不同,其中一件内残存有动物骨骼。标本M1∶17,椭圆形,敞口,窄沿,弧腹,假圈足,内底下凹,口部饰对称的弯月形双耳。长14厘米,宽10.8厘米,通高 3.7厘米(图三,9)。标本 M1∶18,椭圆形,敞口,窄沿,弧腹,假圈足,口部饰对称的弯月形双耳。长11.2厘米,宽9.3厘米,高3.5厘米(图三,10)。
陶勺 2件。根据口部、底部特征分为A、B两型。
A型 1件。标本M1∶27,直口,圆唇,弧腹,小平底,口部一侧接圆柱形柄,已残。口径7.5厘米,底径3.4厘米,残高6.5厘米(图三,11)。
B型 1件。标本M1∶3,敞口,圆唇,弧腹,圜底,一侧安装捏塑的龙首形勺柄,长17.3厘米,通高 8.1厘米(图三,12)。
陶熏炉 1件。标本M1∶60,敛口,方唇,鼓腹斜收,平底。腹部穿孔9处,底部穿孔1处。口径15.4厘米,腹径23.2厘米,底径15.2厘米,孔径3~3.6厘米,通高 17厘米(图四,1)。
陶案 2件。根据器形分为A、B两型。
图三 出土陶器(一)1、2.陶奁(M1∶24、M1∶53) 3.釉陶盏(M1∶61) 4、5、6.陶盆(M1∶32、M1∶28、M1∶54) 7、8.陶盘(M1∶15、M1∶23) 9、10.陶耳杯(M1∶17、M1∶18) 11、12.陶勺(M1∶27、M1∶3)
A型 1件。标本M1∶21,长方形,敞口,圆唇,直腹,平底。长59.2厘米,宽41.2厘米,高2.5厘米(图四,2)。
B型 1件。标本M1∶22,圆形,敞口,圆唇,曲腹,平底内凹。直径26.8厘米,高2.1厘米(图四,3)。
带盖陶罐 11件。样式基本相同,仅大小略有不同。标本M1∶58,敞口,圆唇,束颈,鼓腹斜收,平底,腹部饰3道凹弦纹。口径10.8厘米,腹径15.4厘米,底径13.6厘米,通高 19 厘米(图四,4)。标本 M1∶8,敞口,方圆唇,束颈,溜肩,鼓腹斜收,腹部饰数道凹弦纹,下腹部至底有削胎痕。口径9.4厘米,腹径13.6厘米,底径12.2厘米,高14.3厘米(图四,5)。
陶仓 2件。分为A、B两型。
A型 1件。标本M1∶13,长方体,中空,双层结构。仓身中部出檐,饰瓦垄。下层仓体略有收分,顶部中央有长方形孔。正面刻网纹,其间分布5行5列水涡纹,其余立面为素面。上层仓体正面偏上对称开2个三角形洞窗。洞窗下方刻水涡、圆点组合纹饰3行,圆点纹2行,两种纹饰间隔分布。洞窗之间刻略呈三角形的网纹,洞窗上方刻长条状网纹。上层仓体后墙开两个三角形通风口,一侧开较大的三角形通风口。陶仓屋顶为悬山顶,饰瓦垄,可与仓体分离。仓体正面宽26.4~35厘米,侧面宽16.8~22.8厘米,通高 70.4厘米(图五,1;图七)。
B型 1件。标本M1∶34,顶部呈半圆形,中部开有三角形入仓口,并配有三角形盖。曲腹内收,平底,下腹部有一圆形出仓口。仓顶及腹部饰数道凹弦纹。顶部最大径19.8厘米,底径17.2厘米,通高 26.7厘米(图五,2)。
陶灶 1件。标本M1∶59,平面近三角形,前宽后窄,三壁竖直。前端开方形火门,火门三面有挡火沿,呈倒“U”字形。灶面略下凹,开圆形灶眼3处,侧壁及灶面边缘均饰同心圆纹饰。长25.4厘米,宽23.4厘米,通高12.6厘米(图五,3)。
图四 出土陶器(二)1.陶熏炉(M1∶60) 2、3.陶案(M1∶21、M1∶22) 4、5.陶罐(M1∶58、M1∶8)
陶灯 2件,形制相同。标本M1∶4,微残,由灯盘和灯座组成,盘、座可分离。灯盘呈盆状,平沿,沿上间隔分布三个杂技俑和三个三角形灯饰。其中两个三角形灯饰残断。杂技俑或呈倒立状,或呈舞蹈状,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弧腹,平底内凹,内底灯柱已残,底中心有孔与灯座凸出的圆柱相连接。灯座呈圆锥形,中空,上腹部饰一周凸棱和6个三角形镂孔,下腹部饰数道凹弦纹。灯盘直径50.4厘米,灯座底径35厘米,通高70.7厘米(图六,1;图八)。
陶钵 1件。标本M1∶44,子母口,尖圆唇,弧腹,平底。口径13.2厘米,底径7.6厘米,高6.4厘米(图六,2)。
陶器盖 12件。标本M1∶25,覆钵式盖,平顶,口微撇,盖口饰一道凹弦纹。直径15厘米,高5.24厘米(图六,3)。
陶鸡 2件,形制相似。标本M1∶62,捏塑,作昂首飞翔状,各部位比例失调。长13.3厘米,宽8.5厘米,高7.6厘米(图六,4)。
陶甑 1件。标本 M1∶7,敞口,尖圆唇,斜腹,小平底,底有箅眼4个。口径9.5厘米,底径4厘米,高 5.5厘米(图六,5)。
陶釜 2件,形制基本相同。标本M1∶1,敛口,圆唇,折腹,小平底。口径5.1厘米,腹径7.1厘米,底径3.2厘米,高2.5~3.3厘米(图六,6)。标本 M1∶2,敛口,圆唇,折腹,小平底。下腹至底部有削胎痕。口径4.2厘米,腹径7.7厘米,底径2.7厘米,高3.3厘米(图六,7)。
2.铜器
铜镜 1件。标本M1∶20,范铸,锈蚀严重,圆形钮,纹饰不清。厚约3.3厘米,直径8.7厘米(图九)。
3.钱币
图五 出土陶器(三)1.陶仓(M1∶13) 2.陶仓及盖(M1∶34) 3.陶灶(M1∶59)
图六 出土陶器(四)1.陶灯(M1∶4) 2.陶钵(M1∶44) 3.陶器盖(M1∶25) 4.陶鸡(M1∶62) 5.陶甑(M1∶7) 6、7.陶釜(M1∶1、M1∶2)
图七 陶仓(M1∶13)
图八 陶灯(M1∶4)
五铢 1件。标本M1∶57-1,范铸,圆形方穿,正面铸有篆体“五铢”二字。钱径2.6厘米,穿径0.9厘米,厚0.15厘米。
小泉直一 1件。标本 M1∶57-2,范铸,圆形方穿,正面铸有篆体“小泉直一”四字,对读。钱径1.4厘米,穿径0.4厘米,厚0.1厘米。
4.动物骨骼
在陶耳杯中共发现17件动物骨骼,其中可鉴定标本9件,均为猪骨(表一)。结合出土情况推断,应为猪的左侧前肢。根据骨骼的愈合程度,初步判断其年龄至少小于2岁。
本次发掘的东汉墓葬平面形制为前横堂双后室结构,属于烧沟汉墓中的第V期,时代为东汉中晚期[1]73。其中,墓的前厅修建砖砌祭台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砖台上或附近放置大量随葬器物的情况也出现在河南洛阳的涧西七里河东汉晚期墓[2]、烧沟东 汉 建 宁 三 年(170)M1037[1]76—78和光和二年(179)王当墓[3]中。这一时期出现的横前堂,通常被认为是祭奠之室[4],而前堂砖台上的随葬品则表明这里是一个祭祀空间,或是墓主的宴饮之处,M1陶耳杯中发现猪的部分骨骼更能说明此问题。此外,M1墓主棺椁所在的西后室不见随葬品,说明不同的墓室功能不同。由此可见,这一类墓葬具备祭奠、置棺的双重功能,是一个完整的丧葬活动空间体系。
图九 铜镜(M1∶20)
与一般土坑墓或小型砖室墓不同,这类墓葬具有宽阔的存放和展示随葬品的内部空间,且墓主人、葬具和随葬品也不再是从顶部向下放入墓室里,而是由墓道和墓门进入墓室,和人们乔迁新居的过程类似。在墓室封闭之前,死者的亲属可以在墓内举行最后的告别仪式,甚至参与丧葬仪式的哀悼者也会被邀请进入墓室内“参观”。陕西旬邑百子村东汉墓甬道门侧发现的“诸观者皆解履乃得入”[5]题记,就表明生者可以进入墓室“参观”。这一行为可能与两汉时期的“举孝廉”有关。
随葬品方面,本次出土随葬品的形制、种类和器物组合,在北京大兴区的亦庄[6—8]、平谷区[9]、房山区的窦店和长阳地区的汉墓[10]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现,是北京地区东汉墓中的常见器物。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出土的器物表面普遍装饰有涡纹,这种装饰目前北京地区仅在平谷地区的东汉墓中发现,如兴谷河道东汉墓、西杏园东汉墓[9]10—116等,推测为本地区的特色装饰。
发掘:尚 珩、朱志刚、郭力展
绘图:张志伟
摄影:尚 珩、王宇新
执笔:尚 珩、张志伟
表一M1出土动物骨骼鉴定报告
[1]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洛阳博物馆.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5(2).
[3]洛阳博物馆.洛阳东汉光和二年王当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0(6).
[4]齐东方.中国古代丧葬中的晋制[J].考古学报,2015(3).
[5]巫鸿.黄泉下的美术[M].北京:三联书店,2010:23.
[6]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亦庄考古发掘报告2003—2005[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亦庄X10号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亦庄X11号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平谷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窦店与长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