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琴史考察

2017-01-31 21:28
北方音乐 2017年20期
关键词:琴谱古琴阶层

王 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江西古琴史考察

王 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江西古琴的历史命运离不开士族阶层的参与,琴与士同在,彼此共生发展。本文从此角度出发,着重探讨了江西古琴命运的发展历程,以期更好地推动古琴研究的发展。

江西古琴;士阶层;历史命运;文化内涵

在历史长河发展进程中,江西古琴命运多变迁,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士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言“琴与士同在”。历代文人之士偏向于借古琴抒雅志,彰显自身的高雅品性。从该角度切入考察江西古琴命运的历史进程具备极为重要的探究价值。

一、古琴的概念及其历史

古琴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拥有着极为悠久漫长的历史。根据《史记》中记载可知琴的出现时间不晚于尧舜时期,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琴可称之为瑶琴、玉琴或七弦琴等,在20世纪初期为了区别于西方乐器才称该乐器为古琴,以作清晰区分。古代文人通晓四技“琴棋书画”,其中的“琴”便是指代古琴之意。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或弦乐器乐内的弹拨弦铭乐器,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厚重,余香悠远,具备极为浓厚的东方古韵特色,

古琴历来在世人心目中都与文人阶层有着密切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由古琴的称号中便可见一斑。古琴在当时被称之为“圣人之器”,甚至还被尊称为“国乐之父”,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古琴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史实资料,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先秦时代,古琴便现于史料之中,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 《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而根据现有的文献史实资料可判断,至汉末时期,古琴定型为如今通用的外观形制。古琴和士人之间的关系可追溯至孔子时代,历经了数千年,古琴与士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古琴乐感高雅,极具飘逸出世的音乐通感,因此对于士人而言,常以古琴作为情感抒发和寄托的良器,基于这一角度和联系,古琴早已超出了普通乐器的概念及意义,成为当时士人以及中国文人理想人格和生活理想的重要象征。

二、古琴流派的发展渊源

古琴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表达形式,可以直观反映演奏者的内心表达和精神世界。不同的琴家或演奏者对于古琴文化的理解也会受到个人的文化、修养、品性、思想境界以及当时心理状态的影响,故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古琴家对于古琴音乐会有着不同理解,甚至同一位琴家在经历了岁月沧桑变化依然会对古琴音乐产生差异化的理解,这是极为正常和普遍的现象。由于不同的音乐理解和艺术鉴赏,在指尖上的表达也会呈现多样化的丰富表现形式,这也为古琴音乐体系创造了百花齐放的艺术风格。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音乐风格和表达神韵相近者会逐渐形成一定的流派,由历史进程可知,古琴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不外乎于三个重要驱动原因,首先是来源于地域的影响,这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如本文所提及的江西古琴流派,便是由于同地域的内在社会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演变形成;第二则是师承的影响,在汉文化体系中注重师道传承,因此随着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也会逐渐形成一个流派,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第三个原因则是传谱的差异性,这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泛川”、“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资料较多,给予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条件,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所以,现代的琴文化领域,各琴派之间,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

三、江西古琴命运的文化命脉

众所周知,在宋代曾有江西诗派之称,但在艺术领域同样也有江西琴派之美誉,这与当时的京师琴派和浙江琴派并列成为三大琴艺流派。江西地域的文化艺术命运发展具备极强的地域特色,文化艺术人才的群体性特征极为显著。在宋代文学领域,江西诗派极为著名,实质上在艺术领域中的江西琴派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江西贵溪仙水岩龙虎山悬棺墓葬中曾出土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江西古越民族便已接触到了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到东晋,“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的江西诗人陶渊明与无弦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在他看来“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虽然无弦,但也自有一番动人意趣。随着江西区域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直至宋代,江西弹琴者甚多,故而形成可与京师、两浙相较的江西古琴流派。宋代江西弹琴者众,以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为代表,形成三足鼎立之一“江西琴派”。宋元之际流行江西谱;中国第一部琴谱集《神奇秘谱》作于明代南昌;近代则有泰斗查阜西、梅曰强,惜未在江西传艺,造成传承断代。曾有古籍称,“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江西失于轻浮……”,由此可见江西古琴流派的影响之大。此后,江西能琴者在整理、演奏和创作之中逐渐形成了“江西琴谱”,直至南宋盛极一时。江西琴谱,融入了江南婉约之风,风格华丽,曲调优美,演奏技法极为多样和丰富。元代期间,江西古琴虽已逐渐衰败,但依然流传于民间。元代郑玉曾在“琴谱序”中提及“今之用乎琴者,有江西操,有浙操、中原操,则南北之音又不同矣”。直至明代依旧在民间中流传。江西古琴命运的变化与文化命脉的发展密不可分。

四、琴与士的辩证关系

在探讨江西古琴命运的历史发展之时,必然需要提及到琴者这一重要主体。

在多数人的内心感知里,琴者多为士,古琴音乐更是文人艺术的重要体现。“士无故不彻琴瑟”,古琴与文人之士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又可以追溯至西周晚期,古琴脱离了庙堂巫师之手,广泛流传于民间,随着朝代变迁和时代发展进而成为了文人之士“弦歌述志”的重要工具。相较于其他乐器,古琴甚至还是文人志士直接参与制作的,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精髓和思想情感。实质上在士阶层兴起之前,古琴这一艺术形式工具的地位并不具有特殊性质,但自从与士阶层产生紧密联系之后,古琴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八音之首”。古琴之于士阶层而言,不仅仅是赋诗弦歌之工具,更是修身养性,赋予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良伴知己。而随着士阶层的逐渐衰败,古琴也逐渐走下神圣神坛。江西古琴命运发生历史变迁同时也是士阶层的宏大发展历史,琴与士同在,共呼吸,同发展,共同走过了同兴共衰的历史进程。

五、江西古琴的士文化内涵

(一)士阶层的发展开拓影响了古琴流传范围

江西古琴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战国甚至更早的时期。先秦时期,古琴这一乐器早已家喻户晓,据《史记》等古籍记载当时古琴多流传于民间,或隐于市,或隐于深山,古琴的地位与其他普通乐器无明显区别。随着朝代变迁,古琴流传范围逐渐拓展和扩大,宫廷朝野,普通民间,皇族后妃,朝臣,隐士文人,民间艺人都能成为琴者,直至汉代,琴者的身份并未得以固定。但在汉代,古琴在八音中的地位已逐渐显现出来。此后随着士阶层的不断崛起,古琴的流传范围逐渐集中于文人之士群体之中,脱离了民间百姓的群体。昔日“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的场面逐渐被“弹琴吟咏,陶然自得”的场面所替代,古琴流传范围发生了变化,与士阶层的联系开始紧密起来,而这也进一步应用了古琴艺术的审美内涵。

(二)士阶层的发展推动了古琴艺术的发展

首先士阶层的参与推动了江西古琴艺术的创作。江西士人琴者由于自身具备较好的教育背景和理论水平,因此在古琴的演奏、记录和传承创作过程中都融入了自身的独特思维情感。长此以往,形成了江西琴派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江西琴谱。在南宋时代,江西琴谱甚至能与宫廷御用琴谱相抗衡。而同样也是在南宋时期,正是江西古琴艺术发展巅峰阶段,甚至能成为当时朝代的主导流派,“凡骚人介士皆喜而争慕之”。其次士阶层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古琴艺术这一文化古籍及相关文献资料。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相较于其他音乐形式而言,江西古琴所留下的文献数量极多,无论是相关的古籍文献,亦或是江西古琴曲谱,都具备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而这些文献的保存和发展离不开士人的参与和努力。

(三)古琴与修身的传统文化内涵

琴与士同在。士阶层的参与为江西古琴命运的发展融入了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色彩。古琴之于文人,不仅仅是吟咏工具,同时更是一种修身正心之良伴,在当时士阶层的认知中古琴的正心价值是远远高于其娱乐价值的。这种理念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儒家思想讲究文心所在,“质而不野,文而不料”,而道家思想则为互补。中国传统士人偏向于将儒家的济世观念和道家的出世观念进行有效融入,渴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同时也追求一世独立,回归本心自然,关怀现实却又能淡泊名利,明哲保身。这些文化内涵思想也在古琴琴曲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江西琴派中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以琴会友,与琴作伴,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推动了江西琴派的发展。欧阳修为江西庐陵人,他拥有极为丰富和独特的琴乐思想。在他看来,操琴是与古人圣贤对话的最佳途径,“古人不可见,古人琴可弹。弹为古琴声,如与古人言”。古琴可载道,可称为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表述载体,而这正是江西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六、结语

相较于其他乐器而言,江西古琴之所以能自成一派,从古至今流传千年,这离不开士阶层的参与和努力。士阶层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古琴流传范围,保存和推动了古琴文化发展,同时也为之融入了更为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使之更具美学艺术价值。

[1]苗建华.琴与士同在——对古琴命运的历史考察[J].音乐研究,2003(02):44-51.

[2]马如骥.南宋琴史考疑——读《清容居士集》琴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宋代古琴音乐研究》第四、第五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03):75-88.

[3]任飞,蒋晓婷.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39-141.

[4]龚鹏程.群己之间:古琴美学的两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03):99-108.

[5]刘欢,耿文娟.琴家郭沔与南宋浙派古琴文化的形成[J].兰台世界,2014(12):129-130.

[6]薛冬艳.北宋古琴音乐体裁“调子”文献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04):65-71.

J632.31

A

项目名称《江西古琴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G2016179)。

王颖(1983—),男,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琴谱古琴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蔗湖琴谱》考①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不一样的钢琴谱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