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飞
人口密度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陈宇飞
以舒兹(1958)提出了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所提出的-心理生活空间的概念,和C.E.奥斯古德和P.H.坦南包姆提出的-认知一致性理论,以及角色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中国人口密度不同的地区(同等经济水平下)的数据映射,实验法的方法,研究人口密度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人口密度;心理疾病;心理生活空间
勒温把P看成是许多人,把E理解为准社会的心理环境,这样构成了群体的生活空间。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LSP),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的制约。
在常见的变量中,人际关系、群体决策和气氛等根本影响因素是人口密度。人口密度越大,相应的个体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就会越小,人际关系也会变得不明朗,个体更容易受到整体的影响。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中也提出了整体的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远远大于个体。
人口密度的上升,人与人之间不断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对准社会的心理环境造成了影响。由于在有限的空间中,人口密度大于合理的密度,人的本能会产生危机感,并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这种情况男性更为普遍。在面对有限的资源空间里,出现了造成危机的竞争对手,人会长期处于高压之中,容易造成神经衰弱,依赖症等心理疾病。
人口密度增加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是生存空间质量下降,人口密度上升,过多的空间用于这些人的生活起居,工作地点这类必要空间。而体育锻炼的场所也成为商业用地,体育锻炼是释放压力的一个好途径。可是由于人口密度上升,一方面压力升高,一方面没有体育锻炼的场所去释放压力。在这剪刀差的作用下,高密度人口更容易患上神经衰弱,依赖症等心理疾病。
在人口密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个体在群体的比重不断下降,随之群体压力也会不断加重。当个人和群体中的比重达到一个点是,个人决策在群体中不再重要,当其与群体多数意见背离时,会被群体放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种情况时个人往往会迫于群体压力而背离自己的想法。导致个体情绪消极,并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产生消极。
所以在人口密度的大的地方更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往往城市的心理疾病潜伏和患病率比农村要高。大城市中人口密度高于其它地方,由于这些高密度人口有加快了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大城市的压力也就比小城市更大。也成为了心理疾病的高发地区。
人际交往中产生是三种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在群体中得到满足的,群体合理的人口密度可以满足这些需要。但是如果群体的人口密度过高则难以满足这三种需要。
因为满足三种需要的前提是个体在群体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是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人口密度过高的情况下,个体往往成为群体中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是其它个体的竞争因素。个体无法得到三种心理需要,开始对群体失去依赖性,关系变得松弛而瘫痪。会出现群体不团结,效率低下,最后个体会纷纷脱离群体。
在合理的人口密度中,个性更容易被承认。但是人口密度过高以后,人们往往会忽视掉个性的,因为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无论是择偶还是交友,包括求职。在有多选的情况下,人的心理往往会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个人的个性会被忽视,变成好坏的攀比,目前中国面临着男多女少的局面,女性就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我们会发现那些拥有一些资本的女性往往会找一些经济基础夯实的,或者相貌出众的男生。(也有少数例外。)在人口高密度的地方人们从尊重个性变成追求效率。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和条件的限制。一部分人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一方面自己的个性不被尊重,另一方面工作生活难以出众。
这一类人大部分是年轻刚走进社会的学生,低学历者等等。这一部分人往往会产许多负面情绪,人际交往中的三种需求也长期难以满足。孤僻,厌世,沟通障碍等心理问题。而现代社会中,互联网高度发达。网络成为了这些人逃避的地方,网络依赖症,手机依赖症也在这些人之中蔓延开来,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
网络依赖症的人越来越多,并多发于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因为大城市中物质上的追求往往大于精神上的追求,当生存问题成为主要矛盾,心理问题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对象。依赖症成为当今常见心理疾病,更是其它心理疾病的诱因。
将人口密度控制在合理的密度中,让个体可以通过群体得到个人的心理需求,可以有效避免许多种心理疾病,使个性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尊重,同时也是社会冷漠的状况变的不再冷漠,更具有人情。
在一致性理论中提到,人会调整自己的状态,使自己对两件有关联的事情持有一样的态度。而现实中往往是内心的态度得到统一,而行为却没有顺应内心的态度。心理和行为没有达成一致。这时心理会出现矛盾等状态,感到不自在。在人口密度过高的情况下,个体会出现多个角色身份。过多的角色身份更容易产生冲突。而角色身份行为并不能反映出自己真实的态度,长期的压抑自己内心想法,会给个体带来不断积累的压力。
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不仅仅是承担的角色增多,更是使得角色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很多人在职场上,不仅仅扮演这员工的角色,更是和同事们扮演着竞争对手的身份。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也使得自己的认知难以得到统一。
当角色之间的冲突过于强烈,只能存在一个的时候,个人往往会先搁置问题,在搁置问题中压力会不断增大,产生焦虑症等问题。
除了人的生理上需要理想的生活空间,人的心理也需要理想的心理生活空间。人口密度的上升在不仅压缩了人生理上的生活空间,也限制了人心理的生活空间。在中国不断发展的都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但主要为个体治疗,个人心理疏导,很少考虑到心理生活的环境。和干净的环境更利于人们的生理健康一样,干净的心理生活空间也有利于心理健康。而合理的人口比例是最有效改善心理生活空间的方法之一。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陈宇飞,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