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速生林下食用菌优质高效栽培
10.16627/j.cnki.cn22-1215/s.2017.07.017
近年我国北方人工营造速生林面积增长迅猛。随着速生林生产的发展,新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前期投入大、生长周期长、效果不明显。为了有效弥补林业见效慢的缺点,发展林下经济成为近年来北方平原林业新的经济模式。食用菌作为一种传统林副产品,非常适合林下间作,而且林下间作食用菌成本低,收益高,在资源保护的同时,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
选择 4~5 年生郁闭度在 0.7~0.8 的人工速生林地 (树势偏弱的林地可适当增加遮阳网等辅助措施,以改善遮荫度)。不同密度的林分,发展食用效果有所不同。其中,3 米×6 米的林分行间可以搭建两个小拱棚,但不方便作业。由于光照较强,需要加遮阳网;4米×5 米的林分搭建一个小拱棚,郁闭度不够高,需要加遮阳网。
根据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从成本、效益、市场以及林下栽培试验及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难易程度等多方面考虑,通过筛选最终确定了 5 种适合北方林下栽培推广的品种。分别是:平菇、鸡腿菇、黄背木耳、杏鲍菇、香菇。为了合理利用时间,充分利用设施和土地,将食用菌高、低温品种搭配,安排合理的茬口衔接。
第一种:低温平菇—高温平菇、高温香菇或黄背木耳—鸡腿菇。
第二种:鸡腿菇—高温香菇、高温平菇或黄背木耳—鸡腿菇
第三种:杏鲍菇—黄背木耳、高温平菇或高温香菇—鸡腿菇
适宜食用菌生长,成本低,产量高的培养料配方:木屑 60%、棉子皮 20%、麸皮 12%、玉米面 3%、蔗糖 1%、石膏粉 1.5%、磷酸二铵 1%、其它 1.5%(包括各种微量元素)。料水比为 1∶1.1~1.3。
改变原来灶式灭菌时间长、容量小、劳动力强度大等缺点,实现了规模化灭菌,短时间达到良好效果。密封罩选用耐高温、寿命长的塑料薄膜两层,外罩一层花格布,组成一个密封的大空间,该空间可容纳菌棒 4500 个,是原灭菌灶容量的 4.5 倍。配料装入配料袋后,直接按规格摆放在一起,罩上灭菌罩送入常压蒸汽进行灭菌。4 小时后罩内温度可升至 100~110℃,恒定后维持 18~20 小时即可。这种灭菌方法与传统灭菌方式相比具有:灭菌容量大、操作方便、大大降低劳动强度、灭菌质量好、无死角、不会出现烧焦或灭菌不周现象、时间短、周转快、成本比原来降低 80%以上,而且可移动,使用方便,便于工厂化生长。
改变传统的接种箱式接种,过去接种有专门的接种室,接种量小,搬运频繁,在搬运中极易受杂菌感染,污染率不易控制。现在改为大棚内进行半开放式接种。将灭菌后的菌棒按要求运至大棚内摆放,冷却降温到 32℃以下,再罩上塑料接种帐,将菌种和接种工具一并罩入帐内,用气雾消毒盆或泌洁仕消毒。接种前 2小时掀起接种帐一角放气,5 个人工每小时可接种 4500 棒。接种后的菌棒码成 4~5 层,用地膜覆盖就地发菌培养。大棚内菌棒接种完成后,移动接种帐,继续接种,就地发菌。此法接种速度快、数量大,操作简便,成品率达 95%以上。
接种后菌棒无需再次套袋,直接并排码放,码放 13~15 层高,最后用塑料薄膜整体覆盖,四周压严,发菌。隔几天测定温度。,7~15 天后,待菌丝吃料 5 厘米左右,开始翻垛,并码成“#”字形,便于通风。待菌丝长满后,即菌棒全部发白即为成品。从接种到发菌结束约需 45 天。成品菌棒可以直接入林进行出菇(耳)管理。
7.1 林下设施安装
栽培设施主要指适合林间食用菌发展的经改良设计的配套供水系统,包含:①供水系统:16 公顷左右建一眼 120 米深的井,井房、泵和过滤装置;②管道系统:含主管道、分流阀门、细管道(拱棚内)和控制阀门;③微喷系统:采用轻雾六件套(市场供应),每 1.2 米安装 1 只。另外,还需要在林下建简易小拱棚,规格为宽2 米,高 0.8~1.0 米,长度以林地为准。材料为竹片、薄膜、铅丝和架杆。地上生长品种(平菇、黄背木耳、香菇、杏鲍菇等)需立式栽培,棚中拉 7 条铅丝架;地下生长品种需作畦,覆土,扣棚。林下栽培食用菌前应预先进行林地清理及灭菌消毒。
7.2 林下栽培技术要点
7.2.1 黄背木耳林下栽培:一年可在春、秋两季栽培。春栽接种在3 月中旬至 4 月上旬,可在 5~6 月入林出耳;秋栽接种在 7 月中旬至 8 月上旬,9~10 月入林出耳。小拱棚内温度控制在 18~25℃,相对湿度 85%~90%,并加强光照,刺激原基分化。当分化的原基形成幼嫩耳芽时,要有足够的散射光,耳棚保持湿润,并适当通风换气。耳芽出现杯状时,增加每天喷水次数,提高湿度到 90%~95%,以充分满足耳芽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保证耳片正常发育。因林间空气相对湿度不易人为提高,低于木耳子实体生长发育最适要求,因此需要勤喷补湿。采耳后,停水 3~4 天,待菌丝恢复生长后,再进行喷水管理,以促进下一潮原基形成,一般可采收 3~4 潮。
7.2.2 杏鲍菇的林下栽培:杏鲍菇属低温型菌株,从播种到出菇约需 50~60 天,其子实体生长发育期,保持棚温 15℃为佳,空气相对湿度以 85%~95%为宜,较清新的通风及弱散光,其它管理同常规即可。
7.2.3 香菇林下栽培:香菇的出菇技术按照常规管理。但由于北方气候与土壤干燥,必须加强喷水;现蕾时,棚内湿度要增加到85%左右。当菇生长到黄豆大小时,应及时喷水,以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7.2.4 林下平菇配套栽培:平菇有高温品种及低温品种,可以从 3月一直种植到 11 月。3 月下旬菌棒入拱棚,培菌温度控制在 5~25℃;出菇控制温度为 13~18℃,空气相对湿度为 85%~90%。采收后清除袋料两端的菇角和老菌丝,这时培养料的含水量应补足到65%左右,空气湿度适宜,一般 10 天左右出现第 2 潮蕾菇。平菇出两潮菇后,培养料的营养有些不足,为促进多出菇,可以结合喷水喷施营养液。采收 3~4 潮菇后,大致在 6 月底,可以更换耐高温品种菌棒,进行下一轮出菇管理。
7.2.5 林下鸡腿菇栽培:第一批,林下套种时间 3~6 月;第二批,林下套种 8~11 月。管理上子实体长出地面后,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经常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85%~95%。当子实体长到七分熟,即手捏菌盖不软,菌盖部分光滑洁白、无鳞片反卷即可采收。采菇后及时整理畦面,四处补土。当第 2潮菇采收后,由于营养消耗较多,应及时补充营养液。
林下食用菌栽植技术日渐成熟,它的推广和应用,将有效的利用林下闲置的土地资源,丰富林产品资源,林下栽植食用菌可以产生非常高的经济效益。 (转栽农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