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问题的悲剧探讨
——以严歌苓《老师好美》为例

2017-01-30 22:02:28钟守美
山西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刘畅人性美科举制度

钟守美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现实与问题的悲剧探讨
——以严歌苓《老师好美》为例

钟守美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严歌苓的《老师好美》,首次将目光聚焦中学校园,以细腻激情的笔触,别样的叙事风格,讲述校园中隐秘而炽烈的不伦之恋,向我们揭示了当前社会“科举制度”压力和人们世俗眼光的偏见之下的人性美。本文旨在循着作品的脉络,对其隐含的社会问题及现实悲剧进行新的探讨。

严歌苓;《老师好美》;“科举制度”;悲剧

小说以贵阳六中师生恋的真实事件为雏形,讲述了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不伦之恋。三十六岁单身离异的女班主任纠缠于两个情窦初开高三学生之间,大胆享受着男生给予的炽热爱恋,用短信传递着难以启齿的爱,将畸形爱恋升级为恶性杀人事件。《老师好美》将震撼人心的新闻故事,以小说的形式呈现,挖掘了师生恋谋杀案中突破传统伦理的情爱,展示人物细腻、复杂的内心,对人性的深度开掘,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这之间,有虚构也有收敛,虚构了人物的生活细节,收敛了事件中的情爱事实,让读者在感受人物的同时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剖析存在于校园内的师生恋行为,引发对教育的反思。循着脉络,走近这部以现实为原型创作的小说,以探寻我国应试教育下的弊端以及为人师表的道路选择。

一、世俗偏见下的“人性美”

丁佳心,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富有经验,上课极好,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对她敞开心扉,也在她那里得到了应有的安慰。这说明丁佳心感情细腻,待人真诚。也许正因如此,在某些心理状况极度不好的学生眼里,她成了根救命稻草。当她在同学们的面前展露出毫无保留的母性情感时,两个学生便更加觉得她是爱着他们的。笔者认为,一个老师爱自己的学生,应把握好尺度,不能因对学生欣赏和心疼,就将感情毫无保留地付出,最后连给出的师生情错位成了恋情却毫不知晓,使得自己的学生,永离人世、身陷囹圄,留下几多悲剧。老师关心自己的学生是好事,但应该把握好一个“度”,注意方式方法。小说曾这样提到,丁带邵天一去针灸后发信息给天一:“今晚感觉怎样?针灸效果如何?但愿你睡得像只小猪。”对着一个即将成年、正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发这样哄小孩般的信息,怎能不让激情澎湃却压抑不了的学生过分吸收呢?邵天一处于高考压力和缺爱的心理状态下回复“530(我想你)”时,丁没有立刻澄清,而是顾左而言它,紧接着他接着发:“880(抱抱你)”。从此,他对她的感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丁却依然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带邵天一去看医生,依旧让他拥有高考前紧张时间中与丁老师每周一次难得的共处时间的特权,与她保持频繁的联系。

刘畅,性格开朗叛逆,家境优越,缺乏父母的关爱,一直处在孤独与被遗忘中。丁的出现改变了他,他敞开心扉,冰冷的心逐渐被温暖。但在此之中,不乏有丁老师的不当的行为。在课堂上玩手机,丁非但不批评,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哦,可能是我想错了。”,自此便在他的心里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课堂上调侃老师,扰乱课堂纪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不由得让全班同学唏嘘“他是老师那边的人,老师被他征服了”。后来,丁成了刘畅的家教,刘畅因此目睹了丁的前夫,甚至与丁发生关系。而在刘畅明确表明介意丁与邵天一交往。而丁却忽略了这一点,就算是真的觉得自己仿佛爱上了刘畅后,依旧和这两个孩子保持着暧昧关系。

或许,丁佳心这样做是出于一片好心,想让自己带出来的同学可以参加高考,有个光明前途,殊不知,自己的方式错了,自己的“度”没有把握好,最终害了学生,毁了自己。在小说问世之初,大家都带着世俗偏见来看待丁佳心,却又常常忽视了那份人性美和表达方式欠佳才造成的的悲剧。

二、当代社会“科举制度”再思考

小说《老师好美》,老师好美且无奈;教育重要却又很沉重。当代社会的“科举制度”,给人这样一种感觉。每年的燥热之夏,疯狂宣誓之后,所有的高三学子就共同去挤那唯一的独木桥,寒窗十二载,到最后,自己的命运竟取决于这一张张A3纸,一道道自己曾反反复复记忆忘记、做了又做的题上;仅凭一张张试卷,就给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下了定义,这未免也太武断了吧?但是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汲取过去的经验,要保证公平公开,就目前的条件而言,也只有高考才可以保证相对的公平,才可以使莘莘学子到更高一级的院校,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深造机会。要想改变现在的局面,目前,我们还是别无他法,只有等后来的人另辟蹊径。

但也就是因为只有高考这一条路,人们所做出的相应的对策,特别是“超级中学”的兴起,我实在不敢苟同。这样不仅忽视了素质教育,还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忽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仅仅是应试教育,可能真的太过于欠缺,不能够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各地“超级中学”的特征是相似的:上万名学生的巨大规模;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万念归一”的思想控制;高强度、高难度的应试训练。诸如“超级中学”等的做法在违反教育方针和国家关于高中教育的要求的同时,依旧反映着如今的社会现实,即:高考仍然以分数论成败,分数又可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必然导致“超级中学”等所谓的现实合理性。

高考改革踽踽独行,要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发生,学校要像学校,不能办成“教育工厂”、“高考训练营”。而家长、教师要分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则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拿高分、考名校,否则,《老师好美》类的悲剧还会上演。

总之,在对于《老师好美》这件事上,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外界都不应该只是批判老师的所作所为,这件事的根源在于,孩子们在强大的压力下,父母未能及时发现、未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那份关心和爱护,而老师的那份似明非明的爱,却给了学生以错误的信息。这给我们的警醒是,在关心孩子的学习的同时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在选择关心的方式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相信人性总是美好的,不能够以偏概全。而对于高考这件事上,中国现阶段也只有高考这条路可以保证相对公平,让那些家境贫寒,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孩子提供一条走出大山的路。所以,教育改革、高考改革,将会适应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一直走下去。

[1]严歌苓.《老师好美》.

[2]徐国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读严歌苓<老师好美>》.

[3]中国之声.《新闻纵横》,2015-1-21.

I

A

1006-0049-(2017)06-0282-01

猜你喜欢
刘畅人性美科举制度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0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春来啦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论三毛作品中的人性美
戏剧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3:03:52
珍视自我
夏天咋来的
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