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比喻表达分析中日文化的特点

2017-01-30 11:43:38
山西青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日语比喻事物

曲 爽

阿坝师范学院外语系,四川 汶川 623002

通过比喻表达分析中日文化的特点

曲 爽*

阿坝师范学院外语系,四川 汶川 623002

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起到引起读者丰富联想,并引起强烈共鸣的的作用。如果能够很好的应用比喻,就能把抽象的事物简单明了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困难事物的表达变的易于理解。对中日两国的比喻表达进行对比,探索语言的文化背景,对更好的理解日语的表达方式,更好的促进中日交流,加深彼此了解等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站在对照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立场,以中日的比喻修辞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历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在比喻修辞里蕴藏的中日文化的特点。

比喻;地理环境;历史;生活习惯

一、比喻的定义

比喻是本体和喻体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紧密联系而成的常用修辞格。关于比喻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根据《新明解国语辞典》的说明,比喻是为了使说明或者记述的内容能够便于理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应用适当的举例或者形容的修辞手法。《现代汉语语言学》上是这样说明的,比喻就是用别的领域的词汇来表达某个领域的事物的表达方式。总之,比喻就是以联想为心理基础,利用一种事物来描写与其具有共同特征的其他事物的一种方式。

二、比喻表达中蕴含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最有力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反映了文化的很多特征。想要正确的理解比喻,那么必须要首先把握住在比喻表达中蕴藏的文化特征。

(一)地理环境因素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对于事物的联想也不尽相同。日本是个岛国,受到了大海的强烈影响,生活中用与海有关的事物作为喻体的比喻表达很多。而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具有内陆特色的很多比喻表达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1.今週の気温は鰻登り。湿度までたかいもんだからまるで日本の夏のよう。(进入这周,气温直线上升,连湿度都很高,完全像日本的盛夏)

例2.北川幹事長は「自民党は腐っても鯛。各地域に根付く支部組織は民主と比べ物にならない」と言った。(北川干事长说:“自民党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本党扎根在各地的支部组织都无法与之相比。”)

例3.金を湯水のように使う。(挥金如土)

例1是用抓鳗鱼时鳗鱼试图从手中逃脱而用力往上游的状态来比喻气温的直线上升。例2是表示本来很强大的人或者事物即使衰败了也还是比一般的要强,日语是用海洋生物的鲷鱼来比喻,而汉语是用陆地生物骆驼和马来做比喻。例3要表达的是极度浪费的意思,日语中用水来比喻,汉语用的是土。

上述这样的比喻无疑是基于地理环境的特点而产生的。与岛国的鲷鱼,水相对的,内陆国的骆驼,土等就具有相同的语用意思。汉语中没有与日语的“鰻登り”相对应的说法,就直接译成“直线上升”。类似的,“河童に水泳”就译成“班门弄斧”,“尾鰭を付く”的汉语翻译就应该是“添枝加叶”或者“添油加醋”。由此可见,中日两国的比喻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因此,必须要对两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二)历史文化因素

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深刻的影响了语言表达。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历史。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日本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中,日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下面,就从中日历史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来分析中日比喻表现的历史文化影响。

1.相同点

所谓的相同点,即日本自从古代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的与中国相似或者相同的历史文化的部分。从比喻表达来看,借用中国古典是比较常见也比较多的一种方式。

例4.人間万事塞翁が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例5.悪いことをしたかれは、妻にも、子供にも、友達にも孤立されて、四面楚歌の境地に陥った。(他做了坏事,被妻子,孩子,朋友孤立,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例6.大学の入学試験に失敗した島村さんは胆をなめる(臥薪嘗胆)と決意して、今は毎日一生懸命努力しているんだ。(他高考落榜后,决定卧薪尝胆,现在每天都拼命的努力学习。)

例4中表达的是人生的幸与不幸是难以预测的,汉语和日语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塞翁失马”“人間万事塞翁が馬”来比喻。例5是用同样的方式“四面楚歌”来表达孤立于敌军的悲惨状态。例6是用同样的“卧薪尝胆”“胆をなめる”方式来表达为了报仇雪耻刻苦努力的状态。这些都是因为日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文化方面受到了中国的深刻的不可小视的影响,所以与历史文化因素相关的比喻中就存在着类似上述的多的令人吃惊的相同或相似表达。

2.不同点

日本也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自身的历史也对文化以及语言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在日语的比喻表现中也逐渐出现了很多独具日本特色的表达方式。

例7.他人の目を気にして「食わねど高楊枝」を決め込んでいる日本のISP。だが、魅力的なブロードバンドコンテンツには、のどから手が出る状態であるのは間違いない。(日本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虽然介意他人的眼光而“廉者不食嗟来之食”,但一定是非常渴望得到具有吸引力的宽带内容的。)

例8.高校3年のとき、山陽新幹線を使って、広島、下関等をユースホステルで手伝いながら回ってきた。最後は所持金が底を付き、下関から静岡まで「薩摩の守」を敢行した。(我高三的时候,利用山阳新干线,一边在青年旅社帮忙一边游玩了广岛,下关等地。最后花光了所有的钱,从下关到静冈实行了“逃票”。)

上面的例7是表达即使是在困难的时候也坚决不能丢面子。这时日语用的是“食わねど高楊枝”,汉语用的是“廉者不是嗟来之食”。“食わねど高楊枝”是“武士は食わねど高楊枝”的简略说法,这里就涉及到了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武士是日本幕府时代特有的阶级,武士道精神被认为是武士的最高境界,存在了1000多年,对日本的民族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例7的句子中,如果对日本武士以及武士道精神没有理解的话便很难把握句子中“食わねど高楊枝”的意思。

例8用“薩摩の守”来比喻白坐车,逃票。为了能够理解这个比喻也必须要对日本的历史典故有个了解。萨摩曾经有一个叫“ひらの忠度(ただのり)”的长官,“忠度”的读音ただのり刚好和“ただ乗り”(白坐车)相同。这样,人们就习惯了用“薩摩の守”来比喻白坐车,逃票。也就有了上述例8的说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独具特色的日本式的比喻,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解了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在学习和翻译过程中做到活学活用。

(三)生活习惯因素

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是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的,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比如联想的方式。我们经常用到的比喻表达就能从语言的侧面反映出文化特征。

例9.近年、大学から卒業した大学生は芋を洗うように多くなって、就職の圧力の高まるのはいうまでもないことであろ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如同下饺子般,就业压力的增大也是理所当然的。)

例10.試験では優秀的な成績をとったが、学校で学んだ知識が仕事においては、まさに畳の上の水練であった。まったく使い物にならない。(考试成绩虽然很优秀,但是在学校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是纸上谈兵,根本派不上用场。)

例11.給料の高い仕事はできないが、給料の低いのはしたくない。彼は本当に帯に短し襷に長しのようなものだ。(高薪的工作不会做,工资少的又不想做,他真是高不成低不就。)

例9,在表示很多的时候,日语用的是“芋を洗うように”,汉语用的是“如同下饺子般”。以前芋头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主食之一,看见洗芋头时的样子就很容易联想起什么东西很多的样子,所以,可以说这是用具有日本特色的事物作比喻,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异曲同工的是,汉语中用煮饺子的情形来比喻数量多。饺子是中国特色的一种食物,上述例9就是用煮饺子时的场景比喻人多的情景。可以说,以上的例子都是具有各自生活特色的比喻形式。对生活习惯的了解更有利于理解比喻的含义,句子的意思。

“畳の上の水練”和“帯に短し襷に長し”中的畳和帯,襷都是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在语言中利用这些生活中的最平常的东西来比喻意义深刻的事物——“纸上谈兵”“高不成低不就”,这些都是与日本人生活相关的比喻表达,既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又生动形象。在这里要注意的还有,两种语言的比喻表达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表示高不成低不就的时候,日语中就有很有日本特色的表达,但是汉语中就直接用“高不成低不就”来表示,在学习和理解中也不能太拘泥于形式。

[1]方江英等.从跨文化的角度看汉日比喻的异同.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4.

[2]简明汉日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3]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语辞典,1999.

[4]日语惯用词组分类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国语惯用句辞典.东京堂出版社,1987.

[6]现代语言学.金星堂出版社,1996.

曲爽(1985-),阿坝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H

A

猜你喜欢
日语比喻事物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比喻
文苑(2020年12期)2020-11-19 13:16:26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32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0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语文知识(2014年3期)2014-02-28 21: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