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基的宏观经济理论及其贡献*

2017-02-01 08:18
教学与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资本主义金融

明斯基的宏观经济理论及其贡献*

李黎力

明斯基;宏观经济理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本文系统梳理了明斯基的八大宏观经济理论学说:经济周期理论、投资的金融理论、货币和银行理论、内生不稳定性理论、经济长期演化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贫困与就业理论以及经济政策理论。这些理论均在不同程度上与主流的相应理论存在差异,代表着明斯基在宏观经济领域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未来亟需重构一个统一的明斯基理论框架,将这些理论有机地纳入其中,以焕发它们的生命力。同时,鉴于这些理论均源自明斯基“华尔街图景”所凸显的片面的“金融的逻辑”,因而有必要将其同从实体逻辑出发的理论互鉴融合。

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1919-1996)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来自俄国的移民家庭。1941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数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1947、1954年先后获得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47年开始先后在卡内基技术学院(1947-1949)、布朗大学(1949-1958)、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58-1965)、华盛顿大学(1965-1990)和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1990-1996)担任教职。明斯基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国内货币和金融理论与制度、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理论。围绕这些主题,出版了三本代表性著作——《凯恩斯》[1]、《“它”还会发生吗?》[2]和《稳定不稳定的经济》[3],发表了三百余篇学术论文。2008年“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引发了明斯基经济思想的复兴。[4]然而,正如“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或“明斯基危机”(Minsky crisis)这些流传的标语所表明的,人们对明斯基的关注和了解大多局限于其金融危机理论或“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但事实上,他还有许多其他宏观经济理论贡献,它们与他为人所知的金融危机理论密切相关。忽视这些理论贡献不仅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明斯基的理论图景,而且还可能导致对他危机理论的误读。有鉴于此,本文从其理论图景中总结归纳出以下八大经济理论学说,并对明斯基的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进行阐析和评价。

一、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是明斯基对经济学所做出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它始自于其博士论文《诱导性投资与经济周期》[5]的研究主题。明斯基从一开始便秉持着明确的周期性视野,认为经济周期的内生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最本质的特征。[1](P129)这种周期性视野与其金融视野密不可分,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的周期性特征需要通过纳入金融要素才能捕捉。[6](P13-38)在他看来,凯恩斯由于对金融因素考虑不足而未能明确提出一个有关经济周期的理论。[1](P104)因此,为了构建自己的经济周期理论,明斯基需要将金融要素明确纳入对经济周期的考察当中。为此他遵循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第一种是其博士论文开辟的研究思路,即将金融变量纳入当时标准经济周期分析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当中;第二种则是未建构的“金融周期”研究进路,即力图将金融要素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产生经济周期过程的主要部分。

第一种思路是明斯基对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的投资理论的继承和改进,具体则是将当时标准的乘数-加速数模型作为阐释和发展这种经济周期的投资理论的理论框架。[5]在该框架下,不同的乘数和加速数的组合可以产生各种经济运行的时间序列。[7]但他发现,问题恰恰在于乘数和加速数这些系数是如何决定的。已有研究将这些系数视作是由制度和技术外生决定的,或者是缺乏经济解释的随机变量。明斯基则认为,这些系数是由经济过程决定的,因此需要将其内生化,研究它们的产生过程和机制,而这需要引入微观企业的投资行为。这种将加速数内生化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的研究思路,为他将金融要素纳入经济周期的投资理论提供了空间。通过对金融市场对个体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他发现,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或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均会通过生存约束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意愿,从而使给定收入变化所诱导的投资量(即加速数)下降。[7]加速数系数的这种逆周期性抑制了经济的爆炸性扩张,从而产生不断交替的经济周期。

在其往后的生涯中,明斯基开始意识到这种研究路径是存在缺陷的。归根结底,乘数-加速数模型这个理论框架只是有关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与加速数的投资函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并没有金融的真正位置。更重要的是,该模型还忽视了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对体系运行的决定性影响。有鉴于此,明斯基尝试寻求经济周期分析的替代性研究思路。这种思路试图将经济周期的原动力从该模型当中的实体领域的投资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动态,拓展至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实体与金融之间、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动态。[8]其中,金融体系在稳健和脆弱之间的来回波动是产生经济周期过程的主要部分。产生金融周期“长波”的稳定机制便围绕着长波扩张和收缩期间发生的金融变量的累积性变化。[9]这些变化主要集中于资产价格和债务之间的动态变化,由此产生的金融周期比传统经济周期长得多,波幅也大得多,通常会历经重大金融危机,并受政府干预的影响。这种可称作“金融周期理论”(financial cycle theory)的替代性进路,明确将金融作为周期性交替的主要驱动力和组成部分。

明斯基所提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或金融经济周期理论(financial business cycle theory)的“金融周期”理论,为未来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10]尽管这种新的思路并未最终完成而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未能充分解释经济周期上行或扩张阶段的产生。[11]

二、投资的金融理论

在发展凯恩斯经济周期的投资理论的过程中,明斯基意识到其中并没有真正的投资理论。[5]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试图重新解读凯恩斯理论的过程中,明斯基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投资理论。在此过程中,明斯基进一步认识到乘数-加速数模型的缺陷,即它忽视了对投资理论至关重要的投资品的供给函数和资本资产的定价过程。[12]而这些因素却可以在凯恩斯的《通论》中明确找到,只不过他没有考虑投资是如何融资的,即没有明确将金融因素纳入投资的决定当中进行考察。因此,明斯基的贡献便是在凯恩斯“经济周期的投资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的“投资的金融理论”。他采取凯恩斯的投资的资本化方法,将投资理论转化为资本资产价格的决定理论,进而将金融因素明确纳入该框架当中,对投资的融资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考察。

按照这种思路,明斯基将投资的决定纳入“二价制”框架中进行考察。他认为,投资由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两方面共同决定。当需求价格大于供给价格时,投资产出会增加,直到二者相等时决定了最终的投资水平。在“二价制”框架中,投资品的供给价格属于“产出价格体系”,具体由投资生产的成本和成本之上的加成共同决定;需求价格属于“资产价格体系”,具体由资本资产在未来预期产生的准租金和适用于资本资产预期准租金的资本化因子共同决定。[3](P195-200)随着投资产出的增加,投资品的供给价格通常会保持不变,但若考虑到生产能力限制,它在产出超过某个水平之后,可能会因为单位成本提高而上升。[3](P209)投资的需求价格通常不变,不过考虑到经济主体资本组合选择的多样化策略,它会在超过某一点之后因为投入生产使用的资本资产的资本化率下降而下降。[1](P107)

然而,以上分析没有考虑投资是如何融资的。一旦企业投资需要外部融资,就需要考虑外部债务融资所带来的风险及所需的安全边际。[1](P105)一方面,从企业家借款者角度来看,他面临“借款者风险”,故而要求一定的安全边际来提供保障,因而会通过降低资本资产适用的资本化率而使投资的需求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从银行家贷款者角度着眼,他面临“贷款者风险”,因而同样要求一定的安全边际来提供保护,这会以更高的融资成本或附加融资条件的形式提高购买者所支付的投资品价格。依据卡莱茨基的“风险递增原理”,随着企业债务融资的增加,这两种风险均会递增,这意味着投资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在某一投资水平之后会分别递减和递增。当外部融资所带来的风险被纳入考虑之后,最后的投资水平便由借款者风险调整后的投资的需求价格与贷款者风险调整后的投资的供给价格共同决定。这两种风险最终影响着调整后的投资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因而决定着外部融资水平和最终的投资水平。由于它们在金融市场中由企业家和银行家的主观估计决定,取决于长期预期状态,因而投资通常是一种金融现象,[3](P209)会随着预期的变化而不断波动。

明斯基这种从金融视角研究投资的投资的金融理论,能够更有力地解释投资的发生,更为自然地捕捉当今出现的资本积累的金融化过程;但受这种金融观的图景所限,该理论较少去考察实体因素对投资带来的独立影响,特别是没有考虑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投入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影响。[13](P75-105)

三、货币与银行理论

在考察货币与银行在投资融资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内生动态和长期演变所扮演的角色的过程中,明斯基形成了独特的货币与银行理论。在他看来,在货币生产型经济中,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债务形式,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当某种债务具有一定的普遍接受性时,它便能充当货币,这意味着由于接受程度的不同而存在着货币层级结构。[3](P255-258)现代国家(法定)货币和银行(信用)货币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是因为人们需要国家和银行的这种债务来偿还对它们的债务(税收和贷款)。[3](P80)这些货币作为一种“融资面纱”,在经济活动的融资过程中被内生创造,首要地是发挥融资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由于这种融资面纱,货币不可能是中性的:一方面,货币的创造使企业能够为投资提供融资,从而将投资意愿转变为有效的投资需求,带来实体产出和就业的增长;另一方面,货币在产生的同时意味着债务的产生,其偿付与否会影响到货币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制度与银行制度密不可分。现代经济当中所谓的“货币”,基本上是银行为企业资本资产的所有和投资活动提供融资的结果,即产生自渴望赤字支出的经济单位与为这种支出提供便利的银行之间的相互作用。[3](P253)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这主要取决于企业家与银行家的利润预期。其中,银行业是一种颇具活力和富于创新的逐利行业。它们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以利用一切获利机会来积极创造财富,以至于事实上央行并不能完全控制银行。银行家的这种能动性不仅影响着金融的规模和分配,而且还影响着价格、收入和就业的周期性变化。[3](P252)并且,银行业并非货币借贷行业,因而不受货币放贷者的约束。只有盈利性决定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进而决定了货币创造的数量。银行业的这种活力和能动性对资本主义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银行通过提供有弹性的融资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银行的竞争行为助长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产生的金融脆弱性趋势,因而有必要对不断演化的银行业进行引导和监管。[3](P256)

明斯基对货币和银行的分析引申出一套“结构主义”(structuralist)的内生货币方法,其中包含了为支出融资的货币的内生创造与经济周期当中利率的内生决定两个方面。其主要含义在于,货币供给是由金融市场的内在力量决定的,而不是像货币主义所称的,由央行独立的“外生”判断所决定。早在1957年,当正统的“凯恩斯主义”在它们的IS-LM分析中将货币供给作为央行控制的外生变量的时候,明斯基便将制度创新与获利机会联系起来,揭示出金融创新是如何使企业活动在不拓展银行准备金的情况下扩张的。[14]依照这种思路,明斯基分析得出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之间呈现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阶梯式曲线的关系。这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是内生的,因而会降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在之后的研究中,他发现,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关系同样可以适用于货币供给与利率之间,只不过需综合考虑借款者、贷款者与央行之间的相互作用。贷款者出于逐利动机和风险补偿而选择性响应借款者的融资需求,以及央行某种程度上内生于经济过程的货币政策,共同导致货币供给和利率的内生决定。

明斯基在与主流“基于交易”的货币本质观截然不同的、但却更加契合历史事实和人类记录的“基于债务”的货币本质观[15]基础之上构建的这种以“结构主义”内生货币方法为代表的独特货币和银行理论,对现代货币生产型经济的解读比主流的“垂直主义”(verticalist)和后凯恩斯主义内部的“水平主义”(horizontalist)要更为深刻。

四、内生不稳定性理论

明斯基正是因其内生不稳定性理论,或者为大家所熟知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下文简称FIH)而闻名于世的。该理论的构建源自明斯基对现实经济不稳定性特征的观察,旨在提供一种同发达金融资本主义经济相关的、表明为何这样一种经济是不稳定的替代性学说。[16]在他看来,为了构建这种理论,必须考察随着时间不断演变的经济过程,特别是投资、资本资产占有和与之相伴的融资活动、以银行为中心的融资安排和货币创造,以及债务所施加的约束。为此,明斯基花费其毕生精力从这些方面致力于构建和完善这种内生不稳定性理论,最终以FIH著称于世。FIH旨在阐释不稳定性是资本主义经济正常运行的结果,即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如何内生地产生一种容易遭受金融危机的金融结构,以及繁荣经济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如何诱使危机的爆发。[16]通过着眼于考察经济的预期面和实际面对金融结构的影响,以及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FIH得出基本结论: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无法产生一个持续的、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的均衡,[3](194)因而需要政策干预和制度约束。[17]

具体而言,FIH的主旨包含扩张阶段“向上的不稳定性”的内生形成和繁荣阶段“向下的不稳定性”的内生触发两层含义。就前者而言,在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行为,会导致可接受的预期和实际杠杆率逐渐上升,以至于现金流入或利润不足以履行现金支付承诺,从而内生滋生金融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这一方面在于,在经济扩张阶段利润和投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资产价格和债务之间的正反馈循环的所谓“偏差放大机制”的作用下,债务融资会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扩展至所有类型的经济活动的债务融资的增加、债务期限的缩短和利率的上升,导致其产生的现金支付承诺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利润或准租金的增长速度,以至于实际杠杆率不断提高。就后者而言,随着经济在扩张期间向上的不稳定性加剧,金融体系日益变得脆弱,以至于繁荣阶段经济的正常运行可能会打破这种脆弱性,导致向下的不稳定性的拐点出现,诱导金融危机的爆发。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了滋生金融危机的条件[6];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滋生了一种环境,使得触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升。[12]

这种内生不稳定性是从一个稳定的时期逐渐形成的,首先是产生向上的不稳定性,接下来导致向下的不稳定性。要想这种内生不稳定性过程周期性发生,其中向下的不稳定性必须回复到稳定性。在明斯基看来,稳健的金融体系存在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费雪所描述的债务通缩和深度萧条。这种方式通过清算和淘汰各种脆弱的企业来回归稳健的金融结构,因而会在数年“清算阶段”创造大量的不稳定性,直到金融结构彻底简化之后才会停止。[4](198)而另一种则是明斯基呼吁的“没有萧条的萧条” ,[18]即通过政府赤字和央行最后贷款人干预来实现在不造成浪费和大量失业的情况下深度萧条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尽管这种方式避免了萧条带来的灾难,但却往往会产生通货膨胀和道德风险的副作用。伴随着金融稳定性的回复的是缓慢的经济复苏进程,金融上的变化为下一轮扩张创造了条件,一旦金融不稳定性回复到稳定性,新一轮的去稳定性过程便重新开始。[9]

明斯基这种以FIH著称的内生不稳定性理论,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去探求其所固有的不稳定性和经济周期波动所产生的根源和机制,能够深刻地解释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其所依托的不同于主流的但却已被兴盛的行为金融学以及跨学科研究所接受和采纳的“广义理性行为模式” ,[19]而一直被主流所忽视甚至压制。不过应指出,FIH更多地着眼于金融领域不稳定性的产生根源和机制,而对实体部门诸如利润率变化等不稳定性因素关注不足,因而忽视了不稳定性的其他来源和反馈机制。

五、经济长期演化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明斯基有生之年,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功避免了“大萧条”的重演,但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经济当中的金融脆弱性却不断加剧。这使明斯基在构建和发展他的内生不稳定性理论的同时,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的多样性和长期演化,最终提出了一种经济的长期演化的阶段性理论。资本主义经济战前与战后的不同表现,正源自它们经济的不同类型和演变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成功的资本主义与20世纪30年代失败的资本主义并不相同。小政府的、受金本位约束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被大政府、灵活的央行干预的资本主义所取代。[20]明斯基着重从金融创新层面来探求资本主义的演变路径,因而将金融结构的演化作为研究资本主义发展演变及由此带来的多样性的焦点。在明斯基看来,金融结构的这种演化一方面受经济主体逐利动机的驱使,另一方面则是对二战前所实施的监管安排不断退化的反应。[21]

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的体系,呈现出许多种不同的形式,以至于在当今,这些不同的形式可能同时存在。[22]明斯基进一步提出了有关资本主义多样性的“大定理”:具有复杂金融制度的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容纳多种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实际占支配地位的行为模式取决于制度性关系、金融关联结构和经济的历史。[17]其中金融安排至关重要,因为就资本主义的动态和活力而言,没有哪个地方比其金融结构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整个历史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金融结构,它们在如何影响经济的效率和稳定,以及影响经济当中权力的分配方面有所差异。[22]资本主义的这种多样性一方面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内生的演化动态会改变经济的动态模式,从而产生资本主义的适应性和韧性;[21]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尽管资本主义存在固有的不可避免的不稳定性缺陷,但我们仍可以选择和构建一种合意的资本主义,其缺陷没有当前这样明显。[3](P329)

明斯基进一步从金融结构出发,提出了包含以下四种资本主义制度或模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论:商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管理资本主义和基金经理资本主义。[21]资本主义从17-18世纪占主导的商业资本主义开始演化,在该阶段只有贸易才获得银行体系和有组织的金融市场的融资。随着工业革命导致机器化大生产逐渐推广,昂贵、耐用的资本设备在工业生产当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幅提高,19世纪逐渐步入金融资本主义。银行业开始成为经济权力的中心,金融逐渐支配实业。1929年大萧条标志着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终结,同时迎来了家长式的福利国家的管理资本主义。大政府开始兴起,实体企业转而成为私人经济的主宰。20世纪80年代以降,基金经理资本主义(money manager capitalism)这种新的形式在管理资本主义的成功中应运而生。随着证券化或金融化的出现和加剧,金融市场和基金经理成为私人经济的主宰,金融转而支配了实业。[23](P209-218)基金经理资本主义因此加剧了金融脆弱性,但并不是资本主义的终极阶段。未来资本主义还会演变至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形式。

明斯基这种从金融角度探讨经济长期演化的阶段性理论,有助于理解资本主义的多样性以及当前资本主义的掠夺性本质。特别是他关于“基金经理资本主义”阶段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提供了“金融化”的理论,相比于其他学者(如垄断资本学派)能够更敏锐且更自然地洞察到资本主义的金融化过程。[24]只不过,明斯基的确未能明确且充分解释资本主义阶段性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动力,特别是他没有将这种演变归因于某种单一的因素或力量,而只是笼统地出于金融的视角,并暗示新的阶段的产生均是针对旧的阶段出现危机时的反应。

六、通货膨胀理论

在研究资本主义金融不稳定性动态的过程中,明斯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通货膨胀理论。在他看来,通货膨胀本质上是金融不稳定性的体现,伴随它发生的是向上的不稳定性和金融脆弱化的演变进程。经济的金融脆弱性状况主要取决于利润与债务之间的关系,而利润在宏观上又是与价格水平结合在一起的——价格是利润的载体和体现。正是在卡莱茨基宏观价格理论的基础之上,明斯基发展出自己的通货膨胀理论。它作为内生不稳定性理论研究的一种“副产品”,本质上是对宏观价格水平理论在制度情境中的分析和应用,特别考虑了金融脆弱性环境当中通货膨胀的产生和动态。与货币主义将通货膨胀归结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同,明斯基的一个基本判断在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是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而只是通货膨胀过程的一部分。[3](P285)

明斯基从“货币生产型经济”出发,剖析了货币价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资本主义经济要想连贯运行,价格不仅需要承担资源配置和产出分配的职能,而且还需产生足够大的现有利润和预期利润,以使投资能够正常进行。[3](P189)为承担这种“现在坐实过去”的角色,宏观货币价格必须满足卡莱茨基价格方程所描述的宏观经济关系,即由单位劳动成本之上的加成构成,具体由货币工资、劳动生产率和总需求结构三大部分决定。[3](P169)根据该方程,明斯基从货币工资、劳动生产率和成本加成三大方面具体剖析通货膨胀的各种来源,由此形成了一种广义上的通货膨胀观。[3](P296)在这三个方面中,明斯基认为不断变化的成本加成在通货膨胀产生过程当中扮演核心角色,[3](P313)因而任何推动成本加成提高的总需求因素均会导致通货膨胀。

明斯基进一步将这种辨识结果纳入具体的制度情境中进行考察,探讨通货膨胀的制度性根源。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出现的严重通胀,是在一个具有大体来自罗斯福新政遗产的制度架构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发生的。这种遗留下来的制度结构具有如下一些鲜明特征,以至于影响到通货膨胀的独特动态。首先,通货膨胀发生在大政府资本主义的制度结构当中。大政府资本主义虽然成功避免了债务通缩和深度萧条的爆发,但却是以长期而加速的通货膨胀为代价,[3](P165)正是大政府避免深度萧条的过程导致了通货膨胀。[3](P315)其次,当前以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和金融结构同样滋生了长期的通胀倾向。再次,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之下,各种非生产性活动相对于生产性活动的增加倾向于产生通胀压力。[3](P304)最后,现代企业劳动生产率下降的趋向会给经济注入通胀压力,进而带来滞胀。鉴于通货膨胀问题产生的这些制度性根源,它无法仅仅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解决,而是需要通过广泛的结构性改革来应对。

明斯基这种从制度层面基于需求角度阐释的通货膨胀理论,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滞胀提供了一种替代性解释,并且比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更为丰富,也更加具有解释力。

七、贫困与就业理论

贫困与就业是明斯基另一重大研究主题。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明斯基积极参与有关由约翰逊总统于1964年提出的“向贫困宣战”(以下简称WOP)计划的争论。他与政策制定者及其职员频繁通信,并担任一些研究项目的专家和研究小组的成员,广泛参与各种相关的讨论和研究,获得了政府的关注。他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所实施的政策的激烈批评者,并着力于提出一套替代性的解决方案。[3](P346)他坚持认为,战后他们这些微调者所采取的高投资、高增长的路径并不能有效地减少失业,从而减少乃至消除贫困,他们实施的WOP计划也无法显著地降低贫困率。相反,他提出了着眼于就业而不是福利的反贫困战略,主张运用“最后雇佣者”(以下简称ELR)计划来减少和消除贫困。正是在这个批判与重建的过程中,明斯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贫困与就业理论。

该理论源自明斯基与主流截然不同的贫穷本质观。当时为WOP计划提供依据的主流新古典综合理论认为,贫穷与失业和收入分配并非密切相关。[25](P175-200)第一,要为贫困负责的是穷人自身,而不是经济体系。因而WOP计划要改变的是穷人,而不是经济。[26]第二,即便贫困是因为失业产生的,那么失业同样首要的是来自失业工人自身的缺陷,因而应当主要依靠培训和教育等供给面的解决办法来应对。第三,收入分配由技术状况决定: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对生产的贡献不足以获得高于贫困线以上的工资。与主流理论不同,明斯基声称,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就业和收入分配的问题,因而应对贫困问题本质上在于解决这些问题。[19]具体而言,第一,贫困的根源并不在于穷人自身,而在于经济体系和制度,它无法提供充分就业和收入的平等分配;[25](P175-200)第二,经济当中总会存在因技术原因而产生劳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配,因而单靠需求刺激无法产生最为所需的就业机会,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第三,收入分配是由社会决定的,取决于经济的运行模式。[26](P103-124)

明斯基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了当时主流经济学家所主张的,且得到政府WOP计划所推行的消除贫困的三大政策方案:依靠教育和培训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依靠私人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战略以及依靠转移支付或福利支出的再分配政策。在明斯基看来,这三种政策不仅都无法有效地减少和消除贫困,而且还可能会产生金融不稳定性、通货膨胀和收入差距加剧等副作用,使贫困可能进一步恶化。[27]为此他提出了以让食利者安乐死,税收和转移支付适度向穷人倾斜,以及维持严格的充分就业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替代性解决方案。[28]其中实现和维持“严格的充分就业”是终结贫困最重要的一步,为了能够可持续地实现这个目标,明斯基主张政府充当ELR,在全国最低工资水平上,为所有愿意且有能力工作的人直接创造就业机会。[25]这种公共就业战略不仅能够消除因失业而产生的贫困,而且还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降低金融脆弱性并提高经济参与度。[29](P125-156)

明斯基这种以ELR为主要诉求的贫困与就业理论,为当今解决失业、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提供了替代性思路。事实上该理论所强调的ELR这种公共就业战略已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形式得到部分的推行,局部地取得了一些成效。

八、经济政策理论

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动态的过程中,明斯基赋予了经济政策以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经济政策理论。在他看来,经济政策不仅仅是一种外生于经济运行的变量,而且是决定经济运行和表现的重要因素。因此,政策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为政策提供了正当性和合理性。[3] (P156)政策要想有效并取得成功,不仅必须与对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深刻理解相一致,而且还必须与现有的制度相一致。[29](P125-156)一方面,现实经济制度影响着政策作用于经济的方式。因而经济政策必须关注制度的设计和一系列制度的运行。[3](P7)另一方面,经济政策本身作为一种制度,决定着经济的运行和表现。政策所具有的现实制度属性,不仅意味着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现实的经济制度,而且还意味着没有所谓的“一刀切的”万全之策,政策总是特定的,故而必须适应于结构和制度的变迁而相应做出改变。[28]

从以上政策通论出发,明斯基着重考察了大萧条之后大政府干预的资本主义最基本的两大政策制度安排——“大政府”和“大银行”。在他看来,大萧条未能在美国重演的主要原因便在于这两大政策。[3](P17)并且,它们虽然无法消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不稳定性,但却在理论上可以防止任何金融危机的发生。[30](P173-380)其中,“大政府”是指政府支出和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包含三大效应或机制:收入和就业效应或总需求效应、预算效应或现金流效应,以及资产组合效应或资产负债表效应。[3](P24)它们往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福音,它避免了债务通缩和深度萧条的发生;另一方面,作为祸水,它产生了通货膨胀。[3](P315)“大银行”是指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以下简称LLR),通过影响资产价值和金融市场融资可得性而对经济的作用,包括三大职能:紧急救助的传统和基本职能、协助和支持债务重组职能,以及引导金融市场演化的扩展职能。[6]在稳定经济的同时,它也产生了通胀压力和道德风险的副作用。[3](P49)为了减少这些副作用,可以对LLR安排做出相应的设计。

二战之后,这两大制度以长期通货膨胀为代价避免了大萧条的爆发,但不稳定性和经济表现却每况愈下,因此传统的应对方式需要变革。[3](P106)这一方面需要对既有的“大政府”与“大银行”制度安排进行改革,在保留其避免深度萧条爆发的力量的同时,减少乃至消除其产生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入更多如同“断路器”一样的惯例、约束和干预来“稳定不稳定性”。为此明斯基呼吁一场罗斯福新政那样规模的根本性制度变革,首要目标在于抑制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更大的目标在于构建一个通向人本社会的人本经济,以提高人类福利。[3](P326)实现这种经济,一是需要构建一个以就业而非增长为导向的经济的改革方案,二是需要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三是需要一个有利于保持经济活力、保障公民利益和促进民主的竞争性资本主义。总之,明斯基憧憬的是一个低投资、高消费、充分就业、小企业和最小化官僚机构的经济模式。[3](P329)秉持着这样一种愿景,明斯基着力于推动涉及大政府、就业战略、金融改革和市场势力四大方面的“全面的、综合性的”改革议程。[3]

明斯基这种以“大政府”和“大银行”政策制度安排为核心的经济政策理论,深化了我们对政策运行和效果的理解。特别是,我们需要重视和进一步研究他所强调的,政府赤字对经济在流量方面与存量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机制,以及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除紧急救助外,还必须承担的引导金融市场演进的职能和逻辑,而这些却往往被传统理论所忽视。

结 语

综上所述,这八大经济理论在不同程度上皆与主流的相应理论存在差异,均代表着明斯基在宏观经济领域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其中,内生不稳定性理论无疑是明斯基最为重要和核心的经济理论贡献,其他七个理论均是明斯基在阐释其宏大“华尔街图景”过程中的产物,因而也是明斯基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明斯基的贡献绝不局限于只是提出了一个有关金融危机的狭隘的“纯金融理论”,忽视实体部门的生产和分配,从而只是从金融层面抓住了危机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危机的本质;恰恰相反,事实上他力图构建的是一个将实体经济与金融世界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理论框架,旨在将货币和金融、投资、政府支出和赤字、通货膨胀以及贫困和就业等金融和实体问题均纳入其中,从而回归真正的凯恩斯。只不过,未来亟需重建这么一个统一的明斯基理论框架,将以上这些理论有机地纳入其中,以焕发它们的生命力。并且,由于明斯基所想象的“华尔街图景”在凸显和强调其背后的“金融的逻辑”的同时,相对忽视了其他替代性图景及其背后的实体经济的逻辑,从而对实体领域的运行规律关注不足,因而在此图景基础之上所构建的理论和框架不可避免只是对现实经济提出了一种有偏见的、不完全的解释。有鉴于此,有必要将明斯基这些理论同从实体逻辑出发的理论互鉴融合。

[1] Hyman Minsky.John Maynard Keynes[M].New York:McGraw-Hill Professional Publishing,2008.

[2] Hyman Minsky.Can ‘It’ Happen Again? Essays on Instability and Finance[M].New York:M.E.Sharpe,2008.

[3] Hyman Minsky.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M].New York:McGraw-Hill Professional Publishing,2008.

[4] 李黎力.“大衰退”以来明斯基思潮之动向——一个批判性评述[J].经济评论,2014,(1).

[5] Hyman Minsky.Induced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Cycles[M].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4.

[6] Hyman Minsky.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Capitalist Processe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 [A].In C.P.Kindleberger and J.P.Laffargue (eds.).Financial Crises:Theory,History and Policy [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7] Hyman Minsky.Monetary Systems and Accelerator Model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7,47 (6).

[8] Hyman Minsky.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Z].Working Paper,No.74,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Annandale-on-Hudson,1992.

[9] Hyman Minsky.Longer Waves in Financial Relations:Financial Factors in the More Severe Depression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1964,54(5).

[10] Claudio Borio.The Financial Cycle and Macroeconomics:What Have We Learnt?[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4,45(8).

[11] David Prychitko.Competing Explanations of the Minsky Moment: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in Light of Austrian Theory [J].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2010,23(3).

[12] Hyman Minsky.An Exposition of a Keynesian Theory of Investment[A].In Szego/Shell (eds.).Mathematical Methods in Investment and Finance [C].Amsterdam:Elsevier/North Holland,1972.

[13] Anna Variato.Hyman Minsky:What Kind of (Post-)Keynesian?[A].In Riccardo Bellofiore and Piero Ferri (eds.).Financial Keynesianism and Market Instability:The Economic Legacy of Hyman Minsky Vol. I [R]. 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1.

[14] Hyman Minsky.Central Banking and Money Market Chang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7,71(2).

[15] 李黎力,张红梅.基于交易与基于债务的货币本质观之比较[J].当代财经,2014,(10).

[16] Hyman Minsky.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An Interpretation of Keynes and an Alternative to “Standard” Theory[J].Nebraska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1977,16(1).

[17] Hyman Minsky.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A Restatement[A].In Thames Papers in Political Economy [C].London:Thames Polytechnic,1978.

[18] Hyman Minsky.Financial Resources in a Fragile Financial Environment[J].Challenge,1975,18(3).

[19] 李黎力,张红梅.明斯基研究传统:经济学所忽视的金融泡沫研究传统[J].经济学家,2013,(9).

[20] Hyman Minsky. Finance and Stability: The Limits of Capitalism[Z].Working Paper,No.93,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Annandale-on-Hudson,1993.

[21] Hyman Minsky. Schumpeter: Finance and Evolution[A].In A.Heertje and M.Perlman (eds.).Evolving Technology and Market Structure:Studies in Schumpeterian Economics [C].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0.

[22] Hyman Minsky.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Z].Working Paper,No.66,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Annandale-on-Hudson,1991.

[23] Hyman Minsky.Money Manager Capitalism,Fiscal In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construction[A].In M.Szabo-Pelsoczi (eds.).The Future of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Monetary System [C].Budapest,1990.

[24] 李黎力.资本积累和金融化:明斯基与垄断资本学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1).

[25] Hyman Minsky.The Role of Employment Policy [A].In M.S.Gordon (eds.).Poverty in America [C].San Francisco:Chandler,1965.

[26] Hyman Minsky.Where the American Economy—and Economist—Went Wrong [A].In Hyman Minsky.Ending Poverty:Jobs,not Welfare [C].New York: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2013.

[27] Hyman Minsky.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Polic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73,(409).

[28] Hyman Minsky.Effects of Shifts of Aggregate Demand upon Income Distribu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68,50(2).

[29] Hyman Minsky.The Poverty of Economic Policy [A].In Hyman Minsky.Ending Poverty:Jobs,not Welfare [C].New York: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2013.

[30] Hyman Minsky.Financial Crisis,Financial Systems,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y [A].In Irwin Friend (eds.).Private Capital Markets:A Series of Research Studies Prepared for the Commission on Money and Credit [C].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64.

[责任编辑陈翔云]

MacroeconomicTheoreticalContributionsofHymanMinsky

Li Lili

(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Hyman Minsky; macroeconomic theory;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reviews Hyman Minsky’s eight macroeconomic theories for the first time: business cycle theory,financial theory of investment,monetary and banking theory,endogenous instability theory,long-term economic evolution theory,inflation theory,poverty and employment theory,and economic policy theory.These theorie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corresponding theories to varying degrees,and represent Minsky’s unique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of macroeconomics.It’s urgent to reconstruct a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insky in the future,so as to integrate and illuminate these theories.At the same time,given that these theories are derived from the one-sided “the logic of finance” highlighted by Minsky’s “Wall Street view”,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it with the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gic of real.

*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明斯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不稳定思想比较研究”(项目号:16XNF015)阶段性成果。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贾根良教授的指导。

李黎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872)。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资本主义金融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制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对光和热的不稳定性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