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妮 李雅倩
(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0)
南涧彝族“跳菜”
张梦妮 李雅倩
(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0)
“跳菜”是云南南涧县境内无量山、哀牢山一带一种传统的结合饮食与舞蹈的表现艺术,“跳菜”一般在重大事件或节日举行宴席时表演,既为了上菜又为了增添喜乐气氛而专门跳的一种舞蹈。在本文中,首先对“跳菜”艺术进行了概述,并从地域、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展开,详细地分析了“跳菜”的艺术特点,豪迈奔放、飘逸灵动。
“跳菜”;艺术;舞蹈;文化
“跳菜”,又称作“抬菜舞”,在彝语中被叫作“吾切巴”,是云南省南涧县境内彝族一种风俗礼节性舞蹈。当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了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增强宴席时的喜乐气氛而特有的一种舞蹈形式。其表演方式为由引菜人和抬菜人从厨房到餐桌合着音乐节拍,跳着彝族特有的舞步,诙谐幽默地按“棋子”式布局摆菜的一种融舞蹈、音乐、饮食于一体的上菜礼仪。
(一)“跳菜”的起源
“跳菜”起源于云南南涧自治县,在地理位置上看,南涧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地处东经100°06′~100°41′,北纬24°39′~25°10′之间。东与弥渡县接壤,南与景东县毗邻,西南与云县以澜沧江为界,西至黑惠江与风庆县隔水相望,北与巍山县相连。县域东西横距59千米,南北纵距55千米,总面积1731.63平方千米。
从历史时间上来看,“跳菜”始创于1200多年前唐朝《南诏奉圣乐》“抬菜舞”。云南当时的《南诏奉圣乐》,被唐朝列为14部乐礼之一,舞者托盘起舞,随乐而动,姿态优美,是当时极富盛名的宫廷舞蹈之一。而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沉淀,“跳菜”已经深深扎根于南涧普通民俗之中,成为了南涧民间重要节日宴席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平添喜乐气氛,而且也极具艺术观赏性。而在今天,“跳菜”已经更成为一种舞蹈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进行表演,为艺术的传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跳菜”的发展现状
由于最近几年的宣传和推广,“跳菜”在南涧县境内艺术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而且根据统计,南涧县内从事或发展“跳菜”艺术的人员达到近千人,其中到北京,桂林,成都,昆明等外地继续发展的“跳菜”从艺人员也有200余人。
在南涧县内各大酒店宾馆,从事“跳菜”艺术的人员有近百人,民间“跳菜队”也有数十只,每当“跳菜”时总是表现的尽心尽力,淋漓尽致,丝毫不比专业“跳菜”从艺人员逊色,为外地到访者“跳菜”文化了解以及“跳菜”的宣传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近年来,南涧政府持续推动“跳菜”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并在社区、学校、农村等组织开展“跳菜”的学习,为民间“跳菜”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基础。更进一步的是,当地人还不断扩充“跳菜”的表演形式,把原来仅限于宴席上的表演推广到集会、舞台上,先后推出了《南涧跳菜》、《无量山放歌》、《无量山歌舞》、《跳菜汉子》等宣传“跳菜”艺术的光碟作品,将“跳菜”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三)“跳菜”的艺术特点
“跳菜”时伴奏所用的乐器,主要是锣,唢呐,大筒等,由于流传已久,伴奏的曲调多复杂多变,曲目也各种各样。根据南涧当地地域划分的区别,通常把“跳菜”时的伴奏曲调分为“上截调”和“下截调”。无量山地区的被称作“上截调”;哀牢山地区的称为“下截调”。虽然在地域上“跳菜”的伴奏有所划分,但是两者都有“喜调”和“哀调”两种形式,以分别用于喜事和哀葬等。
“跳菜”表演时,表演人员一般身着传统红、黑色调绣花镶边大襟上衣,戴着大银耳环,披着类似斗篷的羊皮披毡,虽然服饰上并不华丽,但是表演极具张力,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丝毫不掩饰感情的流露,没有矫揉造作,完全投入到艺术的表现当中,为宴席过程增加欢乐。
舞蹈的形式上沿袭了传统的宗教祭祀的元素,为表演增加了些许神秘感,其中还融合了黑彝“十六步”和白彝“六步”的舞蹈动作特点。在“跳菜”过程中,通过模仿的形式,跳出“喜鹊蹲窝”“手托金鼎”“五谷丰登”等舞蹈动作。
(四)“跳菜”的表现形式
在“跳菜”表演前一般要进行“拜四方”的祭祀活动,以表达敬畏之心。在“跳菜”开始时,首先大号、唢呐等伴奏声响起,伴奏音乐节奏欢快,富有气魄。“抬菜”表演人员主要分两种,分别是“引菜人”和“抬菜人”。在表演时,引菜人首先伴着音乐挥动毛巾引路,然后抬菜人在引菜人的引领下,迈着有力的步伐入场。抬菜人在抬菜时,左右手的拇指、食指、和小指分别呈一个倒锥形撑起了上菜的方形托盘,托盘内装满了彝族传统的八盘菜。而现在的“跳菜”表演中为了增强表演力,常常加入头顶托盘和口咬方桌的内容。在表演过程中,抬菜人随着吆喝声和唢呐等乐器的节奏慢慢行进,脚步忽高忽低,动作张弛有度,但托盘里的菜却四平八稳。而引菜人则围绕抬菜人四周,手中舞动彩色的毛巾,为表演增加艺术效果,抬菜人的舞步和引菜人的动作相得益彰。
“跳菜”作为彝族一种将表演与饮食结合的传统文化,继承了祭祀中奉盘祭天的宗教元素,而且还融合了彝族不同地区的舞蹈动作。其表演过程飘逸灵动,热情奔放,更具有大量的模仿动作,所以从总体上来讲“跳菜”是一种包容性的将饮食、舞蹈、祭祀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的文化活动。对于传承,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赋予它新的使命和智慧。
[1]秦莹.南涧彝族“跳菜”的文化功能及社会作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
[2]秦莹,阿本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涧彝族“跳菜”[J].大理学院学报,2007.
[3]秦莹.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7.
[4]严英.彝族“跳菜”[J].民族论坛,2003.
J703
A
张梦妮(1983—),女,硕士助教。