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学生对中职语文的学习兴趣

2017-01-30 11:43:38霍韵琳
山西青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杜甫中职文本

霍韵琳

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广东 肇庆 526060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学生对中职语文的学习兴趣

霍韵琳*

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广东 肇庆 526060

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既与自身水平相关也与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有关。在学习动机上仅强调语文对职业道路的辅助作用是不足的,还需要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兴趣爱好出发进行引导。本文以网络信息资源作为连接学生兴趣与课文的桥梁,探讨信息检索、网络用语、时事热点进课堂,使学生能够自主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又能较有效地减少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

语文;网络信息资源;兴趣

在中职校园,学习语文不再受到应试考试的驱使,学生的学习热点和冰点就会自由地表现出来,当对学习目标认识不清,或者觉得课程内容不能引起兴趣时,直接以趴桌子、聊天等姿态以示“抗议”。从教育实践中看来,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语文水平的差异并不代表智力上的差距,而是自我约束力、目标导向的差距。与同龄人一致,中职学生热衷网络,包括网络用语、线上沟通、网络游戏等,他们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但往往不能保持持久的热度。现在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包括了文本、视频、音频、动画等,如在课前预习、课中讨论更多地融进多元化的知识,能一定程度地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课堂的生成。

一、文本是基础

文本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所有对于文章的感悟和创新理解都要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之上。试想如果《荷花淀》变成对“荷花”、“夫妻关系”的理解,那只会是偏离文章扣人心弦的战争描写和富有特点的人物塑造。翻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除了课文,还有精读作品的方法介绍,如加圈点、做卡片,这一切都指向对课文的深度理解,而紧扣文本内容的理解才是课堂的创新的根本和源泉。

二、文本解读要重视信息的整合

以往的阅读和做题中,往往侧重于寻章摘句、有时候过分分析语段更会造成文本支离破碎之感。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章的创作环境,给学生以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之感。

(一)课前给出关键词还原作品背景

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可布置学生关键词,并提供搜索资源的专业途径。让学生融入文本,参与资源检索、甄别、采用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古今价值观的碰撞或延续,也会受到一些新鲜信息的刺激,激发出学习探究的兴趣。在充分的预习之下,学生会自主地拉近与教学内容的差异,真正做到了对课文的“预热”。如预习莫泊桑的《项链》,作品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教师可给出“贵族”和“平民”的关键词。让学生检索文字、图片、视频的资料还原创作背景,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鲜活。在上课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整合,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做法的深刻理解。

(二)专业网站的提供

一般来说学生都是“有不懂问度娘”。我们都知道百度搜索涵盖的面确实很广,但是质量良莠不齐,而且还会受到竞价排名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以外,搜索时难免还会出现游戏、广告的链接,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离题”,必要的时候可以加以手机上网时间的控制。专业网站在资料的审核方面会更严格和专业,而且基本没有广告和游戏的链接,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有质量和更少干扰的学习环境。专业网站包括了各大出版社的学习网站、各地教育类网站、工具资源如汉典网、古诗文网,视频资源如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公开课等,在搜素微信时给出较专业的微信公众号。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己建公众号,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或者把资料分享到学校的平台,使学生能更准确地利用资源。

(三)思考方向的指引

语文的思考方向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人物分析、谋篇构局、手法应用、各类语用环境等,教师可进行多维整合。如预习文言文《孙叔敖纳言》,可以让学生从成功人物的角度出发,探讨孙叔敖为何能在硝烟不断的春秋时代三度为楚相,让学生多收集孙叔敖的其他故事,塑造较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提供指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采纳资源必须具备较大的接受度和一定的教学策略。就如《登高》一诗的预习,学生对杜甫是“诗圣”这一身份已经熟悉,他们的目光可能会被“杜甫很忙”这类恶搞视频所吸引,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处理“圣人”和“恶搞”之间的鸿沟。放眼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在“古典主义”的高峰过去后,解构、颠覆开始大行其道。上述所说的这些内容作为一个争议点、讨论点进行课外延伸,也有利于促进课堂的生成。

三、巧用网络语触发学习动机

(一)网络用语引入课堂的利弊

现在的年轻人自发地追寻一些新颖的表达,就像游泳运动员傅园慧的一句“洪荒之力”,说者也许无心,但是听者饶有趣味。这句话的出处大部分人并不知晓,也不了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但是这并不影响这句话铺天盖地地出现在新闻、广告、聊天等各种各样的场合里。然而,这个如此“给力”的词在大肆传播后,不久也会泯灭于新一代的网络语。就像曾经红极一时的“也是醉了”、“家里人知道吗”、“俯卧撑”等,现在基本上已经很少提及了。有一些网络语如“山寨”、“弹幕”等词则消弭了诙谐的味道,进入了较为专用的场合。对于网络词,语文教师可以如此去看待,第一,它确实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至于怎么往学习兴趣上引则看教师的教学策略。第二,可以从“解铃还须系铃人”的角度,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如现在颇为通行的“宝宝体”,“吓死宝宝了”,这除了是一种求新求异的表达,《语文建设》期刊中《“宝宝体”走红》一文中分析,“宝宝体”的出现一是源于追新求异的认知心理,二是男强女弱的社会地位,三是语言表达精细化的需求。当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时候,他们会去思考,会去分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

(二)网络用语引入课堂的举例

在课文教学中,如汪国真的散文《我喜欢出发》,可以学生熟知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网络语进行引入,让学生自由去表达对于这句话的看法,然后向散文的学习进行延伸。散文本来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没有固定的叙事结构,学生有时在了解作者思路时有种失去方向的感觉,而现在能以这封辞职信背后的故事作为参考,结合分析,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度。

在预习《杜甫诗二首》时,可以让学生以“杜甫”为关键词搜素微信文章,也可以直接给出推荐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如微信公众号“诗词词典”提供的有译文、有范读等资料的《登高——杜甫》,公众号“读史十二年”提供的《杜甫,从屌丝到诗圣》,公众号江徐的自留地提供的《杜甫为何死不罢休?》。在《杜甫,从屌丝到诗圣》中,开头有如下的文字“杜甫一直都觉得自己忒平凡,认为自己就是一屌丝。他6岁时认识的第一个名人是会舞剑的公孙大娘,那姿势那场面,只能用相当壮观来形容:那剑雨流光犹如雷霆而来,像后羿射日,像天帝驱龙,使青山低下了头,清风改变了颜色……”全文夹带了一些网络用语,灵活的文字表达让学生跨越了古诗文的屏障,能真正认识到诗圣的神奇而伟大的人格魅力,增加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四、根据时事热点巧设考核题目

手机进课堂,本来是资源开放、合理利用的好方式,但是对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往往会以手机资源作为应付作业的工具。如现在大行其道的“小猿搜题”APP,这是一款为初高中学生设计的拍照搜题软件,操作方式十分简单,只需用手机拍照,即可自动匹配答案。显而易见的是,教师简单复制网上的教学设计、作业和测验很容易受到挑战,某些学生会认为教师也是在用网络信息对付他们,如果教师能拷贝网上的内容,他们也能。

在信息时代,教师需要紧贴社会生态,选取争议热点为学生巧设题目。如可以把作文的提示资料改成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在实用语文操练方面,可以把普通话朗读的考评材料换成是最近发生的内容;在应用文训练方面,可以把学校、市最近要开的会议、国家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作为训练的材料,再让学生留意正式的稿件、处理方式与自己所写应用文或方案之间的差距。在学习求职信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上网检索自己心仪的招聘启事,再根据岗位要求结合自己的条件写出求职信。教师平时可以多关注一些名教师的博客、以及各种的学生期刊,把握出题的脉络,给出学生不一样的作业,不一样的课堂。

现在的语文课堂,渐渐走出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形式,对话式、小组探究也运用到课堂当中。中职学生较明显的一个缺点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太多的积累使他们很难把问题进行延续,回答时也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是学生资源匮乏的有效补充。目前的教科书,尤其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很多都增加了“利用互联网搜集材料”的内容,作为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的教师,日常上网时要“时时留心、处处注意”教学的触发点,在备课时充分浏览互联网的可利用资源,为学生在复杂且迷茫的信息海洋提供方向。毋庸置疑,现在的教学对教师灵活运用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把学校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确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1]欧阳代娜,洪镇涛主编.语文基础模块(上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7.

[2]倪文锦,于黔勋主编.语文基础模块(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洪帅.“宝宝体”走红[J].语文建设,2016.04.

霍韵琳(1988-),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本科,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

G434;G

A

猜你喜欢
杜甫中职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杜甫改诗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绝句
儿童绘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杜甫与五柳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杜甫的维稳观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14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